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劳动教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24-03-01 16:03

  赵海霞(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大街小学)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劳动课已正式规划成中小学独立课程,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承载的重要教育意义与使命。数学作为智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其中渗透劳动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日常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文化,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启迪劳动智慧,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劳动育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探讨了推进两者融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其生活劳动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会埋头读书和考试的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科目,渗透劳动教育必要且可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让他们增长劳动技能。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劳动育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 课程规划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低

  一方面,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偏离和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在教学时确保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结合,也就无法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更无从谈及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教学上,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只是简单提及,并未进行深度挖掘和呈现,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较差,以至于他们对劳动的认知也是单一的、浅层的。究其原因,数学教学的课程规划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降低,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 教学模式较单一,学生兴致不高

  应试教育思想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持续性、长期性影响,导致教师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知识教学与应试技巧的培养上。从整体来看,数学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无法有效将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中,很多知识内容也都仅限于课堂,在课余时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这也是导致他们普遍缺乏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一问题也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抗情绪。从长远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不利于推进数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持续下降,劳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渗透,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

  3. 重视程度低,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教学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是应有之义。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两者的融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态,更为关键的是,学生也能在学习数学知识之余感受到劳动的作用与价值,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甚至有些教师在潜意识中认为,劳动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在教学时也鲜少进行渗透。这些都阻碍了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教育的长期性来看,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学生依赖性较强,缺乏劳动经验

  对于正处在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性也较强。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进行的劳动活动、接受的劳动教育还少之又少,缺乏必要的劳动经验,特别是有关数学方面的劳动经验。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少从中总结数学知识,其学习习惯的形成依赖教师的讲解,尚未形成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除此之外,学生自身的客观因素(如成长经历、家庭教育等),导致不同学生劳动经验的获得、劳动技能的形成千差万别。

  二、劳动育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感知劳动,亲历劳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素材来源于生活,其中隐含着劳动教育元素,需要教师深度分析与钻研,进而挖掘出教材中源源不断的劳动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数学学习特点和实际学习需求,创设富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手脑并用,亲历劳动过程。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能逐渐联想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而将课堂所学运用在生活中,锻炼了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人教版教材”)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摆放情况,了解分类的意义,并能够按照简单的标准分类整理身边的事物。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基于此,笔者以日常生活现象为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呈现祥祥干净整洁的房间的图片(图略),让学生观察祥祥房间里的物品是如何摆放的,获取整理房间的间接经验。随后,顺势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祥祥将一些颜色相同,或者特征相同的事物摆放在一起,这就叫分类。你们看他的房间整整齐齐的。所以,分类能够让生活环境变得更美观,更有条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会这项本领!”接下来,笔者用多媒体呈现英英房间的图片(图略):各类杂物堆放到一起,乱七八糟,非常凌乱,要求学生按照刚才所学的方法尝试分类,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出本小组的分类方法。各小组相互交流之后,选派代表说说本小组总结的分类方法与理由。有的小组说:“将所有的玩具归类。”有的小组说:“将所有的书本归类。”还有的小组说:“将所有的衣服放到一起。”学生在脑海中逐渐产生了更清晰的分类方法,可以继续进行整理书桌、整理书包的练习。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将本节所学的分类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回到家后,可以分类整理自己的书房和衣柜,做生活的小能手。

  2. 巧借数学游戏,活跃思维,丰富劳动体验

  游戏之于小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从本质上看,游戏也是生活的缩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教师同样可以借游戏之“手”增加劳动环节,寓教于乐,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活跃思维,丰富劳动体验,这是劳动教育的精髓。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减法”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摘桃子的游戏活动。笔者根据本班学生人数,让学生4 ~ 5人为一组,并为各小组准备了桃树模具,每棵桃树上“长”有5个桃子,并宣布游戏规则:要求每组学生快速在桃树上摘取1个桃子,然后迅速在纸上列出一个算式,并思考如何计算快速得出结果。在摘取1个桃子后,树上还剩下几个桃子?摘取2个桃子后,树上还剩下几个桃子?摘取3个、4个或者5个,树上还分别剩下几个桃子?看哪一组摘得又快写得又正确,即为获胜者。计时开始之后,各小组全部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每名学生都按照笔者的要求,按照顺序摘取桃子,列出算式,还有一些学生从旁做笔记辅助。对于学生来说,在这类小组合作的游戏活动中,小组成员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由于教学在游戏活动下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短时间内他们也掌握了“5减几”的快速计算方法,相较于平铺直叙的讲解式教学,这一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更体验了农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劳动教育。同时,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也体验了劳动成果,更增加了对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的期待值。

  3. 打通内外联动,互通有无,拓展劳动教育

  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在劳动育人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要打通课堂内外之间的联系,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应为学生组织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和整体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其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增长劳动技能。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教师不能再将目光停留在简单的数学计算层面上,应当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并在劳动实践中成长进步。对此,笔者开展了 “欢乐购物街”的教学活动。在基础知识教学过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文具、玩偶、零食、衣物、书籍等物品,让学生自行挑选想要售卖的物品。随后,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价格标签,并在“跳蚤市场”中努力推销自己的物品,像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买东西的场景一样,或者像动画片中看过的场景中的人一样,既要与顾客讨价还价,耐心为其解答各种疑问,还要收钱找零。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会发现,有的学生确实是个负责任的收银员,为顾客进行详细解答,有一些勤俭节约的顾客,精打细算,货比三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生有类似的经验,也有些学生对买卖物品并不十分清楚。面对这一情况,笔者让他们先观察,再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组织语言。整个活动下来,学生体验了买东西与卖东西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讨价还价与收钱找零中,锻炼了自己的口算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将自己买到的东西与其他同学分享,整个教学活动凸显了在劳动中学数学,在劳动中促成长的教学观念。

  4. 优化教学评价,尊重劳动,凸显劳动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时,教师不能忽视评价的重要导向作用。通过有效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并让他们产生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想法。具体来说,教师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样态,既要从数学教学角度着手,又要从劳动教育视角着眼,如态度是否积极、造型是否美观、技术是否有所创新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轴对称” 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轴对称图形的剪接活动,在评价时,也注意引导学生由劳动向生活拓展与延伸。剪一个较为普通的轴对称图形,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如房子、奖杯等图案的创作活动则稍有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当学生剪出一些简单的作品时,笔者会肯定学生的表现,积极表扬他们,增强学生劳动的体验感和学习自信。如果学生操作失误,没有完成,笔者也会耐心指导他们,鼓励他们从头来过。对于一些造型复杂、具备美观性的轴对称图案的操作,笔者指导学生通过用直尺、圆规的辅助进行操作,这一教学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也能够充分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轴对称图形中,沿对称轴将它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一来,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也能准确判断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评价时,笔者坚持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就剪辑图案的完整性、造型、新颖性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评价主体,让评价更客观。基于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目标,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笔者在制订评价标准时也是双向的,既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又包括学生对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或对劳动情感的认同度等,如学生在活动过后是否能清楚阐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否掌握了轴对称图形剪接的技巧,从造型、技术和创新等层面实施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敬畏劳动、尊重劳动。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提高劳动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也契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多元化、高层次需求。今后,教师还要注意,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能只关注形式,忽视知识的形成,既要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又要有效培养他们的素质,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不断提高学生对劳动的热情与兴趣,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熏陶与感染中,使学生保持对劳动的持续性热爱,真正让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杨琼.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2021(26):80-81.

  [2] 谢佳莉.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策略探讨[J]. 学周刊, 2023(36): 67-69.

  [3] 高伟伟.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 280-281.

  [4] 董从勋,夏胜先.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文汇,2022(6): 41-43,5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