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羽鹈鹕

  • 来源:清明
  • 关键字:相机,生态,摄影师
  • 发布时间:2024-03-23 17:41

  贾鸿彬

  清晨6点,夏家振准时出门。这一天是2023年1月4日,隆冬了,天还没有亮,但他早已醒了。他背上的行囊有十几斤重,里面有相机、三脚架、600长焦的大炮筒,还有一些干粮和水。车子从地库出来,一路畅通,上了高架,很快就出城了。

  夏家振今年71岁,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许多。合肥观鸟圈中的人,都叫他夏老师。他观鸟,是为了拍鸟,现在已经是第8个年头了。一身迷彩服装扮,宽沿遮阳帽,一年365天,他不是在拍鸟,就是在拍鸟的路上。8年来,他提着个十来斤重的长焦,走遍合肥有鸟出没的山山水水,拍摄到的鸟儿已有近600种。这其中很多是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黑鹳、鸳鸯、黑脸琵鹭、仙八色鸫等。在合肥拍到中华秋沙鸭、秃鹫这些珍稀鸟类的,目前只有他一人。许多专业的鸟类书籍、报刊、网站都有他拍摄的鸟类照片。合肥市湿地保护协会给他颁发了“巢湖湿地生态摄影师证”,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摄影师”。

  获得“巢湖湿地生态摄影师证”的观鸟爱好者共有30位。他们有的是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成员,有的是志愿者。其中不乏发现巢湖珍稀新鸟种的人。也有每天乐此不疲,走到哪拍到哪的人。据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鸟类学专家、安徽大学老师虞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巢湖共发现鸟类19目58科287种,占环巢湖历史有分布鸟类的80.2%,与历史资料相比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并且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是环巢湖历史上记录鸟类最多的一年。共记录到鸟类55808只,红嘴鸥以9000多只的绝对优势,成为环巢湖唯一的优势种,也是巢湖的关键性鸟种。

  今天夏家振要去的观鸟地是桂花台。

  合肥环巢湖近190多公里的水岸,这几年建起了10大湿地,修复了巢湖的生态,使巢湖重新成为禽鸟的乐园。桂花台是一处露营基地,位于南淝河大桥北岸一公里处,地势平缓开阔,面向巢湖,背靠十八连圩湿地,蒹葭苍苍,碧水悠悠。

  从桂花台露营基地继续往北开几分钟车程,就是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这里属于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曾经是巢湖发大水淹没的地方。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就是在此殷殷寄语:“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目前这里已修筑观景平台并树立文字纪念碑,平台前方就是万亩的田野花海,应季开放。清新的晨风中,腊梅幽香袭人。

  选好拍摄点,架稳三脚架,调好焦距,夏家振贴着目镜,先在湖面上扫视一通。湖面上烟波浩渺,群鸟云集,他一一梳理,都是前些天拍到过的,没有发现新鸟。

  “夏老师早!”夏家振回头,是徐蕾。

  徐蕾是一个女同志。在30位生态摄影师中,女性占比是较少的,因为拍鸟这件事需要扛着长枪短炮,跋山涉水,对于安全和体力都是一个挑战。多年来,徐蕾一直救助小动物,也爱观鸟,两年前,她加入了拍鸟的队伍。两年多来,合肥最佳观鸟点,她都去了,基本将合肥的鸟种拍了个遍。她希望在今后的时光里,能够拍到更多的鸟种,最好能够拍摄到新鸟。

  “咦!”徐蕾刚架好相机,夏家振就忍不住压着嗓子惊叫起来。

  “好大的个!”夏家振一边调动焦距,一边惊叹。

  透过相机镜头,徐蕾也看见了。前方防波栏下的浅水处,3只大鸟在水面上游弋,身子比她以前看到的鸟都大,如同3艘小炮艇。

  “这么大的鸟,是不是大天鹅啊?”徐蕾一边拍,一边问。

  夏家振已经拍摄了不少张单片,现在开始录像了——后来安徽电视台播放新闻用的画面就是他录制的。

  “肯定不是大天鹅。”夏家振曾经在巢湖拍到过大天鹅。

  夏家振将相机聚焦大鸟,细细观察。大鸟静泊在水上,曲项向天,体羽为银白色,颊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肤均为乳黄色,体长头高,充满霸气。它头上的冠羽呈卷曲状,卷曲的羽毛顺着枕部往下延伸,像水上狮子王一般,在周边众多的小型鸟中极具领袖气质。它的嘴呈铅灰色,长而粗,上下嘴缘的后半段为黄色,前端有一个黄色爪状弯钩,下颌上有一个与嘴等长的橘黄色大型皮囊。大鸟一张嘴,皮囊张开,像个大水瓢。夏家振知道,这是大鸟的“喉囊”,像是自带的大抄网。他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那上面有这种鸟的图片,是卷羽鹈鹕。

  突然,大鸟在镜头里扑腾一下,在水上荡起宽大的波浪,双翅展开,飞向空中。其他2只大鸟也跟着飞起来,它们迅速爬上天空,盘桓了半圈,向东南方飞去。夏家振用镜头跟踪着,很快,3只大鸟全部消失了。用镜头搜索了一番,夏家振见远处一条小船闯入镜头,又很快划出镜头。原来,是巡湖的环卫工人。3只大鸟远远地看见他们,警惕地飞走了。

  夏家振将拍到的鸟照发给了虞磊。

  “是卷羽鹈鹕吗?”

  虞磊很快在微信中回复:“是的。什么地方拍的?”

  “十八连圩,罗家疃。”

  “我马上过来。”

  随着虞磊的到来,很多人都赶来了。他们有的是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成员,有的是爱鸟志愿者,都挎着长枪短炮。听说3只卷羽鹈鹕十分警惕,早已飞走了,大家都非常遗憾。

  虞磊说:“环卫工巡湖,不是针对卷羽鹈鹕而来,应该没有惊吓到它们。再等等吧,这块地方环境好,它们没有受到大的惊吓,应该还会飞回来的。”

  果然,如虞磊所说,过了半个多小时,3只大鸟又飞了回来,用翅膀扇动着水面。虞磊用望远镜观察:“它们这是在合作赶鱼,让鱼往浅水处游,然后抓捕。”通过长焦镜头,夏家振看到3只大鸟赶完鱼后,都站立在浅水处,张开大嘴,用囊袋捞入大量水,滤去水后吞食其中的鱼。

  “看来,它们找到了一处好渔场。”拿着望远镜的虞磊一直处在兴奋中,“去年我们在巢湖找了一年都没找到,今年我是第一次到巢湖,这就发现了,一下子3只卷羽鹈鹕,真是新年开门红。”

  有虞磊在,就能对卷羽鹈鹕进行科普了。卷羽鹈鹕是一种大型的白色水鸟,体羽灰白,眼浅黄,喉囊橘黄或黄色,因头上的冠羽呈卷曲状,枕部羽毛延长卷曲而得名。它腿较短,脚为蓝灰色,四趾之间均有蹼,生活在沼泽及浅水湖,为内陆淡水湿地鸟,但也出现在海岸潟湖及河口,在小岛的大片芦苇或空旷处营巢繁殖。鹈鹕又被称为塘鹅,其家族里的8种鹈鹕全都是《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的成员。我国分布有3种,分别是卷羽鹈鹕、白鹈鹕、斑嘴鹈鹕。成年的卷羽鹈鹕体长160—180厘米,双翅展开可以超过300厘米,体重最多能够达到15千克。莫说是在水鸟家族之中,即便是在整个鸟纲家族,卷羽鹈鹕也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卷羽鹈鹕与鹭类很像,飞行起来颈部常弯曲成“S”形,缩在肩部,姿态很优美。其鸣声低沉而沙哑,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不会潜水,善于在陆地上行走。它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等为食。

  “这是重量级的鸟。”介绍了卷羽鹈鹕的基本情况,虞磊接着说,“整个安徽省,这几年来只有去年芜湖长江边记录过2只。而合肥市还是早在2006年,在董铺水库曾经记录过1只。它珍稀到什么程度呢?整个东亚目前不足150只,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对婚姻十分忠诚也是卷羽鹈鹕的特点,它们奉行一夫一妻制,通常来说,成年后第一次配对成功的卷羽鹈鹕会相伴到老。即便配偶不幸去世,留下来的卷羽鹈鹕也很少会重新寻找伴侣。前些年被大量捕杀后,很多落单的卷羽鹈鹕不再重新配对,繁殖量也跟着减少。这是卷羽鹈鹕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到繁殖季节,卷羽鹈鹕们会选择树林、灌木、湿地滩涂的地面筑巢,雌鸟产卵后,由夫妻俩轮流孵化。当雏鸟出生后,父母先是用半消化的食物喂食,等孩子长大一些,就会直接把头伸进喉囊里吃小鱼,这时大嘴就成为幼鸟的“餐桌”。

  足足观察了一个多小时后,虞磊将3只卷羽鹈鹕图片分享到一个中国卷羽鹈鹕保护网络交流群里,很快得到了回应。经群里的专家确认,这3只珍贵的卷羽鹈鹕里有1只来自于遥远的蒙古国,是飞越千山万水才来到巢湖的。此前,蒙古国专家分享了他们环志的3只卷羽鹈鹕最新的位置:1只在上海崇明岛,1只在福建罗源湾,还有1只目前在巢湖。虞磊仔细察看巢湖这只卷羽鹈鹕的照片,果然发现它背上背着发射器,脚上有金色金属环志。

  虞磊分析,这3只卷羽鹈鹕均是从北方飞到南方来过冬的。由于近年来巢湖禁渔措施让鱼类生态恢复较好,才吸引这些以鱼类为食的远方客人在巢湖停留过冬。

  接下来的日子,夏家振每天都会来到罗家疃观看卷羽鹈鹕。卷羽鹈鹕好像和他达成了默契,每天也准时飞来。罗家疃这段大堤上,一时间有些人满为患。卷羽鹈鹕游弋在水上,悠闲而惬意。它们看着人们,人们看着它们,一直是相看两不厌。

  7日早晨,夏家振来到罗家疃时,虞磊等人却没有来。卷羽鹈鹕已经在湖面上游弋。手机有微信闪烁,是虞磊。

  “快来半岛湿地,这里发现了青头潜鸭,10只。”

  青头潜鸭是《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CR)保护等级鸟类,对水质特别挑剔。如今一下子来了10只,可见巢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确大有改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