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中的情感传播研究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情感传播,新媒体,商业价值
  • 发布时间:2024-01-20 15:36

  【摘要】:短视频将“情感”放在传播首位,建立情感商业价值,受众参与门槛降低,人性化地将关怀覆盖各阶级、各年龄段,让更多群众参与,创作多元化视频种类,并带来产业联动新形势,创造新的商业契机。短视频为大众建立情感链接,为艺术新形式注入活力源泉。

  【关键词】:短视频 情感传播 新媒体 商业价值

  文/河北传媒学院 郭欣舒

  一、短视频带动主流媒体实现“新转型”

  1.主流媒体将公共情感进行有效接纳

  数字媒体语境下,“情感”作为人与数字媒介的连接纽带,重新塑造了传播流程,主流媒体创作思路逐渐从“理性”向“感性”转变,从而适应时代新生态——短视频领域[1]。《人民日报》在初期创作短视频选题时,精确定位受众层面,迎合短视频用户偏年轻化的口味,重点聚焦温情层面,贴近生活,主题定位放在“高考抉择与国家人才选拔”。新一批空军学员应征入伍的画面,通过镜头切换,刻画了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怀与无懈可击的青春力量,营造了祖国新一代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青年形象,唤起广大网友对祖国未来新希望的赞扬,同时代入“中国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情感共鸣。

  主流媒体与时代接轨,更是在传统模式中求得创新,在积极转型的过程中将文本建构得更全面,确立新意与深度;同时,要把握好表达时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合理利用情感元素,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建立全新传播模式

  新媒体搭建全新传播平台,为“严肃内容”提供良性互动机会,维护了主流媒体传播内容真实性,达成了互动的“转述”,实现了主流媒体报道的“活泼性”。情感因素不仅没有降低内容品质,反而提高了主流媒体的“亲民性”。

  “情感传播”与“客观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对立因素,尽管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忠于客观理性的思维策略,但仍充满情感因素。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央视新闻”也不例外。通过建立平台化战略,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VR、H5动漫、图解、图集等方式,“央视新闻”促进短视频新闻制作手段不断优化,将媒体“情感性”的职责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把握个性化,灵活社交性运用,不再直面描述情感,而是更多依赖新闻来源或叙述主体表达情感。

  3. 情感化共享融入社会心理需求

  情感化共享讲求情绪价值的运用。主流媒体在讲求理性与真实的同时,将“人文关怀”放在重要的位置。短视频新闻中的事件包含情感要素,意味着情感要素超过叙事范围,事件被情感带入伦理叙事中。例如,央视新闻的抖音平台在禁毒日发布标题为“背影”的短视频,没有正面影像的记录,而是背影场面与画外音配合完成,通过短视频常用的快剪,巧用标题“背影”的隐喻形成呼应。独特的短视频呈现模式,在呼吁大众远离毒品的同时,将短视频所要传达的核心要素放在显要位置,便于观看者在移动场景迅速捕捉,满足社会大众对“英雄主义”情感的抒发。

  二、短视频情感传播的商业化

  1. 线上“情感劳动”的商业化

  服务业大规模发展背景下,提出“情感劳动” 的概念[2]。线下情感劳动与线上情感劳动不同。以直播带货为例,主播作为线上情感劳动者,服务方式通常为一对多,服务对象多为粉丝。粉丝的关注与购买往往具有社交属性,粉丝通常会在众多直播间中认可某一主播或者某几个平台。情感作为其中的“纽带”(正面情感或负面情感),让粉丝在认可主播的同时,信任其所卖物品,形成“粉丝经济”,最终达成交易。

  情感劳动在当今讲求情感策略,做长线互利,在共享情感的同时收获情感下无形的“利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线下情感劳动逐渐向线上情感劳动转移,线上情感劳动作为各种形式强化情感关系的延伸,虽然具有虚拟成分,但目前的商业前景可观。

  2. 无门槛的商业契机

  (1)“无区别”的社会关怀

  短视频平台的高速发展为数字化生存带来了全新机遇,平台建立“无门槛”机制并与剪辑技术联动,帮助参与者通过单个视频乃至一系列短视频向大众展示自己,逐步打破大众对固有事物刻板印象,进而满足个人融入社会的心理需求。参与者不仅能够利用网络的全新媒介形式轻易获取外界信息,还能在虚拟空间中隐藏自己不想展现的部分,从中获得平等的安全感。多元化的互动方式——直播、弹幕、评论、点赞等,建立了全新的群际接触模式,提高了媒介的接触频率。媒介作为大众提供自由讲话的“麦克风”,利用平台推送的内容吸引用户进行鼓励(点赞)或资金(小黄车购物)帮助,在粉丝积累一定数量的同时开通直播带货,最终达到短视频变现的目的。

  (2)银发网红与背后扶持

  短视频融入老龄化,是老年群体对自身媒介形象重构的先导性尝试,也是一次积极老龄化实践[3]。大致分为两个研究方向:银发网红拍摄内容分析、银发网红经济收益。银发网红风格各异,大致分为生活类、美食类、情感类、知识教育类、时尚类。短视频平台老年网红成为新式互联网盈利的目标。老年人进入短视频平台,初衷是以短视频的方式拍摄记录生活的简单画面,但随着成熟运作,老年人不仅打造专属个人IP,更进一步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签约MCN。MCN将不同类型和特点的PGC相联合,保障内容创作的高效与持续更新,实现账号运营、粉丝管理、新业务拓展、广告植入等,更好地促进老年群体的社会化,助力老年群体打破“数字鸿沟”。

  3.消费主义商业市场

  后疫情时代,从影视生态系统看,短视频无疑是新的机遇与发展方向。优秀文学作品想要“破圈”,影视工作者就要抓住消费者对文学作品的喜爱,进行影视化创作,以尊重艺术为前提条件,将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结合当下市场规律与意识层面进行创作,将文学中的虚构成分情境化,建立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叙事,最终将影像转换为二维记忆画面。影视作品在剧情叙述的影像中制造多处留白,架起艺术思考的桥梁。同时,短视频平台截取影视片段的“精彩、悬疑、亮点”,增加浏览者观看心理,推动观众探索剧情的路径从影视走向文学图书,找到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点。

  三、短视频视域下“平行时空”的建立

  1.媒介按摩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按摩”的观点,探索媒介不仅为大众传送讯息,由于媒介的影响力极强,使用媒介的过程是享受媒介的体验。短视频平台为大众建立媒介的桥梁,满足公众对情感的释放,同时建立“平行时空”,观者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之中,与视频端“人、物”对话交流,符合新时代背景下情感的诉求与精神的体验。

  2. 审美按摩

  视觉传播的时代,大众更重视视觉先于语言的思维逻辑。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介表现手段,遵循以画面讲话,用画面表达观点,减少客观引导。叙述者在此刻仿佛“消失了”,只留下观看者对“所见所听”的感想。

  审美按摩讲求审美意境,单纯讲审美略显肤浅。短视频的创作是多元、自由的结合体,一方面带给观者美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中的叙事建立深层内涵。将传统诗意美学进行符合时代的转换,这是对中国美学新的解读形式,满足国内外大众的期待视野,将审美转化为商业价值。

  3. 沉浸式按摩

  移动媒体借助手机客户端打造“竖屏模式”,方便用户观看。短视频场景更具人性化,提升用户精神享受,打造“沉浸式”视频观看快感,对叙事进行生活化表现,产生互动性,提高情感交流,达到用户对短视频平台的情感依托。

  在创作过程中,叙事采用“去中心化”的模式,多采用“我”为第一人称,将代入感拉满,营造沉浸式场景体验[4] ;内容转换为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通过拓展叙事范畴,将情节叙述得张弛有度,避免开头与结尾“头重脚轻”,将生活以多元化视角展开,打造具有生活化审美的表达。W

  参考文献:

  [1] 张秋婧. 数字新闻语境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转向——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 东南传播,2023,No.223(03):46-48.

  [2] 吕鹏. 线上情感劳动与情动劳动的相遇:短视频/ 直播、网络主播与数字劳动[J]. 国际新闻界,2021,43(12):53-76.

  [3] 郑雪婷. 短视频平台银发网红现象研究:特征、影响与困境[J]. 视听,2023,No.195(07):132-136.

  [4] 梁岩, 张前程. 从Vlog 到“Vlog+”:短视频叙事的美学实践[J]. 青年记者,2021,No.702(10):93-9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