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不足拖累央行调货币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8-11-03 14:01
10月29日晚,央行宣布从次日起,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下调27个基点。几个小时后,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本次降息的背景之一,就是市场对美联储再度大幅降息的强烈预期。当然,这次总算快走了半步。
货币政策快速转弯
在评价央行本次降息动作时,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用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字眼:一月之内两次降息,频度之高前所未有;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81个基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事实上,中国央行从9月15日开始的降息行动,是在持续4年加息周期后的首次降息。货币政策的这种突然转向,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此前3个月,货币政策还体现为加速紧缩的趋势。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央行连续8次提高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58%提高到 7.47%,累计加息幅度达189个基点;自2003年9月以来,央行连续2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最近一次就发生在2008年6月10日,且大幅上调100个基点至17.5%的空前高位。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在8月的急转直下,又让市场觉得降息有其必要性。
从时间上看,货币政策由紧到松,变化非常迅速。事实上,货币政策产生实际效应至少需数月时间,最近一次的紧缩政策尚未显效,突然又趋向宽松了。有观点认为,新政策其实是对之前过度从紧政策的纠偏。
对经济变化反应迟滞
显然,货币政策的变化主要缘于经济形势的演变和决策层对宏调目标取向的变化,在以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表的通货膨胀指标得到暂时缓解之后,“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
但在一些专家看来,货币政策的这种转变来得晚了一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说,货币政策这个时候才开始“保增长”已经晚了,因为我们在调整政策显得的时候,全球经济已经非常糟糕了,货币政策相对滞后。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殷剑峰甚至认为,2005年就已显现出经济下行趋势,只不过当时人民币汇改促成房地产等行业的繁荣,暂时掩盖了经济下行的迹象。而相应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注意到这一情况。
相比美联储的政策调整,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相对滞后。早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头时,美联储即采取了相应政策(只是力度仍不够、对风险扩散的严重程度有低估)。
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决议下调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至4.75%。美联储在发表的声明中表示:上半年经济成长温和,但信贷状况收紧有可能加剧房市的修正走势,并在更广泛层面上限制经济的成长。几天之后,美联储委员、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希尔的发言再次显示,已预见到美国经济大幅减速的风险。
2007年9月的降息,结束了美国自2003年6月以来的信贷紧缩政策,这较中国提前一年,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货币政策“保增长”。
而近期中国央行的降息政策,基本上都是在美联储降息的前后时间作出。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国际影响很大,扮演了一个跟随者的角色。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容易受制于国际因素,其主动性和前瞻性都存在疑问。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已经转向的货币政策,有专家发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10月29日认为:减息的举措应该一次到位,“减息0.27个百分点根本不管用……既然看准了,该到位就到位,把市场、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树立起来。”
金融监管联动短板
除了受制国际因素之外,央行货币政策还受制于金融监管联动短板。
作为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进行“总量调控”的工具,央行主导的货币政策还需要与其他监管机构及其政策做妥善协调,但近年也存在一些问题。
譬如,2008年6月10日,A股已自历史高位下跌一半,在中国证监会已提出要“维稳”的情况下,央行仍然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结果当日上证指数大跌7.73%,3000点很快失守。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步子失调,被市场视为政府信用、市场信心受重创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国内虽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长期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一直存在一套协调机制,即“一行三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只是其效果不佳。
2003年6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就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起草了“三会”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9月18日召开了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
2004年3月18日,召开了第二次监管联席会议。但此后,类似部级联席会议便很少召开,而且,即使召开央行都没有参与。
一直到2008年7月11日,银监会主动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沟通,并有监察部的协调,才再次召开了有央行参加的“一行三会”联席会议。预见性不足拖累央行调货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