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部委吃午饭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部委,吃午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08 09:26
2010年10月12日,北京120名花甲老人参加“百叟宴”,老人们将面条高高夹起,寓意益寿延年
解决老年人的午饭就餐问题,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资源,
看起来也不能完全指望市场化行为
74岁的老宋吃完米饭和半份滑溜里脊后,又端起餐盘,把汤一口一口喝干净。81岁的老伴老张动作稍慢,五六分钟后,他也将饭菜打扫一空。
吃完中饭,老两口又要了一份烧茄子,打算带回家作晚餐。这一餐加一菜还不到15元。坐在国家广电总局的食堂里,老宋说,中央国家机关的饭还真是价廉物美。
不过,这老两口并非国家广电总局的退休职工,只是普通退休教师。他们与这个国家部委的唯一关系,就是身处同一社区: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老宋说,虽然是邻居,过去国家部委的大院却是进不来的。
过去“深宅大院”的中央国家机关这次解决的也是一个国家大事—— 在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让老年人吃到午饭、吃好午饭,已成社会问题。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月坛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主任于锐说,他们正努力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去部委食堂吃午饭。
吃午饭的两难
这天中午,国家广电总局食堂专门为前来就餐的附近老人提供的菜单上,除了滑溜里脊和烧茄子,还有梅菜扣肉、炖银鳕鱼、宫保鸡丁和鸡汁大白菜。加上一份米饭,菜价从9元到16元8角不等。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六种菜品,一周下来基本没有重样。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有棒子面粥。
不过,一年多前,老宋老张夫妇却经常用面包和剩饭来解决午饭问题。儿女与他们并不同住,老张年纪大,老宋的手指关节也有问题,都已不能下厨,只好在外面的餐馆吃饭。勤俭了一辈子,到晚年不得不“奢侈”起来,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对付。
其实对于月坛街道的大多数老人来说,“下馆子”曾是解决午饭的唯一选择,不仅贵,而且还很油腻。
国家广电总局的饭菜起初也有些油腻。在老人们向食堂负责人提出意见后,第二天就清淡了许多。
于锐告诉本刊记者,找到这样一家令老人满意的食堂用了一年多时间。
2007年,月坛街道对区域内群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吃饭难已经成为老人及其亲属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沿用政府习惯的模式,月坛街道决定出资设立老年餐厅。这个在社区中的老年餐厅每天能有30到50位老人就餐。限于财力和能力,它无法为附近老人送餐,后来慢慢转移给社区里的敬老院运营,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于是,月坛街道又召集区域内的中型以上餐饮企业,动员他们开办老年餐桌,或者进社区给老年人送餐,但价格一定要优惠。结果没有一家企业响应。
到这年年底,终于引进了一家专业送餐单位。但实际运行后发现,这家公司提供给老人的不是接受评估时候的菜品,还在社区为他们提供的经营场所里卖酒。很快,老人们就跑到街道办事处告状。纯粹市场化的午饭尝试也不成功。
于锐总结说,解决老人的午饭问题,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资源,看起来也不能完全指望市场化行为。不过街道所做的调研报告里还是提到了机关食堂,认为那里卫生可靠。更重要的是,因为其特殊背景,有望承担一部分公益性的养老供餐业务。“但是当时敢想不敢做。机关食堂啊,不赚钱,凭什么让人家去做这个业务呢?!”于锐说。
“开门”带来的“麻烦”
月坛社区内有27158名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2.3%,老龄化状况相当典型。同时,它也是中央国家机关最为集中的街道之一。有包括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在内的24个部级、副部级单位。
2009年春天,月坛街道的负责人听说,国家广电总局要关闭旧机关食堂,于是前去联系。
对于此事,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副主任,机关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成斌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用“一拍即合”来形容与月坛街道的这次合作,“为了解决部分离退休老同志的就餐问题,我们了解到月坛街道的意愿后,充分考虑到驻区单位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决定把改造后的旧食堂继续为老同志服务。作为月坛地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将就餐资源向周边地区的老人开放。”
据刘成斌介绍,当时国家广电总局的新食堂建成,原计划将旧食堂关闭。月坛街道、西城区民政局等部门找到他,建议将该食堂作为居家养老供餐服务点。“广电系统的一些退休老同志也有这种需求。”
不过他说,对这件事单位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认为如果将旧食堂改成办公室,可以缓解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
在国家广电总局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旧食堂从2009年6月开始为附近的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让附近的老人来机关食堂吃午饭,并非一个简单的机关大院“开门”问题,“开门”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麻烦”。
有一次下雨,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到食堂就餐时在台阶上滑倒骨折,食堂还赔付了1900多元医疗费用。
而对月坛来讲,期望已久的公益食堂虽然设立了起来,也面临一大堆实际问题。
比如,街道配备了送餐人员,骑着电动车送餐,结果遇到交通事故。月坛街道于是投入12万元为这些送餐人员和就餐老人购买了保险,还将电动车换成了面包车。
截至2010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的这个老年人食堂已为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办理了1200多张就餐卡,日均为400多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送餐范围覆盖21个社区。
刘成斌认为,为老人服务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解决老人的午饭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过这种共建能走多远,维持多久,还是值得相关部门研究的。”
他举例说,这部分经济“损失”就不是所有机关单位能够承担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房屋出租,每年租金就有140多万。”刘成斌说,老年人食堂虽然已步入正轨,但勉强能维持收支平衡,人工费等缺口部分则由国家广电总局自行解决。
国家广电总局还开放了原来的职工浴室为附近老年人和“洗澡难”的居民服务。这个本来因为解决驻地武警部队洗澡问题才保留下来的浴室,目前连收支持平都做不到。
如何“名正言顺”
有一次,七八个国家部委的机关服务局局长一起开会,说起国家广电总局开放食堂的问题,“有钱的单位可以这样,但没钱的单位就没办法了。”刘成斌说。
他觉得,虽然让老年人吃午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如何让这笔开支“名正言顺”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
而对于月坛街道来说,需要让社会上都知道这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责任。
除了开放食堂,在月坛街道的协调下,区域内的十余个国家部委退休干部活动中心进行了“联网”。过去一些老干部们只能到自己单位的活动中心里打牌聊天,现在则可以就近活动。
另一个和吃午饭类似的问题是上厕所。月坛街道的想法是,只要在他们辖区内,都要让老人在5分钟内找到开放的厕所。
月坛街道自己出资建立了很多公厕,但最终彻底解决问题的,还是区域内大多数单位的“加盟”。
这个街道的负责人觉得,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其实就是建立一个涵盖全社会的“无围墙敬老院”。
其实和大多数街道一样,月坛街道也曾认为养老问题政府可以“搞定”。
2005年时,月坛街道曾专门建立过一个社区养老院,其资金来源是北京市福利彩票收入,当时全国都出现过这种“星光老年人之家”。
然而,最少的时候养老院里只有一位老人。“对于年纪大但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去养老院太‘夸张’了。对于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讲,这里的服务又不够专业,不敢接。”西城区工商联主席王毓明还曾为其捐过一笔巨款。为解决无专业管理人员的窘况,他干脆应街道之邀出任院长进行运营,效果仍不理想。
到2006年,月坛街道办事处提出由政府购买专业养老护理服务,并从天津引入专业经营机构。现在这个养老院的床位不仅已经由原来的不到20个扩大到50个床位,而且在床位“全满”的情况下,现在还有几十个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排队。
养老孰轻孰重
在月坛街道的几位负责人看来,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核心还是“重视”和“正视”的问题。虽然国家早已提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但社会上对于老年人的看法还有待改善。
有一年“十一”长假,月坛街道连续有多位老年人坠楼自杀,甚至有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家属刻意掩盖这一情况,“这说明,他们还不愿意正视这个事情。”月坛街道的负责人说,从那以后,他们投入了更多精力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这才有了后来午饭、上厕所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有用,别让他们觉得被社会和生活抛弃。这是养老问题的关键。”月坛街道负责人说。
在这个街道辖区内,退休司长、局长乃至部长都不在少数。
在北京拥有20多家社区报的北京社源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将健回忆说,月坛街道是唯一主动找到他们做社区报的街道办事处,“他们的要求之一,就是想解决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和精神传承问题。”于是,这张社区报成了老同志们回忆往事、讲述现在生活的平台。2009年,还专门结集出版了一本建国60年题材的回忆录。
李将健说,从这之后,许多街道也意识到了社区报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因为老年人现在是北京各街道的普遍问题。”■
……
解决老年人的午饭就餐问题,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资源,
看起来也不能完全指望市场化行为
74岁的老宋吃完米饭和半份滑溜里脊后,又端起餐盘,把汤一口一口喝干净。81岁的老伴老张动作稍慢,五六分钟后,他也将饭菜打扫一空。
吃完中饭,老两口又要了一份烧茄子,打算带回家作晚餐。这一餐加一菜还不到15元。坐在国家广电总局的食堂里,老宋说,中央国家机关的饭还真是价廉物美。
不过,这老两口并非国家广电总局的退休职工,只是普通退休教师。他们与这个国家部委的唯一关系,就是身处同一社区: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老宋说,虽然是邻居,过去国家部委的大院却是进不来的。
过去“深宅大院”的中央国家机关这次解决的也是一个国家大事—— 在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让老年人吃到午饭、吃好午饭,已成社会问题。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月坛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主任于锐说,他们正努力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去部委食堂吃午饭。
吃午饭的两难
这天中午,国家广电总局食堂专门为前来就餐的附近老人提供的菜单上,除了滑溜里脊和烧茄子,还有梅菜扣肉、炖银鳕鱼、宫保鸡丁和鸡汁大白菜。加上一份米饭,菜价从9元到16元8角不等。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六种菜品,一周下来基本没有重样。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有棒子面粥。
不过,一年多前,老宋老张夫妇却经常用面包和剩饭来解决午饭问题。儿女与他们并不同住,老张年纪大,老宋的手指关节也有问题,都已不能下厨,只好在外面的餐馆吃饭。勤俭了一辈子,到晚年不得不“奢侈”起来,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对付。
其实对于月坛街道的大多数老人来说,“下馆子”曾是解决午饭的唯一选择,不仅贵,而且还很油腻。
国家广电总局的饭菜起初也有些油腻。在老人们向食堂负责人提出意见后,第二天就清淡了许多。
于锐告诉本刊记者,找到这样一家令老人满意的食堂用了一年多时间。
2007年,月坛街道对区域内群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吃饭难已经成为老人及其亲属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沿用政府习惯的模式,月坛街道决定出资设立老年餐厅。这个在社区中的老年餐厅每天能有30到50位老人就餐。限于财力和能力,它无法为附近老人送餐,后来慢慢转移给社区里的敬老院运营,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于是,月坛街道又召集区域内的中型以上餐饮企业,动员他们开办老年餐桌,或者进社区给老年人送餐,但价格一定要优惠。结果没有一家企业响应。
到这年年底,终于引进了一家专业送餐单位。但实际运行后发现,这家公司提供给老人的不是接受评估时候的菜品,还在社区为他们提供的经营场所里卖酒。很快,老人们就跑到街道办事处告状。纯粹市场化的午饭尝试也不成功。
于锐总结说,解决老人的午饭问题,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资源,看起来也不能完全指望市场化行为。不过街道所做的调研报告里还是提到了机关食堂,认为那里卫生可靠。更重要的是,因为其特殊背景,有望承担一部分公益性的养老供餐业务。“但是当时敢想不敢做。机关食堂啊,不赚钱,凭什么让人家去做这个业务呢?!”于锐说。
“开门”带来的“麻烦”
月坛社区内有27158名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2.3%,老龄化状况相当典型。同时,它也是中央国家机关最为集中的街道之一。有包括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在内的24个部级、副部级单位。
2009年春天,月坛街道的负责人听说,国家广电总局要关闭旧机关食堂,于是前去联系。
对于此事,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副主任,机关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成斌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用“一拍即合”来形容与月坛街道的这次合作,“为了解决部分离退休老同志的就餐问题,我们了解到月坛街道的意愿后,充分考虑到驻区单位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决定把改造后的旧食堂继续为老同志服务。作为月坛地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将就餐资源向周边地区的老人开放。”
据刘成斌介绍,当时国家广电总局的新食堂建成,原计划将旧食堂关闭。月坛街道、西城区民政局等部门找到他,建议将该食堂作为居家养老供餐服务点。“广电系统的一些退休老同志也有这种需求。”
不过他说,对这件事单位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认为如果将旧食堂改成办公室,可以缓解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
在国家广电总局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旧食堂从2009年6月开始为附近的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让附近的老人来机关食堂吃午饭,并非一个简单的机关大院“开门”问题,“开门”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麻烦”。
有一次下雨,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到食堂就餐时在台阶上滑倒骨折,食堂还赔付了1900多元医疗费用。
而对月坛来讲,期望已久的公益食堂虽然设立了起来,也面临一大堆实际问题。
比如,街道配备了送餐人员,骑着电动车送餐,结果遇到交通事故。月坛街道于是投入12万元为这些送餐人员和就餐老人购买了保险,还将电动车换成了面包车。
截至2010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的这个老年人食堂已为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办理了1200多张就餐卡,日均为400多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送餐范围覆盖21个社区。
刘成斌认为,为老人服务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解决老人的午饭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过这种共建能走多远,维持多久,还是值得相关部门研究的。”
他举例说,这部分经济“损失”就不是所有机关单位能够承担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房屋出租,每年租金就有140多万。”刘成斌说,老年人食堂虽然已步入正轨,但勉强能维持收支平衡,人工费等缺口部分则由国家广电总局自行解决。
国家广电总局还开放了原来的职工浴室为附近老年人和“洗澡难”的居民服务。这个本来因为解决驻地武警部队洗澡问题才保留下来的浴室,目前连收支持平都做不到。
如何“名正言顺”
有一次,七八个国家部委的机关服务局局长一起开会,说起国家广电总局开放食堂的问题,“有钱的单位可以这样,但没钱的单位就没办法了。”刘成斌说。
他觉得,虽然让老年人吃午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如何让这笔开支“名正言顺”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
而对于月坛街道来说,需要让社会上都知道这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责任。
除了开放食堂,在月坛街道的协调下,区域内的十余个国家部委退休干部活动中心进行了“联网”。过去一些老干部们只能到自己单位的活动中心里打牌聊天,现在则可以就近活动。
另一个和吃午饭类似的问题是上厕所。月坛街道的想法是,只要在他们辖区内,都要让老人在5分钟内找到开放的厕所。
月坛街道自己出资建立了很多公厕,但最终彻底解决问题的,还是区域内大多数单位的“加盟”。
这个街道的负责人觉得,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其实就是建立一个涵盖全社会的“无围墙敬老院”。
其实和大多数街道一样,月坛街道也曾认为养老问题政府可以“搞定”。
2005年时,月坛街道曾专门建立过一个社区养老院,其资金来源是北京市福利彩票收入,当时全国都出现过这种“星光老年人之家”。
然而,最少的时候养老院里只有一位老人。“对于年纪大但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去养老院太‘夸张’了。对于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讲,这里的服务又不够专业,不敢接。”西城区工商联主席王毓明还曾为其捐过一笔巨款。为解决无专业管理人员的窘况,他干脆应街道之邀出任院长进行运营,效果仍不理想。
到2006年,月坛街道办事处提出由政府购买专业养老护理服务,并从天津引入专业经营机构。现在这个养老院的床位不仅已经由原来的不到20个扩大到50个床位,而且在床位“全满”的情况下,现在还有几十个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排队。
养老孰轻孰重
在月坛街道的几位负责人看来,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核心还是“重视”和“正视”的问题。虽然国家早已提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但社会上对于老年人的看法还有待改善。
有一年“十一”长假,月坛街道连续有多位老年人坠楼自杀,甚至有一位著名数学家的家属刻意掩盖这一情况,“这说明,他们还不愿意正视这个事情。”月坛街道的负责人说,从那以后,他们投入了更多精力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这才有了后来午饭、上厕所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有用,别让他们觉得被社会和生活抛弃。这是养老问题的关键。”月坛街道负责人说。
在这个街道辖区内,退休司长、局长乃至部长都不在少数。
在北京拥有20多家社区报的北京社源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将健回忆说,月坛街道是唯一主动找到他们做社区报的街道办事处,“他们的要求之一,就是想解决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和精神传承问题。”于是,这张社区报成了老同志们回忆往事、讲述现在生活的平台。2009年,还专门结集出版了一本建国60年题材的回忆录。
李将健说,从这之后,许多街道也意识到了社区报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因为老年人现在是北京各街道的普遍问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