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载”导演路,初心不改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热度,口碑,双丰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13 11:44
文/薛少林
2023年,由刘海波执导的《尘封十三载》一经上线便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跨越13年的尘封悬案、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双时空叙事结构、师徒合力破案的精神传承——不仅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感受,也为类型剧的创新突破做出积极示范。该剧收官次日豆瓣评分8.1,爱奇艺热度值突破8800,收获了热度和口碑的双丰收。
从业二十多年,从都市情感、古装武侠到公安刑侦、悬疑推理,导演刘海波在不同题材类型中尝试创新表达,关注人的情感和故事的初心始终不变。
“如果观众说这是一个挺靠谱的导演,他拍的剧值得看看,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刘海波如是说。
两次开机 打磨双叙事线
“我和《尘封十三载》是相互选择、双向奔赴。”拿到《尘封十三载》剧本时,刘海波正和家人在阿那亚度假,那是他结束上个项目后留出的短暂放空期。“本想放一放再看,但看完一集后,就一口气看下去了,剧本很扎实。”亦师亦友的人物关系,以及双男主历经13载不懈追凶,对正义的守护、对真相的坚持打动了他。
拍了二十多年戏,这次刘海波想尝试新的拍摄方式。为了打磨好两条叙事线,在演员状态、年代风貌上做到极致,《尘封十三载》经历了两次开机和杀青——1997年和2010年的剧情完全分开拍摄,场景保留了8个月,季节经历了冬季和夏季,演员体型、发型等发生了明显变化。回忆创作过程,刘海波非常感谢爱奇艺平台、片方、演员、主创团队给予的支持。
刘海波是一个“细节控”,为凸显人物蜕变,他在许多细节处都下了功夫。比如,1997年的陆行知,穿的多是牛仔、羊羔领的衣服,有一种阳光稚嫩感;到了2010年,陆行知已成为刑警队队长,服装多以军绿色系为主,更具干练成熟的气质……
一个疑点的追查要在十三年前后来回切换好几轮,为避免观众注意力被分散,刘海波在每集开头拍了一个线索式短片,通过铅笔、跳舞的女孩、樱桃头绳、鸟头面具等暗示,每集排查一个线索,每个“楔子”与线索之间补位互文。这样的结构强化了作品悬念感和戏剧张力,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和剧中警察一起抽丝剥茧追逐真相。
以人为本,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是刘海波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尘封十三载》播出期间,观众对剧中一个个小家庭的故事产生了好奇。在刘海波看来,警察是人物的职业,他们同时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能让人物沦为工具人,要用普通人的方式塑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警察形象。
导、演不分家
1998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刘海波,并未径直走上演员之路,身处蓬勃发展的影视行业,他积极主动寻找多种可能。职业生涯中,刘海波遇到不少“贵人”,其中一位是吴子牛导演,“我一直叫他‘师父’,2004年至2012年跟着他一步步发展,慢慢独立拍摄一些作品。”这段经历让刘海波深入了解了导演工作,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导演思维。
沈严导演是刘海波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他们合作拍摄了《辣妈正传》《天盛长歌》《中国式关系》《突围》等多部作品。“两个人坐在监视器旁看一场戏,眼神一对视就知道各自心里想什么。”刘海波如此形容二人的默契。
会表演,懂表演,为刘海波的导演之路奠定了基础,对演员的理解也让他与演员的沟通更加顺畅,“演员是一部戏的骨架,也是很脆弱的。导演要想办法消除现场的紧张氛围,让演员放松下来更好地进入角色。”演员闫妮曾在采访中评价刘海波,“他能体谅演员的辛苦,在现场讲戏也很有耐心,拍戏过程中不仅给演员留出很多发挥空间,更善于在细节上表现人物。”
从业以来,刘海波执导过不同题材类型的作品,在他看来,不管何种题材都应认真体察生活细节,分析人物内心。具体而言,现实题材要扎根现实土壤,注重人物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有烟火气的普通人,以小见大;刑侦悬疑题材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感、逻辑性、完整性;女性题材则要关注女性情感情绪的变化。
从《三叉戟》到《尘封十三载》,刘海波近年来执导多部公安刑侦题材剧,在这一类型中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我喜欢强情节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中,刘海波格外注重逻辑性,“故事、人物、行为、情感等各条逻辑线理顺了,整个作品的逻辑才成立。”
“最忙时,两年拍摄三部戏,已经是极限了。”刘海波希望,两部剧之间能有一个空当,把上部戏的东西清空,再把下部戏的东西装进来。不拍戏时,他喜欢看同行的作品,也看小说,“从中找到新鲜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导演也需要不断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