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小三线军工遗存的保护利用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小三线军工遗存,保护,利用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35

  文/樊家进 山东英才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摘要:小三线军工遗存具有较高的文化、经济和审美价值。但由于产权和管理机制等原因,此类军工遗存面临严重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为小三线军工遗存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契机。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看,把小三线军工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中,发挥其独特价值,具有较强逻辑性。据此,文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小三线军工遗存保护和利用措施:第一,统筹规划,理顺管理机制体制;第二,突出特色,分类实施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山东省;小三线军工遗存;保护;利用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概况体现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五字总要求[1],旨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对多年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部署和新思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判断、制度编制和组织安排等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在价值判断上,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关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制度维度上,明确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和方案,统筹管理各类规划,构建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在组织创新上,强调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擘画了一个宏伟蓝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小三线军工建设选址,是基于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安全为第一位的角度出发,基本位于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较差,军工遗存所在地政府财力较弱,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十分繁重[3]。因而,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和精神内涵,以综合价值较高的小三线军工遗存为切入点,通过政策机制的调整改革,着力推进小三线军工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1山东省小三线军工厂遗存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内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布局与安全形势不适应的状况,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自治区)以及湖南、湖北、河南和山西等四省的西北地区,建设一批国防工业基地,实现全国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中央同时决定,在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建设一批军工企业,俗称“小三线”。小三线军工建设同样遵循“三线建设”“靠山、分散和隐蔽”的选址原则。从山东省的地形看,总的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以山地为主体,泰山海拔1545m,鲁山海拔1108m,沂山海拔1032m,蒙山海拔1155m,构成中部突出的地形特征。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从地面特征看,则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崮”这种地貌,在中国“地貌家族”中是山东大地上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它呈帽、桌、鸡冠、驼形等多种状态,远望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地处岱崮地貌区的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曾是沂蒙老区主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两次南北岱崮、大崮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三线建设的重要军工基地。

  按照小三线军工厂选址六字基本原则,沂蒙山区以及与之紧连的泰莱山区,当仁不让成为山东省小三线军工建设的首选之地。当时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即后来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济南军区联合成立了山东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简称省国防工办,主要在沂蒙山腹地的蒙阴、沂水和沂源等县陆续建设了山东民丰机械厂(9381厂,位于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山东机械修理厂(9439厂,位于沂水县高庄镇龙湾村)、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976厂,位于沂源县土门镇黄崖村)等17家小三线军工企业,其主要任务是生产连排级轻型武器和弹药,用以装备民兵和地方部队,战时配合野战部队作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安全形势也随之发生重大转折。当时基于安全原因选址建设的小三线军工厂,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尚能运行通畅,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先天劣势也逐渐显露放大。由于军品生产任务锐减,小三线军工厂被迫适应新的形势,陆续进行了生产重心的重大调整,产品逐渐由军品为主过渡转向以民用为主。在生产转向初期,小三线厂曾试生产过多种民用产品,如柴油机零件、自行车零件、缝纫机等轻工产品。在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军工厂建制、组织机构历经变化,少数军工厂由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几经变化而就地解散;而多数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下,陆续撤离原址,成建制搬迁到省内生产条件比较好的泰安、临沂、淄博和日照等市。这些小三线军工企业搬迁或解散后,原有军工厂逐渐废弃,除个别外,这些大山深处的小三线厂址随之长期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2小三线军工遗存的价值体系

  从学术的角度看,小三线军工遗存属于工业建筑遗产范畴。早在2006年,国家就举办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研究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对工业遗产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刚刚起步,配套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保护不力的现状难以短时间扭转。总体上看,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

  多为城市及城郊的工业遗产上,位于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地区三线的小三线军工遗存则无人问津。近些年来,有专家学者开始探讨大三线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有些研究从整体角度入手,针对大三线工业遗存的历史背景、价值特征、现存状况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保护的举措。也有一些研究以某一地区为着眼点,探讨当地三线工业遗存的价值评估、保护更新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从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看,相比于大三线遗存研究,对小三线工业遗存的研究明显要少得多。小三线军工遗存如上所述,地理位置偏僻、闭塞、隐蔽,大多处于乡村地区,人们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尚缺乏足够认识,小三线军工遗存调查研究和据此提出的保护和活化对策研究也相对匮乏。但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大三线工业遗存还是小三线工业遗存,它们与我国其他类别的工业遗存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即它们的地理位置特殊、建设年代特殊、建设意义特殊,因而与其他工业遗产相比,有着独特的价值表征。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三线军工遗存值得拂去罩在其价值体系上的历史尘埃,以得到重新发现、挖掘和认知。这是小三线军工遗存保护和利用的逻辑起点。

  2.1红色文化价值

  小三线军工建设历时长达三四十年。在当时所处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来自各地的小三线建设者听党召唤,不顾个人得失,不怕困难,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之地,在毫无工业基础可言的贫瘠土地上开展小三线工程建设,展示了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怀。大三线小三线军工建设中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是共和国红色文化的内在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同样值得倍加珍视和大力弘扬。以山东民丰机械厂为例,该厂实现了四个“当年”的目标,即“当年定点,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生产”。1967年开始,该厂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1978年,工厂被原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标兵。民丰厂的弹壳磷化电泳涂漆技术作为历史性技术革新,一直沿用至今;曳光管引燃剂钝化配方工艺,被五机部纳入了工艺流程,为国防安全作出重大贡献[4]。

  2.2经济价值

  小三线军工建设于山区,建筑材料多以取自当地的石料为主,因而军工遗存中很多建筑虽历经风雨侵蚀,至今依然完好。如位于蒙阴县岱崮镇的山东民丰机械厂,其大礼堂建于1967年,采用石料建设,仍然保存完好。山东机械修理厂(9439厂,位于沂水县高庄镇龙湾村)、山东光明机器厂(9347厂,位于蒙阴县坦埠镇鑫中山村)、山东裕华修配厂(9354厂,位于蒙阴县岱崮镇滑石峪村)等小三线厂的厂房设施,宽敞明亮,只要稍加修葺整修,都可以重新利用。军工厂配套设施也基本完备,自成体系,道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条件比较完善。此外,由于区位选择的原因,小三线遗存依山而建,周遭环境优美,植被茂密,空气新鲜,清幽寂静。总之,小三线军工遗存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2.3审美价值

  从时间维度看,现有的小三线军工遗存及其人文景观,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之多,因此,其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以及生产机器等生产生活设施,具有强烈的当时那个年代的鲜明美学特征,对于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基于选址原则,山东省小三线军工遗存大多数位于沂蒙山腹地,集中成片建设,与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特殊建设时期留下的独特建筑文化景观,具有稀缺的审美价值。此外,在小三线军工厂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军工人举家迁至工厂,儿女在厂区长大,对其而言这些遗存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成长记忆和精神寄托。军工厂也曾给所在地闭塞的农村带来了新生事物和先进文化,活跃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地村民对军工遗存同样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些也同样说明小三线军工遗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三线军工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军工遗存,是新时代留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笔者认为,山东省内小三线军工遗存的再开发利用,必须摆脱现有行政区划的窠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因地制宜,针对小三线军工遗存各自的特点,制定出相关保护和利用对策。

  3.1统筹规划,理顺管理机制体制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缺少科学规划,叠加重视不够,小三线军工遗存除个别外,半数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现状令人唏嘘。要彻底改变这一保护和利用不力的状况,笔者认为,山东省小三线军工遗存可以参照和借鉴建立国家公园的做法,成立山东省小三线军工文化及产业园,级别定位于省级单位,把临沂市辖域内的蒙阴沂水两县、淄博市的沂源县及济南市钢城区的小三线军工遗存全部纳入,统一进行管理和利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以上遗存分布较为集中,分布在蒙阴、沂源和沂水三个相邻县和钢城区,在省道231和234两侧,彼此相隔不远,便于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在调研山东工模具厂(9429厂,位于蒙阴县岱崮镇东峪村)、山东机械修理厂遗存时了解到,现有小三线军工遗存所有权仍然属于国有而非集体。目前,东峪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村卫生室所使用的就是当初工模具厂的楼房,室内原有的建筑格局包括门窗、地面等没有改变。按照村支书的话说,他们只是借用而已,没有产权,连楼房维修都需要向产权方打报告审批才行。因而在军工遗存的利用上,当地主要是村集体,仍然受制于产权的羁绊而无法自主进行修复和利用,由此而造成一边是国有资产的闲置和浪费,甚至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毁坏,一边是村集体想维护好利用好却“不当家”的局面。这种产权状况不改变,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就很难开展,甚至就是一句空话;三是小三线遗存与遗存之间、遗存与当地的政府、企业与民众之间各自为政,没有整体规划与整合,缺乏统筹安排和相互协调,造成小三线遗存开发与利用过于零散[3]。因而笔者认为,要医治以上沉疴,必须下猛药才行。可以凭借省军工文化及产业园这一平台机制,摆脱遗存产权上的束缚,统一梳理整合现有小三线军工遗存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其文化、经济和审美价值,统筹进行保护利用,从而助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能较好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闲置和浪费,可谓一举两得。

  3.2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保护和利用

  根据目前国内三线和小三线的保护和利用实践现状来看,笔者认为,成立山东省小三线军工文化及产业园后,可根据遗存的资源禀赋条件,按照两个类别进行开发利用。一是基于小三线军工遗存的整体状况包括其周边的地形地貌,建成国防教育和研学基地。目前,已有个别成功案例,像蒙阴县利用山东民丰机械厂旧址,结合其所在的特殊地形地貌特征(岱崮地貌),建成了全国第二家军工文化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图1),提供餐饮、住宿、娱乐、参观游览、研学服务,游客常年不断。经访谈了解到,该文化园的职工全部为当地村民。军工遗存顺利转身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实现了小三线军工文化、红色传统教育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景区休闲度假的层次结构和内涵外延。民丰机械厂的保护利用,标志着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当地产业振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山东新华翻砂厂(国营9363厂,位于济南市钢城区灰菜峪村、上峪村、东峪村、青冶行村)利用原来的隧道车间,建成了钢城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9363纪念园(图2),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教学基地。山东鲁光化工厂(802厂,位于蒙阴县旧寨乡向阳峪村)改建成为采风写生创作基地和民俗摄影创作基地(图3),文创产业初具雏形。以上两个案例,同样也具有典型意义,为小三线军工遗存的利用提供了参考样本。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军工遗存建设一批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同时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双重目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和逻辑起点,没有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就成了一句空话。位于鲁中山区的蒙阴、沂源和沂水三县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困难较大,乡村振兴任务繁重,亟须外来资金和技术扶持。历史地看,当年小三线军工也曾发挥了开民风、牖民智的重要作用,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理念,还帮助当地实现了“三通”(通路、通电、通水),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这些军工遗存稍加改造整修,也仍然具有再利用的价值,因地

  制宜地兴办二、三产业。目前,也有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调研中了解到,沂源县与青岛双星集团开展合作,利用山东裕华修配厂旧址,建起了双星集团鲁中有限公司(图4),专业生产高档休闲鞋、运动休闲鞋、运动鞋、童鞋、棉鞋等,年销售额上亿元,一线员工全部来自当地。企业除就业帮扶外还积极回报社会,帮助当地修建公路、建立医院、修建文化景观。依托该厂,沂源县产业链条也得到不断拓展,先后建设了纸箱厂、织布厂、海绵厂、精加工厂等,解决了一千余人的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双星集团鲁中公司无疑是小三线军工遗存再利用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借鉴和研究。

  结语

  小三线军工遗存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历史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国家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小三线军工遗存背后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开辟国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空间,这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完善军工遗存保护和利用机制,建立、健全军工遗存保护和利用平台,落实相关保护和利用措施,把军工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到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中,振兴当地产业,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军工遗存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宋健.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发展创新探究——以山西省旅游发展为例[J].山西农经,2021(23):104-106.

  [3]葛维春,袁小武.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小三线遗址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以江西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8(07):75-78.

  [4]王吉德.犁翻沃土开新历 三线遗址放光芒[J].军工文化,2017(03):38-4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