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到底有多高尚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无私,高尚,故事
  • 发布时间:2024-03-02 19:22

  阿凯

  有一次在银行排号的时候,我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看。是给小孩子读的那种绘本,讲的是一只小熊,拿了一筐橡子赶路。他走累了,刚巧看到一把椅子,椅背上写着“dozo”(表示“您请”),于是他就在椅子上坐下,想休息一会儿,谁知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小兔很饿,他看到了橡子和“dozo”,就吃了起来。吃完了他想,呀,我把这橡子吃了,筐就空了,那下一个来的人咋办?于是他就去采了很多葡萄,放在筐里,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来了一只小狗,小狗也饿了,看到葡萄和“dozo”很高兴,坐下来把葡萄吃了。吃完了也想,呀,那下一个人咋办?于是他就去采了蘑菇放在筐里。儿童的故事嘛,这种循环往复的桥段有点儿多,最后一个好像是小象,他采了栗子放在筐里。

  小熊睡醒后惊讶地发现:我的橡子变栗子了!然后便高高兴兴地走了。我觉得在儿童的教育中种下这种“下一个人”的概念很了不起。这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意,种下的过程也许会很久很久,但为善的,善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这种观念实则也是变相的利己。

  很多国家的厕所里常常会写着“为了下一位使用者,请保持干净”。好吧,用厕所要保持干净,这是做人的教养之一,但“为了下一位使用者”这个理由让我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方面我依然保留着小农意识:乡里乡亲相熟的人,我可以为了他干嘛干嘛。可不知道是谁要用厕所,为啥要为了他啊?

  后来我想通了,在我进厕所的那个时间,我就是上一个人的“下一个人”,他为了我保持了厕所的干净,我用的时候就很舒适。所以,这种“为了下一个”终究会回到我身上来,使我获益。而如果我不保持干净,想必下一个使用者也不会去清理公共厕所,这样,满地纸各种脏就会循环往复,到我用的时候,只会更脏更难以使用。

  让“为下一个人保持干净”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应该跟儿童教育有很大关系。相反,如果早早给儿童种下“全世界都欠我”的意识,恐怕很难把社会真的建设得那么和谐。我觉得跟人们讲“无私”,讲“利他”,有时总会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淖。大学老师们在声情并茂地普及无私即高尚之后,也总是会把话转回来:但是你们年轻人我也理解,现在工作这么难找,房价这么高,升职这么惊心动魄……仿佛可以放任年轻人“现实”,先做一个富翁,然后再去接济乞丐,至少得先混个温饱。但其实,利他,实则也是利己。差异只在于时间。眼光再放长远一点儿,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好事总会回到你身上。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人类又在宣扬无私和利他?为什么制造出“高尚”“道德”这样的概念来折磨自己?搞得好,我们也相信世界上的确存在典范和楷模,搞不好,不就是虚伪是道德绑架吗?

  看了这个绘本我才明白,原来,利他,从而长久的利己,才是人类的本质。所以,如果你常常去的公共厕所依然满地纸各种脏,你也许该有所思考。

  【原载《读者·原创版》】

  插图辕利他也是利我辕佚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