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哥:留守儿童的另一种选择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杀鱼哥,留守儿童,选择
  • 发布时间:2011-03-08 09:14
  就算“杀鱼哥”真的不再回到鱼摊了,他那些弟弟妹妹是不是又会成为“杀鱼弟”、“杀鱼妹”


  “杀鱼哥”只有11岁,所以很多人也叫他“杀鱼弟”。

  如果不在苏州街头的这间鱼摊里杀鱼,也许他会在老家的一所乡村学校里。每天放学后先和玩伴去村边车来车往的公路边玩耍一会,再回到几间老屋,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端上一桌昨晚的剩饭菜。

  饭菜当然不可口,小孩子嚼之无味。天色已晚,他找了一张木头凳子,趴在上面写作业。

  灯泡很暗,但是爷爷奶奶并不知道这会影响孙子的视力,只有他自己最近发现,经常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功课是一带而过的。因为大多数算术题都弄不清楚,又不能指望长辈辅导。

  时间就这样消磨过去。上床后,小男孩许了一个心愿:早一点去父母谋生的城市。

  等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他成了“杀鱼哥”。

  怨恨的小男孩

  三张网络热传的图片记录了一个小男孩娴熟卖鱼、杀鱼的过程,立刻秒杀众网友。

  于是有记者到鱼摊采访,却被男孩泼了一身脏水。摊位附近的居民说,“杀鱼哥”姓孟,父母俱不识字。其实他间歇性地也会去外来工子弟学校读书。但是,看起来小男孩更喜欢杀鱼。

  附近工厂传达室的工作人员似乎更清楚一家人的由来。原来,2009年就有电视台来拍过他,后来包括学校老师在内的很多人都过来叫他回去读书,“弄得他很害怕似的,所以可能这次你们来,他就非常抗拒,怕再把他抓回去读书。”

  作为典型进城务工家庭,他们家有5个孩子,“杀鱼哥”是真正的大哥。

  有人说,也许小男孩真是喜爱操刀杀鱼,不过看看他有些埋怨的眼神和满是伤痕的手臂,恐怕大多数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杀鱼不会有长久的乐趣。

  在舆论的强烈关注下, “杀鱼哥”就读的学校负责人找到他家。第二天,“杀鱼哥”重返校园。

  校方表示会尽量说服小孟及其父母,让他把书读完。“今后会将他的学费全免或者减半。”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发出感叹:原来还是因为没钱上不了学。

  不过,没钱这词儿,本不应发生在苏州。

  “杀鱼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0年的苏州,GDP达到9000亿元,即将跻身目前由北上广构成的“万亿俱乐部”。但GDP光环之下的阴影,就笼罩着“杀鱼哥”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曾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2010年初就谈到,仅仅苏州一个城市,每年就有20多万的农民工子女需要接受教育。

  在他看来,城市也许并非“杀鱼哥”这样的孩子的必须选择,“关键不是他们在哪里读书,关键是他们在哪里都能享受跟城市同样质量的教育。这就主要靠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来解决,即靠教育公平来解决。”

  在这位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看来,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城市化,而是农村太差了。如果把农村搞好,提高农民收入,家门口的教育解决了、家门口的医疗解决了,他们就可以就地城市化,而不是非去大城市不可。

  很难计算,20多万农民工的父母对于苏州GDP的贡献。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孩子的遭遇就代表着40多万农民工在这座城市的待遇。

  和大多数网络蹿红的“哥”们一样,“杀鱼哥”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合肥胜利路与临泉路交叉口,每天晚上10点到凌晨,人们都能看见一个身材微胖、个头1.5米左右的小男孩跟着父母一起忙乎烧烤摊。这位“烧烤弟”的老家在云南保山瓦房镇。父母是当地农民,读完小学后,父母再也无力支持他继续读书。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上学时,他会停下手中的活,胖乎乎的脸上透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神情,半晌才蹦出三个字:“上不动。”“那每天夜里做烧烤累吗?”他此时却露出难得的笑:“不累,比上学轻松多了。”

  “杀鱼哥”回到学校后,有记者又去探访。他说,“现在每天早晨7点45分上学,上4节课;每天下午12点30分上课,也是4节课。数学、语文、英语各项课程排得满满的,我每堂课都喜欢,老师说的都好玩,我也都能基本听懂。”

  不知道2009年他重返校园时是不是也说了同样的话语?不知道2012年的这个时候是不是还需要人们把他找回学校?

  就算“杀鱼哥”真的不再回到鱼摊了,他那些弟弟妹妹是不是又会成为“杀鱼弟”、“杀鱼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