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带文物回家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文物,博物馆,互动量
  • 发布时间:2023-12-26 21:20

  大英博物馆只是冰山一角 •

  8月28日,话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登顶微博热搜,话题下有媒体发文“请英国政府在法律及相关程序上(对无偿归还中国文物)予以配合推动,这将是对英国是否真心诚意洗刷殖民污点、弥补历史罪责的一种考验和验证。”该话题有近9亿的阅读量,19.4万讨论量和230万互动量。

  随后8月30日,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这部分三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短剧,以拟人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主角,讲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玉壶回家的故事。

  剧中的玉壶并非文物,而是苏州玉雕艺人的作品,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录。之所以选择“小玉壶”作为主角,是因为它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剧中的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在剧的结尾,不同文物通过“小玉壶”带回国的信件传递对“亲人”的呼唤与思念。

  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大英博物馆里约有2.3万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短剧主创@煎饼 说“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大英博物馆只是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冰山一角。“目前进入海外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领域的中国文物总数量大概是1500万件。”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主任段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中90%都是属于正当地交易和交流的商品、艺术品、礼品等,其余10%是非法流失文物,约占150万件。

  文物回家的路虽然艰难,但国家从未放弃。据统计,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

  • 亿字巨著的归国路 •

  22877 卷、11095 册,约 3.7 亿字,《永乐大典》是我国体量最大的一部类书,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七八千种典籍,被称为“万书之书”。

  《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永乐年间修订,副本在嘉靖年间抄写。但正本已不知去向,现在传世的嘉靖副本也仅余 400 多册、800 多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到原书 4%,散落在世界各地 30 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至1954年间,前苏联先后3次向我国返还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前民主德国向我国返还3册《永乐大典》,周恩来总理亲自接收了这批文物。重归祖国的 67 册《永乐大典》等文物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机构、政府返还我国的首批重要文物,开了中国海外流失文物返还的先河。

  今年9月8日,历经兵燹水火的《永乐大典》开始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展览细致全面地整理了《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程,展现了一代代图书馆人前赴后继对《永乐大典》进行的搜集、保护、修复、出版工作。

  同时,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 器身器皿分离近一世纪 •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的村民在山坡上挖出了一件青铜器,这就大名鼎鼎的皿方罍,它作为迄今为止出土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五年后,为了让儿子继续学业,该村民将其中的器盖充作学费,却被校长认出这是商代太庙古物,再寻器身时却发现它早已被古玩商人抱走。从此,器盖辗转于国内,器身却流落于海外。

  2001年,皿方罍器身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竞买,但被一位法国收藏家以924.6万美元的高价拍得,打破了当时中国青铜器以及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

  2014年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再次拍卖皿方罍器身,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牵头,湖南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

  经过艰苦谈判于2014年3月19日达成洽购协议,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14年6月12日,在纽约举行皿方罍器身交接仪式,同年6月28日,皿方罍器身与器盖在湖南完成合体,永久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追索近半年的铭文青铜器 •

  2019年3月初,疑似我国流失文物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现身东京文物拍卖市场,引发各方强烈关注。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整体鉴定为一级文物,共8件,含有1鼎、1甗、1簋、2盨、2壶、1霝,组合完整,制作精美,铭文丰富。8器均有铭文,共330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现线索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流失文物追索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文物鉴定、考古资料比对、核查文物进出境记录,迅速锁定该组文物应源自湖北随州曾国墓葬,并掌握了文物为近年遭盗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据。

  2019年3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照会日本驻华使馆,要求日本政府依据相关国际公约规定,返还我国流失文物。

  同日,日本拍卖企业公开声明撤拍青铜组器。随后,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共同约见拍卖企业代表,公安机关紧锣密鼓推动文物盗掘走私犯罪调查,最终促成青铜组器拍卖委托人将文物无偿上交国家。

  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日,完成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接收工作。

  在2020年9月12日,这套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亮相于湖北省博物馆“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中,并在2021年除夕登上春晚,与民同庆文物的回归。

  • 来处亦应是归途 •

  今年8月底,瑞方第二次向中方归还了在近两年的4起刑事案件当中,查获并没收的5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4件陶瓷器和1枚钱币。

  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对瑞方的行为表示赞赏。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这次文物返还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在全球范围打击文物走私、保护文物安全、扩大政府间合作具有示范意义。

  除瑞士外,今年5月9日,经国家文物局授权,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出席于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返还仪式,与美方签署返还协议,并接收2件重要石刻文物。

  此次返还的2件文物为中国北朝至唐代围屏石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的70余年,流失海外的国宝命运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发生转机,但归途依然充满坎坷,尤其是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副主任吕宁宁等学者指出,中国已加入数项文化财产国际公约,但实际效用有限,无法适用于其生效前被劫或被盗文物,且条约仅约束缔约国,一些未加入公约的西方国家仍肆无忌惮。

  其次,文物追索受制于各国私法规则,原所有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对文物原属国明显不公和不利。再次,长期以来,流失国追索文物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文物跨国追索难以形成合力。

  因此,应完善我国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加强国际法治合作,为人类追索流失文物的正义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流失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质朴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凡是国宝,都要争取”,让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句点;让文物回家的路尽管漫长,但来处亦应是归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