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新 “让有共鸣的同类看到我们”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共鸣,同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13 11:43
文/杜迈南
2023年年初,导演丁梓光执导的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火爆荧屏,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国内热播的同时,该剧还被华策影视发行到东南亚、日韩、中东和欧美等地,同样受到海外年轻观众追捧,不仅荣获2023年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还被《纽约时报》评为“2023年优秀国际剧目”。
1985年出生的丁梓光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80后新锐导演。2016年,他执导的网络剧《我的奇妙男友》以黑马之姿脱颖而出。此后,他又导演了《最亲爱的你》《我的奇妙男友2之恋恋不忘》《下一站是幸福》等剧,他本人也逐渐被业界和观众熟知。2019年,丁梓光凭借青春剧《以家人之名》被提名第三届初心榜年度五大青年导演。
如今,新作《去有风的地方》在海内外广获赞誉,丁梓光显得很平静,“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和观众的共鸣点,找到和其他剧不一样的创新点,以最大的诚意去完成高质量作品。”
慢节奏讲述治愈故事
很多观众评价,丁梓光的作品情感细腻,一些小细节的设置能让人感同身受。他身边的家人、伙伴也纷纷表示,生活中的丁梓光温和细心,处理工作时更是个“细节控”。《去有风的地方》于2023年年初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后,因唯美、细腻的画风,温暖、治愈的故事而备受好评。该剧由华策影视出品,讲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白领,在遭遇生活变故后辞职来到云南大理旅居,结识了一群拥有不同经历的租客,并与回乡创业的当地青年产生情愫。
《去有风的地方》抛弃了偶像剧套路、全剧没有强冲突、从头到尾展示“慢生活”。丁梓光直言,正是生活中的“快”催生了他想“慢”下来的念头,希望展现不同于“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丁梓光对剧本、镜头设计、服化道、场景及演员的表演,除了精益求精、反复打磨,还有一个重要要求——去雕饰,不出现“技巧”的痕迹。剧组历经四次转场,实景搭建了“有风小院”“有风小馆”、谢之遥的家、马场等重要场景。同时,他要求拍摄也要放弃炫技念头,以淡然、温柔、包容的态度捕捉自然流露的生活碎片。“基于这样的内核,就自然而然出现了这个平淡、朴实又不乏浪漫的人生故事。”
“影视与文旅”双向成就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去有风的地方》。该剧不仅线上热播,也掀起线下“文旅潮”。剧中的大理风光、民俗风情、非遗文化,处处皆美,让无数观众对大理这座城市心驰神往。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去有风的地方》带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旅热潮,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赞誉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丁梓光介绍,剧本在创作阶段就锁定云南为拍摄地,希望把云南的魅力传递给观众。“为了让拍摄场景更‘真’,我们排除万难在云南实地搭景,也尽量选择还原当地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同时,我们也努力将当地的人文特色融入故事,包括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美食,还有像扎染、木雕等传统文化也被糅进戏里,让观众最大化地感受云南生活。”
丁梓光表示,筹备、拍摄,以及后续的宣传,华策团队与云南省及大理州宣传文旅部门密切沟通,剧组获得了大力支持,尤其在主场景凤阳邑村的场景改建方面,当地村委会提供了诸多帮助,才使得剧集呈现了美好的云苗村,进而实现了影视和文旅的相互成就。
观照现实 找到共鸣点
田园治愈基调下,《去有风的地方》还描摹了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时代议题。丁梓光认为,每个人每个阶段关心及有共鸣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作为创作者,只需把自己的感受专业并真诚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剧中尝试表达这几年来对世界的观察与感受,包括都市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乡村现实困境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文化传承等。我们把这些融进创作,通过影像展现出来,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关心这些问题的同类,也可以说是有共鸣的同类看到了我们。”
在丁梓光看来,剧集市场的流行趋势及观众审美喜好一直在迭代变化,他很难简单地总结归纳某种固定的题材类型或某种叙事方法的规律,但他明确看到的趋势是——观众对于剧本身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审美迭代也越来越快。
谈及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短剧及其对长剧的影响,丁梓光承认短剧在互联网时代优势明显,“它的时长短、节奏快、制作周期也更短,所以在捕捉到市场风向后,能快速进行内容反馈,快速发展在意料之中。但内容的本质是趋同的,长剧短剧都需要找到和观众的共鸣点、内容的创新点,内容质量越高,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丁梓光表示,短剧抢夺了部分原本看长剧观众的注意力,这也意味着长剧更需要深耕内容、提升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他也一直在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