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重操旧业,让老手艺重焕光彩

  文|秦改梅

  初识郭明,缘于第六届山西文博会,郭明的树皮画品类之独特、技艺之精湛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在采访中得知,树皮画曾是郭明的谋生技能,后迫于生存压力中断了20余年。如今重操旧业,郭明当年掌握的技艺并未生疏,反而开阔的非遗环境让他有了要把树皮画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

  热爱艺术,树皮画曾是谋生手段

  说起与树皮画的结缘,郭明说这得益于从小的家庭熏陶。自他记事起,爷爷和父亲都会用树皮制作器物。“祖辈们做的都比较简单,用桦树皮做成食盒、水桶、烟灰缸等生活用品。父亲是民间艺人,擅长多项技艺,除了用树皮制作生活实用品,还会用树皮给我做成稀缺的玩具。受父亲影响,我打小就喜欢摆弄这些玩意儿。”郭明回忆道。

  除了父亲,舅舅在郭明的从艺之路上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舅舅马烽是知名的山西作家,除了写作还喜欢画画。在我读中学时,每年放了寒暑假,舅舅就把我从村里接到太原,带着我去拜访著名的画家杨力舟、王迎春,让我跟着两位老师学习画画,这为我后来的从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郭明告诉记者。

  在学画之余,郭明还时常跟随舅舅走访省里有名的雕塑家、木刻家等艺术老师,这些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心中有了一个美术梦,渴望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事与愿违,郭明的美术梦没能如愿以偿。

  “说起美术,我心中至今都留有一个遗憾。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考入艺术院校,原本信心满满的我在入校色觉检查时因不合格被劝退了,当时对我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梦想随之破灭,命运就此改变。”谈起当年的际遇,郭明依旧有些难以释怀。

  虽未能进入专业的美术院校学习,但郭明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从未停止,索性自己在家搞起了树皮画创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农民有了积蓄后,第一要务就是盖房子修窑,改善居住条件。我的树皮画能起到装饰房屋、美化居所的作用,摆在家里满堂放彩,受到了乡亲们的喜欢。我就以此为业,养家糊口。”立足当地,辐射全省,创作树皮画既是谋生手段,又是兴趣爱好,郭明就此找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但是好景不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机器生产的工艺品充斥市场,进入农村,郭明的树皮画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他只能被迫转行。搞装潢,做婚礼主持、摄像……郭明凭借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涉猎过多种职业。

  重拾技艺,传承之路充满艰辛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地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工作。郭明在家人的鼓励下重新开始制作树皮画,后来,在当地文旅部门的帮助下,郭氏树皮画成功申报为吕梁市级非遗项目。作为传承人,郭明开启了对树皮画的艰难探索之路。

  “我的树皮画虽然材料不值钱,但是找起来吃苦受罪。树皮收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每一种树皮都适合作画。制作中要根据每块树皮的自然属性、大小、纹理、疤痕等花心思琢磨构图。正所谓一画一景,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孤品,只可惜制作起来费工费时,难以迎合市场。”郭明说。

  时隔多年,当郭明再次走入大山拾捡树皮,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我一个人走进山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鸟语花香,心旷神怡,放声呐喊,直抒胸臆,不禁感慨‘大山,我又回来了,我深深爱着这方土地’。”

  树皮画取之自然,表现自然,高于自然,回归自然。在郭明看来,树皮画和根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不是艺术家,我只是把天然的东西奉献给老百姓。”郭明感慨地说,做树皮画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乐趣,奈何它的发展之路充满了艰辛。

  郭氏树皮画申报非遗后,郭明一方面对树皮画的发展有了信心,另一方面也对技艺的传承充满了担忧。“如何传承,我现在遇到很大的困境。作为传统手工艺,树皮画难以在当下适应与生存,经济效益没法立竿见影。我以前带过三个徒弟,但徒弟们都改行了,很害怕这份家传祖业在我手里断了代。”郭明表示,在有生之年,他将不遗余力地传承发展树皮画。

  只有更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才能让树皮画先“活”下来,继而想办法再让它“火”起来,如今郭明正努力着。“虽然市面上的工艺美术品品类繁多,但树皮画非常稀少。它变废为宝,化腐为奇,符合当下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原生态的环保理念与审美情趣。一年多来,我通过参加各类展会,积极研究市场,尝试开发一些市场需要的文创产品。”郭明也希望借助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树皮画的独特艺术魅力,能与社会有识之士或是企业联手推广树皮画新产品,共同让树皮画这项珍贵的传统手艺焕发新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