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主题式,教学,研究
  • 发布时间:2023-12-27 21:07

  宋 贺

  在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在实际教学中,若依然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应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其综合能力。近些年,主题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该种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开展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分析了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优化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希望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所帮助。

  整体而言,主题指的是研究或讨论内容的核心,是可拓展研究的内容。主题式教学围绕主题来设计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主题式教学与以往教学模式对比存在一定的优势,例如将其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拓展教学范围的同时,还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协助高中学生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架构,强化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从高中历史教学角度来讲,主题式教学可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内容整合提供新途径,对转变教学理念及提升教学能力等有着积极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在掌握主题式教学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探索历史知识与教学策略的契合点,实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如此可显著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 主题式学习的优势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将历史知识作为出发点,在整合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明确高中历史学习主题。主题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情景体验感,锻炼和提升高中学生逻辑思维。与以往教学模式对比,主题式教学具备以下优势: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主题式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从高中历史教材层面而言,存在知识容量大的特点,一些基础差或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感到很吃力,但主题式教学的开展,可引导学生梳理高中历史知识脉络,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其次,主题式教学的开展,可显著提升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学生可以对该史料进行辨析,在提升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还可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在实践生活中将历史作为借鉴。最后,开展主题式教学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主题式教学可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成果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强化其团队合作精神。

  2 高中历史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内容期间,不但要具备了解过去发生事件的能力,还要具备分析现代发生事情的能力,简言之,面对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内容,学生应该理性对待,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联,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遨游在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海洋中,充分感知历史学科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想要高质量地开展主题式教学,最先遵循的原则为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指的是对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加以纠正,帮助其更好地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为此,教师选择主题过程中,需要把逻辑关系相关的历史内容归纳到一起,促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知识内容,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学科的学习无外乎两个概念:一是时间;一是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去感知历史内容,或结合图表的形式进行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内容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

  2.2 开放性原则

  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历史教学的状态也由最开始的“闭关锁国”过渡为“对外开放”,无疑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当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围绕大纲标准去设计主题,制订开放式的教学目标,吸引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的同时,将历史知识内容展现得淋漓极致,这便是开放性教学原则的关键之处。再则,主题式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重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能够从社会实践、学生兴趣、学生特长三方面入手,设置出与之相应的主题,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推进主题内容的范围,锻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逐渐摆脱了教师传统教学的束缚,形成了适宜自己的学习思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十分有利。

  2.3 发展性原则

  高中历史教师实施主题式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深入分析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科学有效地处理教学目标中已知、未知的关系,促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内在潜能,为学生学习深层次的历史内容打下坚实基础。有别于小学、初中时期,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对知识的学习情况也愈加敏感,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主题式教学期间,应紧紧围绕教学的主题,依据现有的历史素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切实彰显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拉近学生和历史学科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呼应主题式教学的发展性原则。

  3 “主题式”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3.1 出现“主题缺失”现象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些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依然以应试为主,而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乏味且知识繁杂,此种现象便会导致“主题缺失”的现象发生,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存在无结构化以及碎片化等特点,由于主题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思路、无逻辑地学习历史知识。求真是历史学的本质,若没有逻辑便会失去求真的真正意义。但是从历史教学本质方面来讲,其通过唯物历史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历史进程以及相关规律,在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定主题。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期间,采用主题式教学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线索及宏观规律,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但若“主题缺失”便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出现“主题庞杂”现象

  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可以很好地领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然而,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期间,依然会存在相应的偏差。比如在教授“洋务运动”知识点时,教师想运用人物作为主题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本课主题明确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在课堂起初阶段,让学生以课前演讲的方式,对李鸿章生平事迹进行介绍,这样可使学生进入人物情景,探索以李鸿章为背景的洋务运动,但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在介绍洋务运动地方人物代表时,教师往往会花费过多的时间着重介绍其他几位洋务派代表及其事迹,例如张之洞以及曾国藩等。在课堂整个过程中,表面上是对洋务派地方代表进行了深度的解读,但实质上课堂主题存在着偏差,剖析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李鸿章,而是多重人物,使得以李鸿章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不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存在多主题的问题,由于主题繁杂,最终导致所设置的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 “主题式”教学在课堂应用中的现状成因

  4.1 教师缺乏深层次挖掘教材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既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认知的载体、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学习内容,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来临,引发了线上教学的热潮,使得教材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教材得到合理应用、使教材内容抽丝剥茧、准确快速地提炼出每节课的主题,成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若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点—线—面—网”的分析能力。其中“点”指的是历史资料中各单元的历史知识点,是历史教材结构中的基础点;“线”便是历史知识的每条主线,只有充分地把控每节课的主线,才可准确地提炼出历史学科的主题;“面”指的是对应单元的主题;“网”指的是知识点与课主题及单元主题有机结合的前提下,从宏观视角下对某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剖析,同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才可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主题式教学,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践中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深层次挖掘教材的能力不足,致使开展主题式教学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

  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此过程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运而生,而这其中便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历史核心素养中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以及历史解释等。在实际教学当中,对核心素养关注度不断提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会将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来设置目标,可以说是教学目标设定的一大创新,打破了以往三维目标存在的局限,充分彰显历史学科独具特色的人文素质。

  如何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笔者对这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倘若在实践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仅仅依据核心素养来设置教学目标,极易出现三维目标生搬硬套的现象。同时,对核心素养目标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被摒弃,可以将核心素养目标看作是三维目标的延续和发展,通过解读核心素养目标的内在含义可以发现,在时空观念上,主张展现三维目标的知识目标,在历史解释中则更加倾向于呈现能力目标,家国情怀更加侧重于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唯物历史观以及史料实证方面的素养,前者更加注重对历史规律及历史趋势的考察,而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来证明史实。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控历史脉络间的逻辑关系时,均采用了历史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但需注意,在教学中不可将其作为主要目标,更加不能将两者作为依据进行教学主题设定。

  5 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5.1 确定主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主题式教学模式,首要环节便是确定主题。历史主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课时、单元以及历史知识主题等,在设置课时主题时,需要教师依据新要求及教材等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在设置课堂主题时,需要将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在设置单元主题时,需要将教材单元作为基础,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全面、详细地了解每节课,并且还需熟练地掌握各课时知识点间的联系,对相同主题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各科知识间存在的影响,为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果奠定基础;学科主题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明确有关的主题,该种方式对于单元复习非常实用,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复习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西方工业文明相关知识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教材内容,从多维度视角明确复习主题,如政治以及经济视角等,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复习质量和效率。历史知识主题需要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期间,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发展特点及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明确探究历史的主题,学生通过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拓展知识面,并且还可显著提升学习质量。若想进一步提升主题式教学效果,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资料以及其他参考资料进行整合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而后明确主题,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便可围绕主题进行高效的学习。

  5.2 感知主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将主题明确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主题设置相应的历史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情景中,通过进入情景深入地感知和思考历史。历史已成过去,虽然不能再现,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和应用前沿的科学技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认识历史。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绎与历史有关的话剧,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将历史图片及影视作品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可以真正地进入到历史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主题体验感,并且对提升学生历史兴趣方面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主题设置为“三个勇气”,包括直面苦难、战胜苦难以及创造未来的勇气。在锻炼学生直面苦难勇气时,教师可以引入南京大屠杀事件,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遇难者纪念碑图片等,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可深刻地认识到侵华战争中给民族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添加背景音乐,例如可播放《黄河怨》,这样可提升观看图片的氛围感,使学生勇于直面苦难,铭记历史。战胜苦难的勇气时,教师可以列举抗日英雄事迹,讲述他们为民族复兴做出的贡献,为学生提供抗战英雄勇往直前的资料,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曾经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锻炼学生创造未来的勇气时,引导学生将历史作为借鉴,意识到不前进不创新便会挨打的真理,这样可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只有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才可为维护和平贡献力量。

  5.3 强化主题

  若想进一步提升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果,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进行充分考量,在此基础上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运用史料来培养和强化学生思考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史料期间,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简化史料知识。现阶段,关于史学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并获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切不可将这些内容全部融入历史教学当中,否则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将主题以及学生认知水平作为基础,对相关史料进行合理选择,如此可将史料作用发挥最大化。其次,另辟蹊径。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史料选择过程中,应从多维度的视角挖掘原始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与此同时,还可开发校本资源,使这些资源更好地为主题教学提供服务,为提升主题教学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辛亥革命”知识点时,可将“民主信念”设置为教学主题,在实践教学中,将秦州起义有关的内容渗透到主题当中来。在辛亥革命中,秦州起义是最后一场起义,在该场起义中,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并且清朝美梦彻底粉碎,使民主共和思想在陕甘等区域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期间,将丰富的教材引入其中,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大幅度提升主题探究质量和效果。

  5.4 巩固主题

  在主题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重视巩固主题环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可设置有关的习题,学生通过习题可以更好地掌握主题知识,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主题式教学课后习题设计给予过多的关注,通常只是让学生练习史料中所提供的习题,而学生在完成习题期间,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做这些习题,敷衍态度尤为明显,此种情况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而言显然是不利的。在开展高中历史实践教学期间,教师应不断创新历史课后习题,充分发挥习题巩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结合,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主题教学结束后,倘若教师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那么很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便会忘记所学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对课后习题的合理设计,不仅可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主题内容,并且还可使延伸主题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5.5 制订教学策略

  在设计主题教学策略过程中,需要将目标作为核心。第一,在创设情景时,将教学主题作为依据,赋予历史知识趣味性。例如,在教授“全球航路开辟”知识点时,在本节课中主要对开辟新航路的有关事实进行讲解,为此,在设置主题教学期间,可播放《大国崛起》等相关视频来创设情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开辟新航路事件,从而给学生带来多感官的体验。不可否认,适当的情景不仅可突出历史的情感性,并且还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感。其次,在主题明确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例如,在“图存变法”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时间轴的模式,描绘我国近代变法改革的内容,之后从多维度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变法图强以及政府自救等。在变法图强中,学生可以探究清末新政以及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提出的欺骗策略等。在民族探索时,学生需要将“中华民国”改革特征及意义作为探索的重点,对“图存变法”整个过程及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当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纠正意见,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5.6 教学反思

  现阶段,教育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而主题教学方法便是其中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主题式教学方法时,应意识到主题教学方法并不是适合于全部的教学内容,对于针对性且连贯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明确主题,在此基础上落实主题教学。而在历史知识中,有一些内容不明确,该部分内容并不需开展主题教学。在开展主题教学期间,对课前准备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主题,妥善处理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主题式学习内容。另外,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时,还需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考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虽然初步已经形成了历史知识体系,但从整体层面来讲,依然没有形成健康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对主题式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主题式教学,可显著改善学生学习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教学主题时,应将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作为基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主题探究活动中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