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主义理论,语文教学,启示
  • 发布时间:2024-04-07 11:38

  王潇滢

  作为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而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也有了新的探索视角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语文教学主要可通过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构建情境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理论分析和教学案例简析可简要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反对人为强加灌输,倡导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意义建构。这些观点与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契合、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一致、与语文课程的性质相适切,因而,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1 建构主义理论与语文教学概述

  1.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其学习观中,学习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每一位学习者都应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呈现出自己的理解,当原有的经验因新的知识经验而发生变化时,这一学习过程才可以称之为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也不是现实的简单反映,它只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或假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个体会因为自身的经验、背景等差异而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这些理解和看法是由特定情境中的学习认知决定的。另外,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反映和总结,并不是世界真理和法则的总概括。建构主义者强调,每一位学习者的脑中都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且他们已经在原来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观方面,建构主义提出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而是对知识进行深入地处理,要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进行意义建构。所以,建构主义提倡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在具体情境之中进行学习,提倡师生间增加沟通与交流,如合作学习等。同时,教师应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思考学生想法的由来,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

  1.2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是由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特殊活动,在教学当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此次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建构主义理论当中,教师由传输者转变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由接受者逐渐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教学当中不断观察和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和准备。在教学评价中,也转换了原本单一的评价方式,把对学生的评价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向着发展性评价不断靠拢等等。这一系列的转变正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门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正确且恰当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对其改革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语文这一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主观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而相较之下,建构主义也比其他教育理论更具有主观性的倾向。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理解、写作等知识的时候,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固定知识内容是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理解和思考,将教材上的固定内容通过自身消化而转变为个性化的知识,从而提升整体知识水平和能力。因此,建构主义和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的特性,这进一步说明了语文基础教育可以合理吸收建构主义中的有益成分,促进其教育教学的发展。

  2 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目的性过强,忽视学生主体性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逐渐升高,家长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和教师面对的升学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分数至上的思想尚且存在,多种原因导致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考试技巧,课堂上的框架性内容和模板式内容越来越多,而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知识内容有待增加。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题的答题方式比较固定化,一般思路为先概述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再分析写作手法,最后总结作者表达的情感。实际上,这种较为固定的答题模板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主观性深入理解和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在课堂中单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会偶尔采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课文相关内容,学生再进行摘抄记录,课下自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再掌握一些知识,但却不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寻,并且如此一来会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探究,略显单调无味,不利于教师充分了解每位个体,也不利于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能力发展,会相对降低学生的学习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3.1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应该是由学生自主进行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本人来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知识不能简单地依靠教师的传递,因此,倘若学习者是被动的,那么知识必然不能被传授给被动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带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以阅读教学而言,在课堂上教授一篇新的课文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篇阅读,不直接告诉学生课文中生字的读音是什么,而是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工具书,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就自行查阅并在书上进行标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让学生在成功查阅生字后获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知识的学习。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如果没有了主动,教学和学习将无从下手。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学生不断踩着老师的脚印往前走,事实上,语文教学应改变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内心树立主动学习的正确观念和自身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去机械地学习既定课程内容、被动地接近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经验,以获得较为丰富而直接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我发现和创造。另外,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代表教师不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要让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把一部分必要的学习和思考空间留给学生自己,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减少一些过于刻意设计的问题或训练,增加需要学生自我计划和主动发现的内容,使教学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更突出。

  3.2 教师适时发挥并突出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但这不代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彻底放飞自我,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同样有必要性。因为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有客观的局限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暂时没有办法完全依靠自身来解决和处理,学习的节奏和方式也尚且不能完全依靠自身来掌控。这时,就非常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使学习达到一个相对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问题的预设阶段,要想好问题的落脚点在哪,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后,如果没有听到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回答就让学生一直处于讨论之中,这是不太恰当的,这样的教学行为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甚至是对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一种浪费。教师应该适时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时刻把握好课堂的正确节奏。毕竟,归根结底,创设问题情境还是要为了理解课文服务,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也不能脱离课堂的主旋律。同时,建构主义还强调,在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体特点。所以,除了在课堂情境中收放自如,教师还应有随机应变的主导能力。例如,在上写作课的途中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了一只蝴蝶,学生都被它所吸引了,那么,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过分强调纪律将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不能很好地使学生把注意力转回到原本的课堂内容上来。与其这样,不如顺应学生的意义建构情况来随机应变,根据课堂实际,给出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观察蝴蝶,由原来的课堂内容自然过渡,顺势让学生根据所见所感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的作文或心得体会,最后由此启发学生要爱护动物、尊重自然的道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巧妙地化解了突发事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主导地位的良好应用。

  3.3 理解并尊重个体差异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方法来建构对于问题和知识的理解。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那么对于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体间差异给予理解和认可,进而去启发诱导学生敢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判断。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同于数学,每一道题都要求有精准的演算和答案,语文知识和题目往往没有一个单一而固定的最终答案。学生们因为个体经验和知识结构有所差异,对于课文中每字每句的理解和感受也会大有不同,有些观点和想法乍看天马行空,实际上,从中可以体现出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心理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或书本中的内容作为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而不准许学生有其他不同的意见。当学生对于课文的解读提出不符合常理或其他人难以想到的观点时,教师不应立马否定学生,而是应该认真倾听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了解其产生该想法的背景原因,而后再对该生进行评价和判断。这样,可以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思想有些许误区,也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讲解和纠正。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表达内容的准确性和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性,就会在不经意间忽视学生在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差异性,甚至会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仅体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在写作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教师在教授写作技能时更不应拘泥于原有框架和知识内容,应该在科学且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有效促进其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改善学习效果。

  3.4 构建情境,充分交流

  (1)构建良好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尤其重视情境的作用,其教学观提出,教学是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转换,教师是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的支持者。“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语文是广泛涉及各种知识、情感和哲理等内容的一门丰富的学科,但在目前的语文基础教育当中,传统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往往不够紧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与语文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果教师让学生对于某一事件、人物或文化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并分析评价,那么这一问题本身就十分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而有选择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音频等,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中描述的情景与画面。这样情境化的教学可有效地摆脱课堂上单一的语言讲解的局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比简单传统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阿房宫赋》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平时在读书或看电视的过程中,看到过的最恢宏壮观的场景是什么?”学生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后,与阿房宫壮观奢华的画面进行对比,从而体会阿房宫的骄奢及其背后带给后人的警示和教训。因为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与阿房宫相关的经历和概念,也无法直接体会相似的场景,就通过学生接触过的一些画面与多媒体上呈现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对比,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如此进行情境构建,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价值,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和理解。

  (2)充分进行沟通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将自身原来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有适当而必要的交流予以辅助,包括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之初,经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如果仍然有无法理解的知识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便可以在此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每一个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组员们各有所长,可较好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学生可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讨论,通过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互相帮助来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又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好情感。在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过后,如果依然觉得有疑难之处或不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可以继续向教师寻求帮助,这就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是一开始在学生对于知识有疑问时,教师和学生一同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引导,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等到学生可以较好地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再一点点撤掉“脚手架”,直到学生可以完全独自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建构主义不仅强调主动建构的作用,更强调个体能动的意义。而在教育过程中,个体能动性培养的关键部分就是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知识范围更为广泛,可以在课堂中使教师有更多的教学发挥空间,由此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多维度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课文多出自内蕴深厚的文学大家之手,其文本的深层内涵自然会远超出学生已有的学识和阅历,其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启发作用。如在阅读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寻文章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和主旨思想,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教师应使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作者鲁迅会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又从中表达了怎样深切又复杂的情感。在对此类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后,需由小见大,适时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对刘和珍等烈士的勇敢无畏给予肯定,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启发,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及时拓展自身的知识网络、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有力地发挥教师优势,在讲课时在教材文本中有机融入正确而与时俱进的观点,真正做到在教育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探讨。也只有如此,方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4 结语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传递文化知识,而是要培养人的创造力、唤醒人的价值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而是不断走向终身教育。建构主义所提倡的理论和以上所述的观点是比较契合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目标相对单一、内容相对死板、方法相对机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建构。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语文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而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比较契合,且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使其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如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尊重差异性和注重情境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等,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相信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下,建构主义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会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