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介——深圳宝安欢乐港湾设计①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商业空间,公园化,绿色建筑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31

  文/易予恬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韩冬辰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讲师博士(通讯作者)

  马爽浙江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

  马飒深圳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潘欣志美国LLA建筑设计建筑师硕士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等理念激发了对于绿色生态建设的需求,建筑的可持续性愈发重要[1]。深圳欢乐港湾项目探索大型商业空间建筑在双碳背景下的可持续设计策略,依托海港的独特地形优势,通过可持续性的城市塑造、生活融入和技术实践,将商业空间打造为具有绿色生态和艺术体验相融合的城市公园系统,并结合被动式设计与海绵城市等绿色技术的应用,为城市居民营造高品质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关键词:可持续;商业空间;公园化;绿色建筑

  1项目背景

  传统商业建筑形式多样、流线灵活。然而室外空间利用率低,大面积场地没有为商业空间带来良好效益并激发人群行为:一方面,不少商业建筑追求标志性的异形外观和巨型体量,对建筑空间的内外关系处理生硬,且市民参与度低,户外活动与自然景观的缺失导致商业空间与所处环境产生排异,导致传统商业空间的通病——建筑难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对“碳达峰碳中和”等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进,城市居民对于追求自然生态与低碳环保等生活理念的渴望,激发了对可持续建筑的开发需求。商业建筑在城市环境、市民生活、绿色节能等领域的可持续性愈发重要,创新传统商业空间模式对塑造可持续社会意义重大[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圳宝安区正向着国际生态海港的方向重生。引入生态公园体系的欢乐港湾项目便是一个微型的“公园城市”(图1),可持续视野下现代科技、建筑空间、设计语言的多向交流给予整个系统以动态生命感,对人、自然的持续关怀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深圳未来商业建筑的发展方向[3]。欢乐港湾项目位于深圳市中心西部宝安区中央轴线和滨海休息带的交汇点上,占地43公顷,由东岸商务街区、西岸商业街区、海滨文化公园、海府一号商务区,演艺中心五大模块组成(图2)。作为国内第一个公园化室外商业群,欢乐港湾通过基于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城市塑造、生活融入和技术实践,将商业空间打造为具有绿色生态和艺术体验相融合的城市公园系统,并结合被动式设计与海绵城市等绿色技术的应用,为城市居民打造了一种高品质的可持续生活方式[4]。

  为顺应地块道路并与城市肌理相融合,欢乐港湾的商业空间大致以宝安区中央轴线对称,并以中心景观轴线划分东西两岸商业街区。地块内观景步道横纵贯穿,交汇于地块的中央广场形成中央湖区。伴随景观步道向东西侧延伸的主体建筑为公园式购物中心,东西两端的人行坡道连接了海滨文化公园与商业街区各层及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与环形公共观景步道部分相接(图3)。东岸街区的整个南延展面以开敞的姿态拥抱生态景观公园(图4),两者之间呈现出完美的和谐互动关系。南侧场地为景观绿地和广场,依托滨海的独特地理优势,沿岸修建贯通东西两区的延水景观栈道。时合时分的街区、立体多样的动线、错落有致的平台、流转交错的造型给欢乐港湾商业空间增加了趣味感。游览者行走其间,既可感知内部空间序列的丰富变幻,又可远眺海滨公园与前海湾美景(图5、图6)。

  2可持续城市塑造:商业空间的“公园化”转型

  进入21世纪,城市逐步向未来可持续方向发展,“亲近自然”“市民至上”等生态与人本理念在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中被不断贯彻。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划分为三个等级——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而只有社会性活动的界定是在公共区域内必须与他人产生互动[5]。商业空间外部区域的景观设计在激发社会性活动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从侧面也体现出商业综合体设计水平的高低。本案的景观设计兼顾历史性和趣味性,将商业空间的“公园化”转型作为核心理念[6],从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角度定位其复合功能和服务对象。与常规商业建筑相比,欢乐港湾以优美的公园形态与科学合理的场所布局勾勒了绿的自然底色,通过创建共享生态空间打破了自然与建筑相对分离的传统设计手法,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公园化”商业融合形态(图7、图8)。从市民体验角度出发,提升了项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突破了普通商业建筑的简单功能复合的局限性。

  对公园的一般定义是“城市中用于休闲娱乐的公共绿色区域”。此概念说明公园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休闲娱乐,而与其他各类功能,尤其是商业经济活动无法很好兼容。这也是现阶段城市管理者往往苦于公园的运营维护成本高昂而功能复合程度不足,无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项目建筑师观察到这一状况,通过欢乐港湾项目倡导对于“公园”赋予新定义——粘合剂作用,即公园是城市与自然的粘合剂,也是商业与休闲的粘合剂[7]。在此理念下,自然景观与建筑物的边界开始模糊,一般纯粹和相对静止的公共绿色休闲场所与都市商务商业文化等功能融为一体。所有的混合业态元素都被整合到一个减少碳排放和多余热量的绿色生态系统中(图9),以很好地回应深圳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这反映了在自然资源不断枯竭的时代,人类进程的发展与继承无法与自然割裂。由于公园与商业的有机融合,激发了市民休闲游览时的购物消费热情,使项目产生了可用于维护公园品质的现金流,从而实现了建筑与自然、商业与休闲、区域与城市等的多功能互补,在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亦提升了区域发展价值。

  3可持续生活融入:结合景观步道的艺术体验

  艺术融入商业空间是快速提升空间品质与环境形象的不二选择。一方面,多样的艺术品与装置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记忆点,使得商业空间充满艺术氛围;另一方面,艺术品的融入拉近了自带距离感的艺术与市民大众的距离,激发了更多人与艺术、人与人的交流互动[8]。

  在欢乐港湾中,极富特色的公共艺术品与景观步道相结合是该项目在游览体验、环境品质等方面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来自全球的13件艺术品遍布欢乐港湾的各个角落:中心广场的大型艺术装置“云端”由3个巨型悬挑构筑物组成(图10、图11),横跨中心广场的二层平台,以鸟巢为造型灵感,光影变换交织更添奇幻感;“变形怪”回顾古代神话,创作了羽毛、桃子、葫芦和莲藕的形象,将市民生活的故事形象化,引发观者的联想和自省,唤起了关于城市的归属感。市民在公园化商业的景观步道中漫游,艺术品融入游览路线的节点空间中,与景观、建筑的融合在提升多维体验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市民的消费热情[9]。引入带有生活属性的艺术体验,反映了未来商业空间的设计趋向,艺术品生活化的自我定向与欢乐港湾可持续性的生态景观和人文关怀相交互,为当代艺术设计与展示提供了新的路径。

  4可持续技术实践:绿色技术与海绵城市应用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庞大的建筑群体已成为实现零碳目标的重要载体。深圳人口密集,城市发展迅速,建筑产业发达,对建筑低碳的要求更为迫切(图12)。环境是影响设计、建造和运营决策的主导因素,全球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使得节能在建筑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建筑设计层面,欢乐港湾的减碳策略是应用被动式设计以实现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图13)。大面积绿化屋顶、立面景观遮阳和开放网格铺装体系形成大量阴影面和风道冷巷,从而增加室外场地的自然通风(图14、图15)。项目主体建筑依据场地风环境分析调整建筑朝向,呈流线形态以契合港湾海陆风的气候条件,并在适当位置设计竖向天井以增强风压与热压通风。室内则依托高天花板、可开启式窗口和高能量低速风扇来优化空气流通,从而使自然通风最大化。综合性的被动式通风优化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空调冷负荷与运营能源成本,且不会产生普通商业建筑集中式封闭体量和大面积玻璃幕墙所造成的室内过热问题。自然采光也是该项目可持续被动式设计策略中的另一亮点:建筑师基于场地环境分析得出的光照数据设计了独特的遮阳面板、采光天窗和天井等,最大限度地增加自然光的进入量,使室内人工照明最小化;建筑表皮分板的格栅和百叶共同起到了动态光影生成和室内光线明暗控制的作用(图16)。自然采光设计在保证足够的室内光照强度并减少人工照明系统能耗的同时,给商业空间的立面和室内带来了趣味的光影体验感。为配合降低人工照明的能耗,室内外照明系统设置有感应人员活动的动态传感器,并采用低功率节能灯具。塔楼的立面绿化策略增加了城市绿化的层次与形式,最大化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帮助维持生态平衡[10](图17)。

  欢乐港湾的另一大可持续设计策略体现在景观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技术运用(图18)。整个场地以绿为底色,布置有不同品种的绿化种植。以绿植为主配合多样化铺地穿插其间,不仅实现开敞空间中公共广场与景观区域的自然过渡,更可以极大地减少地表径流。由此便可划分出不同层级的雨水利用区域:园中的植被覆盖区域根据其吸水能力的差异分为一级渗透区和次级渗透区;建筑物的绿化屋顶则设计有雨水回收系统;剩余的地面雨水通过透水性铺装收集区流入地下蓄水并连接至雨水净化系统,净化后的雨水成为园内水系艺术装置的水源。

  结语

  “生生之谓易也。”[7]深圳欢乐港湾的公园化商业空间设计是面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一次充满创意的“易”,是围绕可持续城市塑造、可持续生活融入与可持续技术实践打造的,对生命的永续关怀,是引领可持续商业空间设计的一个优秀范例。融合众多可持续设计要素的欢乐港湾不仅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公园与商业综合体,亦提供了一种结合自然生态、人文休闲、地方文化和创新技术等不同理念的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反映了深圳发展、创新、活力、多元的城市精神,亦将成为一个集文化、休闲、商业、旅游于一体的高品质打卡地。

  注释:

  ①奖项认可:

  PropertyGuru亚洲不动产奖:年度大型综合体建筑设计奖(中国内地)

  PropertyGuru亚洲不动产奖Special Recognition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亚太地区)

  REARD全球地产设计大奖:荣誉奖(旅游类)

  金盘WPA全球大奖:入围最佳商业楼盘

  人气榜单:

  入选Archdaily China年度建筑大奖2022冠军

  入选Archdaily2021年度最佳建筑

  入选Archdaily2021年度最佳“消费建筑”

  入选gooood谷德设计网“2021年度最受欢迎的24个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寇玉德.低碳建筑特征探索及案例分析[J].绿色建筑,2018(02):13-16.

  [2]姜虹,李俊明.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0(12):72-75.

  [3]杨莉.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规划与设计,2018(07)113-114.

  [4]林宪徳.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刘琳娜.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设计策略[J].山西建筑,2021(09):25-27.

  [7]翟俊.从城市化的景观到景观化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城市=公园”之路[J].建筑学报,2014(01)82-87.

  [8]窦逗.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形式——以北京侨福芳草地为例[C]//2020室内设计论文集,2020:129-133.

  [9]李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以桐城市木鱼山公园景观设计为例[D].安徽农业大学,2019.

  [10]张祥明.结合立体绿化的建筑外立面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