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桥之城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交通,城市,規劃
  • 发布时间:2023-12-15 16:37

  只要走上街頭,每人每日幾乎至少經過一次行人天橋。香港人口密集,摩天大樓垂直林立,街上有大量行人天橋和高架通道,縱橫交錯,這種多層交通的城市規劃,令香港成為「立體都市」,同時亦逐漸把地面讓給汽車行駛,行人則離開地面,走上天橋。

  根據建築師胡漢傑及城市設計師陳智峰所著的《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象》一書,從60年代初,銅鑼灣區禮頓道建成最早的行人天橋開始,中環、灣仔因大型填海及核心商業區計劃而興建龐大天橋網絡。到7、80年代荃灣、沙田、屯門及將軍澳發展新市鎮,以行人天橋將港鐵站、巴士站、商場及社區緊密連接,再到千禧年後,連接旺角站、旺角東站和新世紀廣場的行人天橋系統第一期建成,因為長度及連接點之多被稱為「超級天橋」。時至2022年3月,香港已經有過千條行人天橋,是名副其實的「千橋之城」。

  荃灣與將軍澳:無街的天空之城

  荃灣擁有全港最長的有蓋無縫連接人行天橋網絡系統,以荃灣站及荃灣西站為中心,從地鐵站行出來行天橋就可通往20多個商場和公共設施,就算落雨不帶傘,也能滴水不沾身地逛完整個荃灣市中心,因此被稱為「天空之城」。回到地面,荃灣特有以「陂坊」命名的幾條內街,與後巷和市集構成一個充滿舊區風情的地面街道網絡,與新興天橋網絡相映成趣,新舊交融。

  「離地」現象在將軍澳社區發展中更是推向極致,被戲謔為「無街之城」。作為第三代新市鎮,政府在規劃時汲取荃灣、沙田等第一代新市鎮的經驗,設計時已考慮鐵路及車路作為交通骨幹,但過馬路就很不便。區內較早期發展的寶琳站一帶還有街舖,但較後期發展的將軍澳站及調景嶺站一帶,有寬闊的雙程林蔭行車大道,行人過路處少,天橋連接商場及交通樞紐,街上行人也逐漸零星落索。甚至很多將軍澳人只記得屋苑名和商場名。有個笑話說10個人中有9個也不會記街名,剩下一個答得出的就是的士司機。

  打卡橋」喚醒的天橋設計重要性

  天橋興建之初只為輔助行人過馬路,大多數天橋都談不上美觀,而且愈建愈長,予人走不到盡頭的單調冗長之感,令城市面貌變得單一。不過隨着不少天橋因為設計特色或電影效應,成為熱門打卡地點,很多人開始反思天橋的更多可能性。例如位於牛頭角,因為電影《志明與春嬌》而引起注意的偉業街天橋「志明橋」,以清新粉色系為主調,天橋轉角位多,看起來像Z形,這種天橋設計較為少見。其他具設計感的行人天橋,還包括葵涌石籬邨石泰樓旁邊的「粉紅橋」、銅鑼灣怡和街電車路對上的圓形天橋,以及禮頓道的「奧運橋」等。

  不少科幻電影以香港作為未來城市空間的藍圖,例如荷里活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in the Shell)曾到香港取景,並用電腦特效搭建了不少數碼龐克風格的天橋場景,其中包括銅鑼灣怡和街電車路對上的圓形天橋,雖然這條橋跟「志明橋」一樣,使用率不算太高,卻證明了設計獨特的建築,還是能成為吸引大眾目光的城市風景。

  無車都市 天橋的未來可能性

  行人天橋網絡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減車」及「無車」是世界趨勢,非但「還路於民」,甚至在研究讓汽車鑽到地底通行,這種結構性改變的交通方向,相信會為未來城市帶來新景象。如果連旺角及中環都能實現無車,相信香港天橋新增速度可能會減慢,數目亦會減少,又或者用途和設計上會出現改變。

  城市公共空間本來就匱乏,如果行人天橋不止用於過道,而是當作第二層空間使用呢?在香港市區幾乎沒有單車徑,想象一下,如果在行人天橋上設置單車徑,那麼就能愉快地在鬧市中騎單車,行人與單車共用的天橋,在香港的新市鎮如元朗和東涌也是可見的。另外,香港的公眾休憩空間亦不足,如果行人天橋能變成一個起連接作用的園景平台,讓行人在街上走累了能上去坐坐,曬曬太陽,在鬧市中稍微喘息,再踏上路途,該有多好。

  只要敢想,一切皆有可能,大家又對行人天橋有什麼想象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