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幻题材的“中国式”表达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探索,科幻,题材
  • 发布时间:2024-01-13 11:40

  文/杜迈南

  11月14日,全国电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52位委员名单中,郭帆是唯一一位导演。

  四年前,由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斩获46.86亿元票房,证明了国产科幻电影发展潜力;四年后,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杀入2023年春节档,收获40.29亿元总票房。如今在中国影史票房榜上,两部《流浪地球》分别位列第5、第10。

  对于“这两部电影树立了华语工业电影标杆” 的说法,郭帆自谦“距离标杆还差很远”,并表示目前中国科幻电影视效工业化与好莱坞顶级水平的差距还有十年左右,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执着的科幻电影梦

  1980年出生的郭帆在山东青岛长大,从小喜欢画画,11岁时获得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绘画组冠军。“因为喜欢画画,影像的东西对我特别有吸引力,同时我对科学、科普、科幻等相关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从小就幻想长大要做科幻电影。”高考时,郭帆原想报考导演专业,却无奈当年北京电影学院未在山东省招生。最终,他选择去海南大学学习了法律。

  毕业后,他拿着一张法律文凭,以及两部在大学期间拍摄的短片,跑遍各大电影公司,却四处碰壁。再之后,他又去了电视台,“我当时觉得电视台可能跟电影有点关联,后来发现其实完全不一样。但那段经历让我学到很多影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帮助我成功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

  小时候埋下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郭帆一直在为拍摄科幻电影积蓄力量。他先用五六年时间由浅入深积累物理知识,并在2010年拍摄了第一部院线电影《李献计历险记》,之后又拍摄了青春爱情题材《同桌的你》——这两部电影也都是在为拍《流浪地球》做准备。“不管做什么行业,都先要从市场入手,先活下来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活下来,才能拍下一部,拍你真正想拍的片子。”郭帆说。

  2015年,中影制片公司总经理凌红找到郭帆,他终于如愿拍摄起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拍摄过程困难重重,投资方少,资金有限,抢时间、连轴转都是常态。而四年后再拍《流浪地球2》,比起筹措资金,更难的是整部电影世界观的搭建。《流浪地球2》的故事发生在《流浪地球》之前,时间跨度为几十年,是一部“前传”。郭帆解释,如此设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流浪地球》之前展现世界观的篇幅太少,“地球到底是如何启程的?之前都经历了什么?很多观众非常感兴趣。我特别想通过前传来拓展世界观,让大家知道更多的事情。”

  《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创作团队邀请20多名科学家对世界观及片中太空电梯的合理性等进行科学推演。拍摄流程上,团队使用“全程预拍摄”,即“提前模拟拍摄”;道具制作大量运用3D打印、数字车床、激光雕刻等新技术;团队完成近万张分镜头画稿,筹备将近10万件道具……郭帆回忆,电影拍摄期间他忙到“没时间焦虑”,甚至连着好几天没有合眼。

  为科幻电影制作蹚一蹚路

  《流浪地球》收获如潮好评,甚至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扛鼎之作。面对成绩,郭帆和团队一直警醒“不能膨胀”,“但另一个极端情况出现了,没有人浮起来,反而沉底沉得更深,陷入对影片品质的偏执追求之中。”甚至在《流浪地球2》上映半年多后,郭帆仍会在审片室根据观众的反馈对这部电影的细节进行调整(修改后的版本将会更新在流媒体上)。

  第二部上映后再获佳绩,郭帆的心态更为淡定平和,“凡事都是此消彼长,没必要过分追求极致,其实需要平衡。我们再去做第三部,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要出来嘚瑟,也不要埋太深。”

  郭帆表示,外界往往只通过单一镜头来评判影片的视效水平,但大家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在有限时间内生产大量的、有品质的镜头,这是电影工业化的一大标志。他以《流浪地球》系列举例,“第一部特别像大型手工作坊状态。到了第二部,你要是去现场,会看到很多吊车、运载机。我那天开玩笑说,工业化没实现,但工地化实现了。不管是作坊也好,还是工地也罢,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整体流程了,这很珍贵。但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实现均衡发展,越是传统的,如导演组、制片组,反倒相对滞后,目前表现最好的是视效团队的能力。目前,我们在视效工业化方面与好莱坞顶级水平还差十年左右。”

  郭帆目前正在筹备《流浪地球3》,也在学习与调研AI应用。他相信AI将成为电影新工业化时代的主导,甚至能帮助中国电影实现弯道超车。

  “希望能为科幻电影的制作蹚一蹚路,哪怕蹚不出来,能留下一批错误让别人借鉴也就可以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