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快充可否“张冠李戴”?充电协议解析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手机,快充,充电协议
  • 发布时间:2024-03-21 21:06

  Cloud

  “为什么同一个USB-C to C 快速充电器,在自品牌手机上就能快速补能,在其他品牌同样支持快充的手机上就不行呢?”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或许就应该了解一下快速充电协议的具体定义了,事实上这也是智能手机“江湖”的一道侧影……

  快充协议也有公私之分

  快充协议是一种通过提高充电效率来缩短设备充电时间的电池充电技术,充电器能够根据设备的需求和状态调整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快充协议决定了设备和充电器之间如何互相识别,又如何调整电力输出。只有通过使用快充协议才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充电,比如在电池电量较低时可以接受更高的电压和电流,以实现快速充电,但当电池电量接近满电时,充电器就会降低电压和电流,以保护电池并延长其寿命,如果没有充电协议辅助只是简单地使用最大电流进行充电,就会导致电池过热甚至损坏。而不同的快充协议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一些快充协议可能使用更复杂的沟通机制来实现复杂的充电模式,如恒电流或恒电压充电,还有一些快充协议可能会根据设备的温度、电池化学组成或其他因素调整电压和电流,不同的应用需求自然催生了不同的快充协议。

  公用快充协议来自上游,比如USB 协会推出的USB PD快充协议,覆盖从手机到PC 的全领域,最新的PD3.1 标准在48V高压的支持下可以达到240W 快充。除此之外还有高通主推的QC 快充协议,主要针对手机端, 最新的QC5.0 支持100W 快充。这些协议背后都有数百家下游企业的支持,大多数快充头、线和手机、平板、电脑都支持这些公版协议,是快充硬件的“基本盘”。而在此基础上,各大有研发能力的下游厂商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都推出了属于自家设备专享的充电协议,比如华为的SCP、小米的Mi Turbo Charge、OPPO 的VOOC 闪充、vivo 的FlashCharge 等等,这些充电协议基于自家产品进行研发,采用了自己的调压充电技术(比如电荷泵降压),所以只能在既定充电头、充电线和手机/ 平板组合下才能达到其设计性能。当无法满足私有协议的情况下就只能走公版协议,比如私有协议本来支持120W,在其他手机上就只能以较低版本的公有充电协议进行充电,速度自然达不到原厂组合的效果,这也是迫使用户使用原厂充电器的一种策略。

  都是快充头,PC 与手机设计大不同

  现在国内不少手机品牌都在跨界做PC,比如华为、荣耀、小米等,它们的笔记本宣传里几乎一定会提到“一个充电器满足电脑、手机、平板”,以轻薄本常用的65W 充电器为例,如果你恰好有手机的快充头,你会发现65W 的笔记本充电器可能比手机100W 充电器块头还大,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手机快充头科技含量更足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虽然现在的快充头可以使用更耐高温高压的氮化镓材料来缩小体积,但总体来说,PC 适配器和手机充电器在设计时本来就有明显的区别,PC 快充基本上都是USB PD 公版协议,以65W 为例,20V/3.25A 的定压充电的配置就是为PC 量身定制的,所有相同功率的PC 适配器,都会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电压电流组合,这就简化了适配器的设计流程。而且PC 对电源的需求是长时间满负载运行,所以提高电压、降低电流以降低电感和发热就是PC 快充的基本需求。

  手机快充的逻辑和PC 不同,PC 大多是三电芯或四电芯电池,可以支持20V 甚至更高电压输入,但此时需要较多的散热堆料来保证性能,所以它的体积会更大。而手机大多是单电芯电池,如果直接给它20V 电压,就需要通过直流转直流电源(DC-DC)降压到5V,这个过程会导致损耗发热甚至降低充电速度等问题。所以,同时支持PC 和手机/ 平板的原厂快充,需要同时支持公有定压充电和私有调压充电功能,前者针对PC,后者针对手机/ 平板,才能实现针对自家硬件的双料快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