椟珠之辩——成都汪家山石刻造像空间环境整治设计的思考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文物古迹,保护与更新,文化遗产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29

  文/李沄璋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张慧珍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硕士研究生

  曾加兴 华厦九言古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任设计师

  摘要: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有大量文物古迹不仅需要对其本体进行加固修缮,还需增设保护性设施建设来保障文物古迹和人员安全。在既往的众多文物保护案例中,淡化保护性设施的外形显然成为了最主要的设计趋势。然而,保护性设施作为文物古迹的“椟”,其对“珠”(文物古迹)的风貌举足轻重,尤其是大部分文物古迹都具有旅游价值或处于旅游区内,一个精美的“椟”是否可以更加体现“珠”的风采和价值?“椟”和“珠”的关系需要深入辩证和思考。

  关键词:保护性设施建设;文物古迹;保护与更新;文化遗产

  引言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在对大量文物古迹本体进行加固修缮的同时,还需适时增设相应的保护性设施或优化空间环境来保障文物古迹和人员安全。在未来的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保护设施与文物古迹相伴相存,对其风貌的展示、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2014年,我国完成了《准则》的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认识。《准则》第28条对保护性设施建设进行了阐释:“……添加在文物古迹外的保护性构筑物,只能用于保护最危险的部分。应淡化外形特征,减少对文物古迹原有的形象特征的影响。”[1]

  在既往的众多文物保护案例中,淡化保护性设施的外形显然成为了最主要的设计趋势,稍微外形华丽的保护性设施都会面临文物保护专家“喧宾夺主”的评价。似乎只有外形朴素且不引人注目才能表现对原有文物古迹的尊重。

  然而,保护性设施的外形就一定是越“淡化”越好吗?保护性设施作为文物古迹的“椟”,其对“珠”(文物古迹)的风貌举足轻重,尤其是大部分文物古迹都具有旅游价值或处于旅游区内,一个精美的“椟”是否可以更加体现“珠”的风采和价值?“椟”和“珠”的关系需要深入辩证和思考。

  1乡野遗珠

  汪家山石刻造像及萌狮石雕,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草池镇三渔村大安溪东岸,属于三鱼萌狮文化园项目,是成都东部新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鱼萌狮文化村内,人文古迹众多,有萌狮、三鱼、古桥、古井、摩崖造像等文化资源(图1)。

  其中石狮尤为著名,还有县志、题记印证。《简阳县志》记载有:“清溪岩下一石宛像狮子,里中又有石锣石鼓。相传狮子石善鸣,一鸣则鸡犬震慑。道光三年里人毛于刚建保全寺,移石锣石鼓寺中。命工于狮子石略施椎錾①,遂为大狮背负小狮形,高阔均一丈四尺,自是绝无声响。”[2]现存圆雕坐狮,高4.7、宽3.2米,颈戴一铃,胸前抚幼狮,状若“蟾蜍”,宽口阔鼻、双眼鼓睁,腹前幼狮,圆头圆脑,匍匐戏球,整体憨态可掬、惹人喜爱,极具四川民间特色(图2)。

  汪家山石刻造像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凿于长约15米的红砂崖壁上,共4龛8尊,均保存较好,但因石刻周围环境未经妥善整治,破乱不堪,令文物蒙尘,未能显现其真实历史价值(图3)。

  经专业人员现场勘查测绘,1号龛和3号龛全部为独身石像,皆垂足坐,各4身,通体涂金上彩。其中1号龛均为男像,3号龛均为女像;2号龛为主龛,呈长方形,内作平顶,高1.2米、宽2.68米、深0.48米。主龛是珍贵的道教、释教(佛教)合龛像——前三为观音、文殊、普贤,后二为释迦、老君,所有造像均涂金上彩。佛教主像身高1.02米、肩宽0.3米,头饰螺髻,身着袈裟,结跏趺坐②;道教主像身高0.78米、肩宽0.3米,右手握阴阳鱼图盘贴于胸前,结跏趺坐;4号龛燃灯佛1尊,垂足坐,双手交于腹部捧宝珠,通体上金,背壁白底,用红色涂画背光,状若红日,光芒万丈(图4、图5)。

  汪家山石刻造像与石狮的雕凿技艺以及造像题材都极具当地民间特色,真实反映了清晚期四川当地民间信仰的发展情况及时人的审美意趣。

  2美椟映珠

  汪家山石刻造像是“三鱼萌狮文化村”的核心历史人文景点,其高度接近5米的石狮如今已然与“三鱼”并称。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政府根据相关文化资源打造了三鱼文化园,萌狮与石刻已经成为三鱼文化园内的重要景观,是今后来此慕古观光必看的景观。基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设计旨在避免石刻造像,这珍贵的“遗珠”被风雨侵蚀而进行功能性保护的同时,努力提升文物古迹景点的观赏、旅游价值,以“美椟”映配之。

  造像面积不大,石刻造像与萌狮石雕生于崖壁,长于乡间,单纯进行保护确实并非难事,但若想打造更具旅游价值,以为对外观瞻的景点,显然朴素的石刻、石雕需要一个可护、可观的“容器”。美椟映配宝珠,因此,这个容器本身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

  亭,不仅有着休憩凭眺的作用,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也足以自成一格,成为景观的点睛之笔。与其他建筑形式相比,亭的选址随意合宜,大小样式灵活多变、造式无定,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古色古香、朴素大方的风格与场地十分贴切。亭子四角飞檐翘起,灵动若飞举之势;斗拱叠叠繁华精巧,亭楹重重递进,翼然罩于古龛之外,纳千顷之山色,收四时之烂漫(图6)。

  再加之萌狮石雕以其不可忽视的体量屹立于右前方,自成一景,只需极简洁的玻璃围栏进行适当保护,其绰约风采尽收眼底(图7、图8)。

  3何为美椟

  3.1嵌入自然

  汪家山石刻所处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崖壁自带背景;三面平坦,前有大安溪流经,视野宽阔,昭示面广,周边又以乡野风光映衬,方圆几百米范围内,自成焦点。

  设计采用“亭”的建筑形式,依山而建,对现有珍贵的石刻进行遮蔽保护的同时,强化了场所的仪式感,内外景色流转联通,有机融合。建筑与身后崖壁的结合,是设计重点关注的细节(图9)。为了保证佛龛完全被遮蔽保护,亭的内侧屋檐必须紧密地抵住石刻上方凸出的岩体,这就要求亭内侧屋檐的檐口必须从设计伊始就严格按照岩体的凹凸走向对屋檐的高度、挑出宽度进行周到的考量,从而与身后的崖壁完美嵌合。亭与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相依(图10)。

  场地原有高度得到保留,设计师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以石刻造像为中心,保留了原有场地的高台,地面、围栏皆使用当地最为常见的、质地粗粝的红砖垒成,建造形式也非常简单质朴,与身后斑驳皴裂的岩体、深赭色的木构景亭极其协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图11)。

  石刻面前的三株楠树以及崖壁上的竹丛均予以保留,高大的楠木向外斜出,分枝极高的树冠不曾遮挡背后分毫,姿态张扬洒脱,古拙的树干与秀丽的景亭相得益彰。有古树掩映在前、茂密丛生的绿竹为背景,建筑及其中的石刻更加引人入胜(图11)。

  3.2烘云托月

  对比衬托是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手法,景观也不例外。崖壁上的四龛石刻以及不远处伫立着的萌狮石雕,如何将它们进行组织,使其文化价值淋漓展现、主从各自得宜,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飘逸不拘的形态与错落有序的空间是设计师上交的答卷。

  石刻本身的气质是内敛朴素、亲切民俗的,其历史文化价值很容易被忽视隐没,而亭的嵌入以其不可忽视的存在感强调突出了空间的价值。从下向上望去,张扬潇洒的翼角四散冲天,繁复精美的斗拱迭迭向上,更是将视线焦点——端坐亭腹中的佛龛衬托得神圣无比,气势逼人(图12、图13)。

  所谓“景贵乎深”,根据石刻现状的分布,景亭造型参差错落,景深不尽。采用叠层错落的三重屋面以及檐下空间前后交错穿插,不论是由上自下,还是由外及内,方寸之中变化无穷,使得原来略显杂乱的石刻当即主次有序、层次清晰。这不仅增强了立面观瞻的深度与层次,避免了一览无余的弊病,还使得燃灯古佛向内层层退远,更显意境。

  3.3尺度为魂

  汪家山石刻与萌狮的形制均呈现显著的民间地方特色,表现为“活泼、随意、憨态、亲近”等等特点,这是本设计理念需要抓住的主旨,因此,建筑的体量尺度显得尤为重要。

  场地崖壁并不高,建筑过大则喧宾夺主,既削减天成之美,又破坏萌狮憨态可掬之趣;建筑过小则无足够空间、景深以烘托佛龛神圣性。因此,设计在保证石刻足够的观瞻空间的基础上,对景亭建筑的体块进行了打散,化整为零,层层布置,弱化了人工的突兀感,使人置身亭中,既不感空旷又不觉逼仄,恰到好处(图15)。除此之外,玲珑精巧的外部形态,与前侧敦实可爱的萌狮形成了反差,建筑再辅以具有典型四川古建筑特点的鱼龙吻等细节来强化装饰性和趣味性(图14),最终与文物本体、周边环境达成亲切有趣的民俗风情。

  4椟珠之辩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3]文物古迹应一方水土而生,具有经年累月由时光编织而成的秩序,新时代期许着它们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期许着它们由“修旧”迈向“新生”。

  文物古迹的本体固然是根本价值所在,但一味地沉溺于宝珠之瑜,随意所适,置之于瓮,难免使之蒙尘于世。宝剑赠名士,美椟衬美珠,适度表现的保护设施建设不仅不会影响文物古迹的风貌,还会为其文化价值的展示增光添彩,提供文物古迹新的价值转化(图6、图11)。

  我们期待探索“椟”与“珠”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

  图1—图5、图9:由作者自绘、自摄;

  其他图片均由陈忱拍摄

  注释:

  ①椎錾:椎,敲打东西的器具,这里用作动词,意敲打;錾,小凿,雕凿金石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意雕凿。

  ②结跏趺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又称“吉祥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

  参考文献: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Z].2015:22.

  [2]四川省简阳县志编撰委员会.简阳县志[M].清:四川官印刷局,1927.

  [3]王春法.让文物活起来[N].赣南日报,2021-01-04(00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