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专题教学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中年级,古诗词,专题教学
  • 发布时间:2024-03-01 16:06

  杨昌伟(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辉岩小学)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提高审美情趣,在内心扎下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探寻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以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小学语文中年级学生为主体,以古诗词教学为具体内容,围绕专题教学展开研究,提出教师可以通过确定适宜专题、合理组织文本、巧用多样活动、完善专题评价等方式开展专题教学,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专题教学

  古诗词教学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切身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促使其通过学习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课堂教学组织力度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专题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原有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课题开展资料搜集与整理研究,这种更具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古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一、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专题教学实践价值

  小学中年级古诗词教学肩负着涵养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职责。开展古诗词专题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实践价值,具体总结如下。

  首先,从小学语文教材出发,通过对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教材中涉及古诗词的单元教学内容通常都围绕某个专题展开,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有益的古诗词阅读经验。巧妙利用专题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学生在以点带面、联结课内外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突破死记硬背的学习弊端,在教师创设的古诗词情境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专题教学对深度整合古诗词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根据文本内在联系为学生集中设计专题,并指导其参与专题探究。在更具自主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中,学生能对专题中的古诗词进行深度分析,并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手段进行深度学习,最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最后,古诗词教学的实际价值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中年级是小学阶段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通过专题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从一首古诗词的学习到对与之主题相关的多首古诗词的认识,使学生在专题教学的指导下深入走进语文教材,广泛接触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在挖掘古诗词人文内涵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深邃隽永的情感,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专题教学实施策略

  1. 结合实际学情,确定适宜专题

  在专题教学中,“专题”是指教师根据选文内容所设计的充满吸引力、内涵丰富的讨论话题。为保障专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特征、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合理设计专题,使专题指向本节课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专题的设计并非随意选取,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结合实际学情合理设计,为古诗词专题教学的成功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包含《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等诗句中能够发现,诗人借助古诗突出“秋”的意境与美好。《山行》描写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赠刘景文》是诗人借助秋天景色慰勉、鼓励朋友;《夜书所见》通过萧萧秋风和阵阵寒意,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古诗内容的梳理和初步探究,学生已经大概了解了古诗所传达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设计“秋天的别样风采”专题,指导学生参与专题探究。虽然三首古诗都是对秋天的描写,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同、写作的时间节点不同,故诗句所表达、展示的秋日美景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归纳古诗意象的方式来设计专题。以《山行》这首诗为例,诗人通过山林秋色图的描绘凸显了自己对秋季的热爱之情,以季节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组合枫林、霜叶等意象形成一定的意境。在众多古诗词中,诗人在描写秋季景象时通常会选择“枫叶”这一意象。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线索,为学生设计专题“古诗词秋之意象:枫叶”,并以《长相思·一重山》《江陵愁望有寄》等古诗词为拓展文本,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切实理解“枫叶”这一意象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古诗词意象与诗情,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古诗词专题教学,能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起到推动作用,凸显专题教学的现实价值,更好地提升专题教学的有效性。

  2. 遵循专题特点,合理组织文本

  文本组织是专题教学成功的基础,指导学生甄别文本同样重要。因此,在专题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根据专题内容从教材中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古诗词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其他古诗词资源,按照设定专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资源补充把握专题并找出其内在规律和特征,有效挖掘古诗词文本在专题中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雪梅》这首诗中,诗人借助“梅”的意象以雪与梅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各有千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表现,教师以“梅花”为重要线索,设计专题“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梅花’”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训练。根据专题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卜算子·咏梅》《梅花》《墨梅》这三首关与 “梅”相关的古诗词作为文本,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梅花的意象。《雪梅》中,诗人从视觉、嗅觉两个方面出发,通过一色一香、一长一短的对比巧妙地道出了雪与梅各有所长的依据,富有情趣的同时也突出诗人想要借物说理的思想感情;《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借咏梅来言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句借助梅花顽强拼搏、不畏严寒的品格,鼓励人们要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王安石在《梅花》中通过“凌寒独自开”展露梅花的高洁品格,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墨梅》中,诗人王冕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借景抒情,表达自己不向世俗谄媚的高尚情操正如墨梅一般。以上补充的三首古诗词均与“梅花”相关,但因诗人写作背景、写作心境的不同,诗句中的梅花也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专题学习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梅花的形象特征,进而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独特的情感,突出专题教学的有序化和结构化特征。

  组织文本阶段,教师需要在合理分析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避免因提供难度较大的文本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专题教学的效率。

  3. 巧用多样活动,开展专题探究

  指导学生参与专题探究,并帮助其在实践中明晰文本意义、了解古诗词的精髓,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开展古诗词专题教学的现实意义。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有限,为锻炼其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方式,根据专题教学目标设计古诗词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习实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古诗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专题探究,并在任务单中提供专题探究方向,指导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探究,具体学习任务如下所示。

  任务1:明诗意。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特点。阅读《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通过组内相互交流,分别找出三首诗中对应的传统节日,并根据诗人的表达描述节日景象。

  任务2:品写法。

  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画面之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之美,与同伴在感知、体验中获得美的熏陶,在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同时,将其与当下节日风俗进行对比,找出相同或不同之处。

  任务3:品意境。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间习俗。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某一节日,利用表格记录节日的由来、习俗、饮食等,并寻找与此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通过专题实践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学习任务单能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通过更具指向性的专题探究活动加深对古诗词的内涵理解。在学生活动结束后,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以集中讨论的方式代替个别提问,让小组成员分享专题探究成果,通过交流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多样活动引领学生开展专题探究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为明显,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专题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干预,保障活动质量。

  4. 完善专题评价,深化理解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在《标准》的引领下,教师在组织古诗词专题教学时还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基于学生在专题学习中的学习过程作出合理判断,借助评价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这种师生之间共同交流、成长、相互借鉴的方式,能促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保障古诗词专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可以以“难舍难分的情谊——探究送别诗”为专题,带领学生分别学习王之涣的《送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赠汪伦》,指导学生通过对送别原因、送别对象、送别习俗、送别意象等因素的分析,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形式。基础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专题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的学习资料和对送别诗的理解,给予学生更多揣摩、交流的空间。在这一环节中,有部分学生补充折柳送别习俗产生的原因,还有部分学生以大雁、杜鹃、杨柳等送别意象为切入点,分析诗人愿意选择以上意象表达情感的原因。在聆听学生的表达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并指出部分学生在资料搜集、小组合作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为弥补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单向输入”的不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讨论环节中,尝试根据专题教学形式,结合古诗词内容自主设计专题,分享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的学生说:“《芙蓉楼送辛渐》中以送别友人为主题,因此可以设计‘探寻古诗词中的送别对象’专题。”还有学生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诗人以晶莹剔透的‘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可以设计‘古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技法’专题。”在和谐的交流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提升了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系统性和探究性。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自主设计的专题开展课后探究活动,有效实现课内教学内容在课外的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专题教学,能起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作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应用专题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 情景交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J]. 考试周刊,2022(37):58-61.

  [2] 俄克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J]. 天津教育,2022(26):94-96.

  [3] 曹红兵. 基于题材分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 广西教育,2022(7):88-90.

  [4] 蔡胜幸. 小学古诗词教学“专题式”整合策略浅探[J]. 新教师,2022(1):71-7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