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的全新融合:虚实之间,与Rhizomatiks共舞

  • 来源:智族GQ
  • 关键字:艺术,科技,虚实
  • 发布时间:2024-03-07 11:38

  撰文:其邪 编辑:黄丹蕾

  多维蔓生

  Rhizomatiks其名,由单词“Rhizome”(意为“根茎”)加上形容词后缀“-tics”(指向某一学科领域或相关实践)再略作变体得来,“根茎”援引自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从生物学意义的“根茎”出发,指向一种非线性的、没有明确阶级结构的生成形态,后来“根茎”概念进一步被文化艺术界引用并持续扩写,尤其与新兴的电子媒介艺术一拍即合,甚至成为赛博空间的神圣指引。

  这个名字是由真锅大度的校友,也是后来Rhizomatiks的合伙人斋藤成一所拟,他们以此为期许和提醒,通过多元的商业、艺术项目去谱写多维而无垠的创作图景。真锅在大学期间就已开始用这个名字接洽业务,比如为一些时尚活动制作视频等。那时他们还停留在二维。2006年株式会社Rhizomatiks创立初期,数字世界的主旋律尚是以网页内容为主的生产模式,他们亦不例外。

  科技进步不止,虚拟的二维世界一直想要突破藩篱,与屏幕这边真实的三维世界交融。虽然有关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和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构想在20世纪就被提出,但从科幻想象到真正成熟还需不断试验。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震撼世界的“东京八分钟”让Rhizomatiks声名鹊起,其中绽放在数亿观众眼前的各项运动全息影像,以及体操运动员们与镂空长方体霓虹装置的实时共舞引发了强烈关注与好奇。也是在这一时期,主要负责创意和程序设计的真锅大度和负责硬件的石桥素开始共同担任Rhizomatiks研究部的联席总监,在为商业品牌提供创意和多媒体实现的同时,倾注了更多心力到研究密集型项目中去。

  艺术装置《粒子》(Particles )2011年在日本山口艺术与媒体中心(Yamaguchi Center for Arts andMedia )呈现了初代版本,观众仿佛置身黑暗宇宙,面前发光的粒子群在虚空中飘浮聚散。观众还可通过一旁显示屏的界面选择呈现的形状。作品机制为通过接收并处理多个围绕装置的传感器接收到的小球位置信息,来控制内置LED的小球在螺旋形金属轨道上穿行并闪烁光芒,声音则由球的位置和LED的闪烁模式信息共同产生,并通过数个扬声器播放。2021年在东京“多维体”个展中推出的新版本则将发光机制从球体内嵌的LED替换为环绕空间顶部的镭射光组,追踪运动中的球体并投射彩色光芒,重新制作的音效也呈现出更为宏大和冷峻的金属质感,配合在作品上演间歇装载小球时屏幕上出现的倒计时,整个体验在未来感与现场感上进一步加强。

  《粒子》的版本更迭经历10年之久,其中不仅伴随着技术与设备的优化,更多的是创作团队本身的思考和取舍——这件作品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关于数字真实的三维呈现其实有多种现成方法,可模拟一种假性的全息效果,但Rhizomatiks更想建构一种可以持续生长的框架。隐身于黑暗的螺旋铁架、小球和镭射装置都是物理世界中的真实,但通过数字算法和控制的介入,它们则可以演绎出梦幻般的风景,是人们在原初的现实世界中所难以进入的维度;作品本身的演变亦昭示着数字艺术的别样生命力,建立的“框架”中还能衍生出更多的组合实验,这或许便是“根茎”的要义,正如宇宙中的粒子运动,无有崖际。

  真锅大度学习数学出身,在软件工程师的身份之外还兼有DJ之职,很多项目中的声音/配乐便由他本人创作。《粒子》作为Rhizomatiks的代表作,不仅展示出新媒体艺术拥有的动态生命,还有真锅本人想要融合建筑、数学、音乐于一体的审美取向。

  虚实共舞

  Rhizomatiks的另一个重量级作品《多维体》是一件“舞蹈装置”。在纵深空间中,有5个立方体跟随投射的影音效果移动,一架传感相机穿梭其间拍摄实时画面,同时与事先排演摄录过的舞蹈相结合,生成位于相邻空间中的视频。视频中我们看到5位舞者出现在这场表演中,她们与5个立方体翩翩共舞,同时围绕她们的动态身体生成了三维的数字特效,我们在现场相当于同时欣赏到了两个版本的舞蹈,它们之间又因数据的实时传输而血肉相连。舞者来自亚洲顶尖舞团Elevenplay,她们与Rhizomatiks深度合作,自2011年起至今合力推出多个表演项目,过程中并不仅仅是Rhizomatiks以Elevenplay的舞蹈作为原始创作材料进行数字化或虚拟转化,而是彼此互相影响渗透,舞团本身的编舞思维与表演风格烙上浓浓的新媒体印记,比如她们曾经上演的与无人机共舞的现场,在编导和排演环节便跳脱出原本单一的人类身体视角,为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做出艺术的诠释。

  Elevenplay之外,Rhizomatiks与舞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即与日本女子团体Perfume(“香水”)自2010年开启的表演合作。而这两个团体背后负责编舞的灵魂人物则是同一人——人称水野老师的日本顶级编舞家MIMIKO——她本人也是“东京八分钟”的编舞导演。

  Rhizomatiks对表演者舞蹈的动态捕捉和数据转化,让舞蹈表演拥有了虚实结合的现场效果,让Perfume在国际上开始得到特别关注,作为日本电子流行女团受邀参加国际大型音乐节,人们惊叹于现场特效的逼真感。现场表演的三维同步特效不仅得益于舞者精准的身体把控,更需要空间、舞者、道具和控制台等颇为繁复的排演、捕捉与配合。

  这些与舞蹈团体的合作项目都为后来“东京八分钟”的一鸣惊人做了准备。Rhizomatiks在发生实时表演的舞台上找到乐土,亦因此开启了其与不同娱乐、艺术表演团体、音乐家合作的重要创作脉络。

  2023年12月,Rhizomatiks于中国呈现了首个个展“多维体”。在此之前,Rhizomatiks的作品就已与中国结缘。木木美术馆2021年的展览“坂本龙一:观音·听时”中有坂本龙一与真锅大度合力创作的装置《感应流2021——不可见,不可闻》,作品通过天线实时收集存在于城市生活中不可见、不可闻的人工电波,将其转化为声音与频率视效,特别的场域设定让人们可以将远处的城市景观与眼下电子屏幕上的动态“可见”电波尽收眼底,以此赋予人们触摸城市脉搏的全新方式。这件作品最初在2014年的日本札幌国际艺术节展出,其后每巡游至一地便会重新收集在地电波,生成属于每个城市独特的动态图谱与声音景观。2022年这件作品再次来到中国,参与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策划的群展“万物有灵:艺术与科技共生展”,观众们不仅可以看到、听到艺术转化后属于这座城市的电磁波,还可以自主控制改变参数,来感受波谱的变化。2023年则有真锅大度与台湾云门舞集的合作作品《波》,运用人工智能(AI)编舞,进一步深化舞台表演中技术的介入程度,这也正是前面所言,传统意义上的编舞变成人与技术互相形塑、互相训练的成果。

  传统定义下的当代艺术家通过画廊、拍卖行出售架上作品、雕塑、影像版权等作为主要收入之外,当然也会有相应的商业品牌合作,比如奢侈品的艺术联名或者相应的IP衍生物开发,而在新媒体兴起之后,这种往往以工作室或团队运作的艺术组织不仅吸引了更多元的参与者,比如活动赛事等项目方,也向各种广告方提供了与大众连接的新颖方式——这正是新媒体语言所能之事。Rhizomatiks如今已经迈入它的第18年,从最初几人的工作室发展到如今几十人的规模,拥有全栈式的工作模式,包含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等,摸索出了从业的生存之道,也向外界展示了形成新业态的可能性。

  在“多维体”策展人长谷川祐子对真锅大度和石桥素的采访中,二人经常提到他们对“实时”(realtime)以及“沉浸式”艺术的思索,究竟互动的置入是不是必须的?尤其是经过新冠疫情后,相信大家对“在场”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我们也感觉到,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Rhizomatiks的艺术实践似乎牢牢抓取着现实世界的土壤,从来没有高蹈到进入完全的虚拟游戏。他们关照的仍然是人类如何处理与技术、虚拟世界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流动互渗。即使极为强调研发的重要性,但他们并不执意追求所谓“高精尖”,而是更关心人类如何在数字技术成为日常的世界中自处。

  人工智能

  2023年是见证AI技术飞跃的一年,不仅是科技领域最热之话题,更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与参与。“多维体”展览特别之处便在于两个由真锅大度操刀,运用新近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字编舞与影片生成的新作,AI技术飞速更迭的当下,在展出前最后一刻完成作品也许可以保留多一点技术余温——技术诞生的同时,也正经历着速朽,但在艺术家的手中,它们或许可以跳脱出冷酷的数字归档,而在艺术作品中保留一丝精魂。

  《潜伏体》延续着真锅大度对于科技编舞方法的探索,通过对AI的数据“喂食”训练,达成了从音乐到舞蹈的智能生成,继而再经特别设定将舞蹈动作赋予建筑风格的动态形体,最终观众可以看到一排粗粝、怪诞、无法定义的“形体”跃动在大屏幕上。在建筑风格的选择上沿袭了真锅的跨领域取向,而真锅坦言这并不是一件成熟的作品,这不仅在题目中已经被暗示,如果舞动的“建筑物”传递出一种怪异的粗糙感,那么这种不完美的状态正是相关技术演进状态的当下写照。《潜伏体》不仅将2022年真锅在巴塞罗那声纳音乐节的视听表演挪用为素材,更将音乐交由AI全权负责,这又触及了AI创作音乐的成熟度和版权纠葛。

  正如很多音乐创作者担心的那样,他们对于AI所作音乐的拒斥除了对于人类自然心智的守护,一定程度上还有“被替代”的恐惧。同样的阴霾笼罩在更广泛的艺术创作者心头,作为站在科技与艺术交融地带的新媒体艺术家,真锅便将这些讨论甚至激辩的观点拿来,邀请AI来一起讨论AI究竟是不是艺术。这个颇有点自反性的作品《AI不是艺术》直接借用了2023年好莱坞罢工期间的标语。面对AI这样一位优秀的学习者,真锅尽量拉高AI的创作比重,最终呈现为三面墙壁上音源同步的视频,侃侃而谈着AI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人类末世的忧思、AI技术如何协助电影宣传,以及对AI技术合理提高人类社会福祉的美好期许,画面会配合旁白内容进行视觉呈现,微妙之处在于三面墙壁呈现出一些不同,是AI对于相同指令的不同诠释。转场运用的变异特效平添了一些故障感。这件作品同样也不能称之为“成熟”,但它同样是作为当下AI发展程度的有力呈现,人们也得以借此更具象地想象人类与AI同行的未来和极限。

  真锅大度在访谈中曾经谈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曾让他们的作品逐渐扩大影响力。很多东西在时代中相因相生。真锅大度在YouTube的个人频道保持着持续更新,非常便于研究和索引。他不仅分享“完成”的作品,还分享研发过程。这种分享精神让Rhizomatiks在展览中专门开辟了两个空间,分别展示归类后的作品档案,涵盖合作的媒体艺术项目、为科研机构或公益组织所做的可视化服务、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合作以及研发过程中使用过的硬件,从各式电路板到印有传统纹饰的符牌,从演出服控制器、传讯口罩到曾与人类共舞的无人机。此外还特别分享了一些记录试错经历的影像。在展览的“尾声”桥段更直接展示所有在场作品实时运转的软件控制界面。也许这样才是一件完整的新媒体作品——其表其里,同在此地。再加上实时记录的在场观众,多维地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与策展表达。在每一次研发和每一次面世中,Rhizomatiks的根茎也都在蔓延生长,诚意满满的分享姿态也像是在向某处萌出新枝,昭示着继续生长、继续衍生的可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