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32

  文/苑宏刚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潘美旭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数量可观且价值较高的工业建筑遗产资源。但从目前的保护再利用现状来看,其再开发利用的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故笔者以功能置换为主要研究视角,同时引入绿色节能改造措施,以期为本土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实践找到一种更加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改造策略与途径,从而有效平衡本市的经济发展与历史传承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策略

  1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1.1研究起源与当代意义

  随着历史的更替、时代的变迁,我国在工业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存下了大量富有多方面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资源。基于对旧工业记忆与精神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多方考量,各国学者便提出要对工业建筑遗产实行改造再利用举措,并积极投身于具体的项目改造实践当中。

  在项目改造中,除了留存下来旧有的工业建筑记忆与符号,还能实现“废弃建筑”在新时代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功能置换+节能改造”再利用模式使旧有空间呈现出新旧元素的和谐共生。此外,旧建筑节能改造同样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强了绿色建筑的宣传效果。

  1.2国内外研究成果

  1.2.1国外研究成果

  国际上对该研究已有较为久远的研究历程,并且许多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颇有建设意义的宪章与文件。其中,1979年颁布的《巴拉宪章》[1]首次提出“改造再利用”观念,以功能置换的手段赋予旧工业建筑空间新内涵,既优化了原有保护方式,也为日后的改造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2003年颁布的国际指南《下塔吉尔宪章》[2],补充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以及价值判定等内容,同时也表明此项研究正逐渐迈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2012年颁布的《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3],提出了“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国际上也开始对亚洲工业遗产的价值给予了高度尊重与重视,也对我国开展相关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支持与认可。

  1.2.2国内研究成果

  我国对于此项研究相较于国外来说较为缓慢,且已有的理论研究在客观层面来讲是以国外优秀理论为研究基石,同时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均有不足之处,但国内学者们仍进行积极地探讨与完善。例如:高晶[4](2017)在工业遗产改造方面引入绿色建筑这一思考维度,对其各个环节进行节能设计,最终得出较为系统的绿色、生态化改造策略和方法。周澎[5](2020)是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探讨旧工业建筑空间再利用的设计手法,分别从整体改造与单体改造两个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改造策略与方法。

  2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现状

  长春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资源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工业精神和工业记忆。在国家政策“将增量建设转化为存量建设”的驱动与号召下,长春市已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例如:长春一汽制造厂、水文化生态园、长拖1958(图1、图2)这三处算得上是本市知名度较高的改造实践活动。此外,本地仍有大批量的工业遗产、工业遗存未得到政府、社会妥善地保护与再利用,未能完全发挥出其多样性的价值体系;即使那些已经获得社会公众认可的改造项目,从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理念推广的角度来看,仍然具有更多的优化空间。

  2.2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问题分析

  2.2.1政府及社会公众的改造再利用观念仍有待提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意识又决定行为。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近年来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可见长春市的经济发展较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发展仍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差距,故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意识与觉醒程度普遍偏低与地方落后的经济现状有直接关系(图3、图4)。

  例如长春市第二机床厂以及长春市印染厂,正是由于社会各阶层保护再利用意识的淡薄已经从历史的记忆中消失殆尽了。长春市印染厂是一家具有国营性质的、员工达千人以上的企业,后由于企业倒闭、生产活动中止便被废弃,最终被夷为平地,从此消失在工业历史长河之中。该实体作为见证特定历史时间段的记录者,其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等还有待评定与开发,不应随意进行推倒处置,理应对其进行合理地保护与再利用。

  2.2.2改造再利用的项目方案缺少因地制宜性及创新性

  就目前长春市已有的改造项目可以发现,好多本土的改造实践仿佛是从发达城市已有的改造模式范围内进行方案的选取,对长春市独有的工业特色与文化背景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考量与尊重,而且像这种照搬照抄的现象仍层出不穷,对设计师发挥具有地域性设计思维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性与破坏性。同时,设计师也要具有整体保护再利用的理念与思维,即要妥善协调项目周边的环境设施设计以及整合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链条,以期实现“以点带面”式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愿景。

  例如位于红旗街1118号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图5)项目改造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并没有被合理地开发利用出来,市区核心商业圈以及大批的人流量等周边可利用资源没能妥善地融入到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之中,仅仅是以静态保护的博物馆方式向社会公众呈现出来,从而割裂了工业记忆与当代社会在时空上的连接。

  2.2.3建筑节能理念的推广在改造再利用项目上体现不足

  随着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与提倡,我国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而像长春市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强劲不足的地区则鲜少有对此方面的高度关注。具体体现在方案设计中,相关部门及设计人员主要是从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其最终能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为设计宗旨,而对建筑物能耗、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考量不够细致,最终没能高度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例如奥地利维也纳储气罐改造项目是一个最早应用被动技术的节能建筑,其最终的使用效果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设计师是从优化室内空间采光以及自然通风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的,通过屋顶处的玻璃穹顶、具有三层高度的室内中庭以及设置金属镀层反光界面来共同实现扩大室内光源范围、增强室内采光的设计目的;与此同时,由反光界面构成的立面缝隙也给各层的弧形住宅带来了更多的自然通风效果,改善了室内物理环境以及舒适度。

  3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设计原则

  3.1尊重历史、新旧共生原则

  工业建筑遗产同时包含着物质与非物质元素,即独特的工业符号与建筑的场所精神,故设计师在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时要充分尊重旧有的工业历史文脉,对具有工业特色的建构筑物、建筑外立面风貌以及主要承重结构等都要予以谨慎的考量,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留与展示。在遗产保护的“相对真实性”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空间设计元素、新材料、新技术,使已经丧失旧有生产性功能的空间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所呈现的效果除了能满足人们当代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需求以外,还能在历史建筑空间的氛围中实现时空层面的古今对话、新旧相连之意境;不过同时也要注意新旧空间设计元素之间的可识别性,要足够清晰与醒目[6],从而确保旧工业建筑的原真性。

  3.2功能与空间适应性匹配原则

  在进行具体项目实践时,设计师除了要善于利用旧有空间所具备的高大宽敞、柱距较大、空间使用灵活性强的优点以外,还要多加考量其所特有的空间形态、主要承重结构形式以及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因素,最终在综合、理性地分析下,为旧有的工业空间置入高度匹配的新功能,实现新旧融合、和谐共生的室内空间环境。此外,在有多种可供备选的不同新功能空间类型的改造设计方案的状况下,还要参考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周边土地的使用性质以及社会公众意见调研等附加因素,从而综合考量、权衡利弊,为旧空间注入匹配度高、适应性强的新发展业态。

  3.3空间设计可逆性原则

  由于社会意识与人们的生活观念会被不同时期的地域经济条件所影响,故作为拥有着较为长远的生命使用周期的工业建筑遗产来说,对其进行可逆性的空间改造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在进行工业空间改造时,设计师可以将新增加的结构构件放置在旧有空间承重结构体系以外的位置或者是实行可拆卸的结构连接方式,同时在新材料、新设备的采用上要以可回收的、环保的、轻质的材质为主。其最终目的是要在工业建筑使用寿命期限内,尽量提高空间的循环使用频率,为日后再次修改留有充足、灵活的余地,从而高效发挥出工业建筑的综合价值与社会效益。

  3.4建筑可持续使用原则

  在对旧工业建筑实施改造活动时,可以将拆卸下来的“废料”再重新回收运用到新业态空间设计当中,例如把旧生产设备以景观小品重塑的方式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既美化了城市公共环境,也减少了建筑垃圾;把弃用的建筑材料(砖、碎石、玻璃等)再重新投入到新材料的配比使用当中,形成新旧材质对比的设计美感。此外,要重视天然能源(太阳能、雨水收集、地热能等)以及再生材料的广泛使用,除了可以降低建筑能源的损耗以外,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有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响应了国际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绿色设计理念的倡导与号召。总而言之,进行节能改造设计不但能减少新业态的运营成本,而且也能实现能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4长春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设计策略

  4.1增强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意识

  除了要注重长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对本土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大开发宣传力度,实现社会大众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富足。具体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设立长春市工业文化遗产日,让市民有直接参与相关保护再利用活动的切身体验,从而可以在精神层面唤醒、引导大众对本土工业发展史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市民也能详细、全面地了解到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再利用的必要性等知识,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市民的保护再利用意识与思维。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小程序、本地微博等新兴媒介来作为辅助宣传手段。

  4.2优化空间改造设计要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潜能

  在空间重组方面,采用水平、垂直两种基本方式对其进行重新分割与划分[7],并引入局部空间的微观改造手法,例如进行拆除、加建、置入新空间体块以及合并旧有空间等;在选材方面,可以将拆卸下来的旧材料再合理应用于新空间的布置当中,同时也提倡使用环保类的建材以及具有高度识别性的现代材料(如钢材、玻璃以及特殊的新型材料);在照明方面,提高自然照明在整个照明体系内的占比,如通过天窗、室内中庭、反光材料的置入等方式可以实现,同时作为辅助性的人造光源要采用与改造后的新空间使用功能相匹配的灯具类型与样式。

  考虑到对旧工业建筑实行地面上的加建或扩建会加剧已有城市空间的局促感与紧密度,故可以尝试对其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旧工业建筑所具有的空间结构对于开发地下新功能空间来说是有优势的,可以减少地面空间人流量的压力,也优化了室内空间的物理环境与适宜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原有建筑历史风貌的干扰与破坏,同时地下空间具备相较于地上空间更加稳定的湿度、温度等物理条件,有利于降低冬季建筑供暖开销。

  4.3提高绿色节能改造在本土保护与再利用项目中的占比

  长春市属于严寒地区,且冬季较为漫长,实行绿色节能改造措施,可以降低建筑能耗的损失、增强建筑内部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例如:在进行外墙的窗墙面积比的计算过程中,要适当降低节能软件中建筑模型的体形系数,以提高外墙的保温性能;此外,要高效利用自然采光(如天窗、高侧窗等)以及自然通风(如可以形成烟囱效应)等生态资源,以减少室内人工设备的运转时间。同时,也可以引入屋顶绿化种植[8],以提高屋顶天花板的蓄热性能;高效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以此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结语

  在长春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内,工业建筑遗产资源较为丰富且价值较高,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仍具有较大空间。通过提高公众的保护再利用意识、优化空间设计元素、开发地下空间潜力,为该市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模式书写新篇章。这样既能保存工业历史风貌,又能活化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效益,还能提高其周边产业链的关联效益,对整座城市的宏观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雳,左秀明.澳大利亚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J].城乡建设,2021(14):42-45.

  [2]陈琼.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J].建筑与文化,2011(10):102-104.

  [3]季宏.《下塔吉尔宪章》之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嬗变——以《都柏林原则》与《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为例[J].新建筑,2017(05):74-77.

  [4]高晶.工业遗产绿色化改造策略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5]周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6]姚晓庆.基于工业元素再利用下的旧工业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童乔慧,李洋.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探讨——以武汉锅炉厂403车间为例[J].华中建筑,2017,35(11):120-126.

  [8]徐天祎,杨欢,张斌,等.绿色共生理念下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探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