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巨型稻”下乘凉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水稻,米质,产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26 21:21
• 2米高“巨型稻”•
能想象高达2米的水稻吗?不久前,这种“巨型稻”在江西吉安市吉水县黄桥镇试种成功。
“这个巨型稻是今年4月份开始试种的,它分蘖能力强、结实率高,每穗能达到370至380粒,而且稻秆较粗较硬,抗病性、抗倒伏性特别强,农药使用量相对要少很多,种植成本节省不少,‘禾下可乘凉’不再是梦了!”镇农技员黄冬生介绍。
“巨型稻”播种、收割时间与普通水稻基本同步,管护方式相同,其稻株比普通水稻高出1米左右,个高体大茎粗,抗倒抗旱抗洪能力强,可在水田、水沟、水塘种植,生长周期110天左右。每株稻苗分蘖最多达到40穗,每穗稻粒比普通水稻高出100粒,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优。
经测产,这30亩“巨型稻”示范田的亩产平均达到780公斤。
江西作为全国第二大早稻生产省,早稻面积、产量均占全省全年粮食的三成以上。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23年江西省早稻总产量684.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较2022年增产7.3万吨、增长1.1%;全省早稻单位面积产量379.6公斤/亩,比2022年增加9.6公斤/亩增长2.6%。
为确保早稻生产顺利进行,江西省级财政先后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支粮助粮资金86亿元。
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早稻生产期间,全省共备种入库早稻种子1983.2万公斤,比去年增加390.4万公斤;准备农机具80.28万台(套),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561家,助力早稻生产。
据统计,2023年全省早稻播种面积达1803.2万亩。
•“巨型稻”遍地开花 •
不只在江西,全国各地也陆续传来“巨型稻”的好消息。
在湖南浏阳淳口镇山田新村,一片植株高大的“巨型稻”映入眼帘。
2023年,村里首次引进试种了20亩“巨型稻”,平均稻株高超过2米,稻穗超过30厘米,有效颗粒400多粒,每亩产量预计约750公斤。由于稻子长得高,稻田能够蓄积更深的水,适宜水产养殖,实现“稻鱼共生”、一田多用。
为庆祝“巨型稻”试种成功,当地还举行了一场“扮禾抓鱼”比赛,村民们分成几组,进行人工收割、踩禾桶脱粒、扎稻草。孩子们则跳进水沟抓鱼,感受田园乐趣。
在浙江临海市桃渚镇下江山村约170亩的早稻田里有一批巨型稻已经完成收割,这批巨型稻又高又壮,平均高度为1.8米,最高能达到2.25米,堪称水稻界的“姚明”,这也是2023年以来首批巨型稻在台州市大面积种植。
“巨型稻比一般水稻要高不少,水稻收割时,我随机拿了一株测量过,稻穗高度可达两米一二,而常规稻植株在1.2米左右。”种植户黄先国穿鞋身高1.81米,走到稻田里几乎整个人都被稻穗淹没。
初秋时节,福建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松柏村的悠然松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巨型水稻田里,巨型稻长势甚好。一人高的巨稻之下,是松柏村的致富宝贝——淡水田螺。
“这种巨型稻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所研发的新型水稻品种,其具有极强的抗风性和抗旱性,在一些风势较大,与缺水干旱地区均可种植,巨型水稻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负责人陈建斌说。“今年4月份育秧种下水稻,预计10月底就可以收成,我们投放泥鳅、田螺跟鱼到田里进行套养,第一批种下的巨型稻收割后可以利用其稻梗编织鱼篓,到时候亲子体验摸螺就可以用这个编织的鱼篓。”
• 何为“巨型稻”•
有人认为,巨型稻就是早已存在的高秆水稻。
事实上,“巨型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秆水稻,甚至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巨型稻高大粗壮,根系发达,完全区别于高干水稻的“弱不禁风”。
2013年,常规巨型稻就已经在我国研发出来,2015年之后才做成杂交稻。
以籼稻93-11、日本晴等为材料,获得突变体植株,筛选合适目标突变体后经田间授粉杂交,获得较稳定后代群体后再与茶陵野生稻进行授粉杂交,逐年选育纯化,最终获得基本稳定的巨型稻株系。
巨型稻是比一般的稻子形状要大、产量要高的水稻。
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水稻种源基础上,运用突变体筛选、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改良等一系列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材料。
只是,常规的巨型稻数量较少,通常会把常规巨型稻作为亲本材料,与其他普通水稻杂交,产生后代后再去种植,由此来解决巨型稻较少的问题。
现如今地里试种的巨型稻,大都是杂交后的巨型稻。在各地区所推广种植的巨型稻,也是一种新型杂交稻。
相较于普通水稻而言,巨型稻产量高、抗倒伏、耐盐碱、耐旱,还能发展禾下经济,在降低镉含量、改良土壤、促进碳中和、打造农旅观光景区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 后来者的梦 •
由于巨型稻株形高大、根深叶茂、茎秆粗壮、宜疏植、生育期较长、淹水深度大,可为蛙、鱼、泥鳅和鸭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这些动物又能吃掉稻里的害虫和微生物,并且它们的排泄物又能转化为水稻的养料,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实现农业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与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巨型稻”稻谷产量至少提高1倍,青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提高1倍,个体重量提高 20%,产量比普通杂交稻每亩要高出 100公斤到200 公斤。
“中国现有水稻种植面积4亿亩,有适合种植水稻的盐碱地2亿多亩,如果把这些盐碱地都种植上‘巨型稻’,那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就能翻一番,粮食可以出口,巨型稻秸秆还能用来喂猪喂羊,解决了动物口粮问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研究员夏新界这样认为。
一粒粒种子看似不起眼,却可以“种出”千亿元大产业,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
随着人口增长、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水稻产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比2010年增加50%,而水稻需求将增加25%。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水稻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巨型稻更显得尤为珍贵。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院士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禾下乘凉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覆盖全球梦”也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