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粄、碗糕、菠菠粿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簸箕粄,碗糕,菠菠粿
  • 发布时间:2023-12-15 16:44

  卓成曦╱圖文

  前些天碰到個多年未見的武平友人,寒暄之後,便相約去了一家他老鄉開的客家菜館小聚。席間上了一道看似廣式腸粉的菜,一卷卷白色的米卷擺放在盤中,吃起來口感卻和腸粉略有不同,比腸粉硬實清爽些,中間包裹的餡料也不同,包的是切得細碎的四季豆和些許蝦米肉末,一問才知道是:簸箕粄。

  「粄」這個字是古漢語稱謂,音唸作「板」,現在用得極少,它不僅是客家的特色美食,也是客家話的獨特稱謂,泛指用米漿所製食品。南朝顧野王所撰《玉篇》記載:「粄,米餅。」而在現代漢語中,唯獨客家話裡保留了下來,相當於常說的「糕」、「粿」,其他方言基本不用,成為了客家方言的特色詞。

  簸箕粄也屬於粄的一種,又名「籠牀粄」、「卷粄」,發源於閩西客家地區長汀縣、武平、上杭一帶。其做法並不難:將大米用水浸泡上一段時間,待到鬆軟後磨成米漿。將米漿舀入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簸箕內,左右搖動使米漿均勻流動、鋪滿整個簸箕面上,再入鍋用猛火蒸。約幾分鐘後將蒸熟的薄薄一層米漿粄皮揭下,放入用肉末、蔬菜(可以是四季豆、筍丁或豆芽等)炒熟的餡料,捲成筒狀即可,吃的時候淋上些醬油、蔥頭油。簸箕粄外形纖巧,口感細滑爽口、醇香撲鼻、酥軟筋道,在閩西很受歡迎。

  粄的口味繁多,可分為有餡料或無餡料的,口味上也有鹹甜之別,但不管如何變化,製粄的主料都是稻米,可以是糯米,也可以是大米。將糯米或大米浸泡後磨漿,製成米粉或漿團,這是製作各種「粄」的主料。但在海南,若是將大米製成截面為圓形的線狀食品,海南話會統一表達為「粉」而不叫「粄」。如海口海南粉、文昌抱羅粉、陵水酸粉等。而成名於海南三亞市港門鎮的「港門粉」和成名於海南萬寧市後安鎮的「後安粉」,實際上不是粉,而是「粄條」,海南話謂之「港門粄條」、「後安粄條」。

  同樣的類似稻米製品,在福州多稱之為「糕」或「粿」。「糕」之著名者當數「碗糕」,因加了紅糖或白糖,顏色不同,分紅、白兩種。由於蒸熟後,會裂開如花蕾綻開,又稱「花糕」。將原料放碗中蒸熟叫「碗糕」,用酒盞蒸則稱「盞糕」,備有小薄竹片用於刮剔取出。碗糕是福州地區立夏「嘗新饋送」風俗中必吃的一種食品。記得小時候,一到立夏節氣,一大早母親便會和閨蜜們一起蒸碗糕、煮鼎邊炆(鼎邊糊)、炸芋頭粿,午餐便是邊吃着鼎邊糊邊配着碗糕,心裡便知道:夏天要來了。福州有首方言歌謠:「月光照門戶,月姐做新婦(新娘)。做跌那(哪裡)?做下渡(福州一地名)。下渡街,篤(沾)鱭露。鱭露蹉蹉(很腥),一碗饛糕。饛糕軟軟,一碗草軟。草軟井井(淡淡),一碗蜆囝。蜆囝裂嘴,月姐退悔(後悔)。」這裡的饛糕即碗糕。清林祖燾詩:「春歸花謝綠成陰,迎合盤餐妙手烹。炊出花糕頤可朵,分賞先自眾鄉鄰。」說明過去年代,「糕」這種小吃在福州就已經很普遍了。

  再有一種叫「粿」的稻米製品,在福州亦是常見,如芋頭粿(米漿中加入芋頭)、菜頭粿(米漿中加入白蘿蔔)、艾粿(米漿中加入艾草汁)等,最特別的是「菠菠粿」。菠菠粿是福州地區傳統的節俗小吃:在清明節裡,用菠菠粿來祭祀祖先,互贈親友。菠菠粿為福州話音譯(亦稱清明粿,其他省份也叫青團)。粿皮以菠菠草(學名鼠曲草)融合一定比例的糯米、粳米,磨漿濾水出面泥後揉成。餡料有甜鹹之分,棗泥、豆沙、蘿蔔絲、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絲等。南宋梁克家創作的描述福州的郡志類著作《三山志》載,「福州:州民踏青,東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謂之菜,亦唐人杏粥、榆羮之意也。」即野菜和肉羹一起煮成的菜粥,也叫「菜菠菠粥」,後來就演變成了「菠菠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