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教育专业,体系,改革研究
  • 发布时间:2024-04-07 11:46

  蔡 君

  教育改革以来,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以往的“谋业”逐步转向“人本”,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梯度职业教育体系,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和优势完成职业选择,极大缓解教育焦虑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并结合当前课程体系现状,深度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给出恰当的优化发展路径,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要求,重点提出应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通过加强专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促使学生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以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内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1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课程改革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一种企业与专业合作育人的教育方式,在该方式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与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相一致。为使高职院校更加适应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的实际发展与教学目标相同。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实施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帮助学前专业学生加深对当前社会岗位需求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学前教育越发重视,因此对学前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调整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了解岗位情况,并充分锻炼相关能力。此外,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推动教育本土化发展,提高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服务水平。课程体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改革时,需要与当地的产业进行结合,吸收当地产业需求构建课程内容,有利于为地方产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2.1 依据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其一,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该情况下对各行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而已有的人才培训教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优化,以提高课程体系的构建价值。其二,岗位职能需求。岗位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如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教学体系过于单一,无法有效提供多样化教学,使学生能力较为薄弱,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大产教实践练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更加符合相关岗位需求。

  2.2 原则

  为使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顺利实现改革,应坚持一定的原则,以明确改革方向及要求。首先,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将学生作为课程体系服务主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构建恰当的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其次,实践性原则。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应增加课程中实践锻炼的占比,理论课程应做到少而精,避免过多理论知识学习,影响学生的技能应用效果。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训课程,强化对学生的锻炼效果。最后,整体性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整体性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科内容,结合整体情况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

  3.1 课程体系现状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大多沿用以往的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或者结合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构建,未能有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需求合理设计,使得课程体系中优势和不足并存。一方面,在优势上分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方向大致相同,均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在不足上分析,能够发现人才培养目标细节部分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课程资源和内容设计方面,存在资源配置不足以及内容不够丰富的情况,当前课程体系中理论内容和无效课程较多,部分学前教育中设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统计学等,与相关岗位需求关联性不大。课程体系结构以及课程实践落实等方面相对不足,当前仍存在大量学生和教师未得到实践锻炼,导致其相关知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充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2 课程体系问题

  (1)课程体系构建目标较模糊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增加课程体系目标的独特性,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多层次培养,确保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课程体系目标构建时,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缺乏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认识,忽视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要求,使得课程目标的制定相对较为粗放,无法落实到实际的课程内容和专业培养上来。同时,在目标设定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意识到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存在不同,应认识到目标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起到良好的督促和规范效果。但当前高职院校在该方面表现相对不足,未能结合教学体系对目标进行细化,导致整体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稳定提升。

  (2)课程体系资源设计需优化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一是当前课程教材的实用性不高。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内容与教材之间关联性不强,或直接按照教材以“阅读”的方式讲解,使教材资源的内涵以及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二是当前课程体系资源相对单薄。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构建了校内的学习网络和管理平台,但内部的信息资源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此类资源多为基础且陈旧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丰富性,严重制约学生知识的拓展。三是校内实践练习环境较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对实践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简单的室内空间易得,但创建幼儿状态下的课堂环境及突发事件较难,因此无法对学生起到充足的锻炼。且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幼儿园数量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3)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待丰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时,一方面,当前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学生精力分散,使其学习效率降低。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内容时,对不同课程具体内容缺乏详细考察和了解,使课程设计相对不合理,与实际需求不符。如在设置课程中,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幼儿游戏与指导等课程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情况,但却将其全部收纳到课程体系中。该情况下,学生的精力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际发展效果。

  另一方面,在专科课程教学中,缺乏德育素质教学和法律法规教育相关内容。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在教导幼儿时,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德育素养及法律意识,才能为幼儿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和正向影响。但目前学前教育课程中未设置明确的德育教育和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空白处,在后续的工作中无法完善和弥补,进而影响教学水平。

  (4)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应调整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和校内资源等原因的制约,其中理论部分占比相对较大,而专业技能锻炼相关内容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掌握效果不理想。在实际的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时,部分高职院校将理论课程作为必修课,将专业拓展和技能锻炼相关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视学前教育学、儿童哲学导论、教育学概论等理论性课程,忽视普通话、儿童艺术、特殊儿童教育等技能相关的课程,使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部分高职院校中,对课外实习练习较为轻视,且部分校外见习活动由于资源较少,导致学生的体验感相对较少,最终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如高职院校只在最后一学期鼓励学生进入到幼儿园中实习,在其他时间提供的见习机会有限,每次参与的学生数量较少,只能简单观摩,无法实践交流,使此类活动过于形式化。

  (5)课程体系落实效果不理想

  部分高职校院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内容较为充实,但在落实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不一致,二者的联系不够密切。理论课程中的幼儿教育内容实践性不强,并且由于相关教师不具备幼儿教师等岗位的从业经验,使其在讲解过程中,多依赖自身的日常经验,缺乏专业性。在该情况下,教师不主动提升自身的实力,导致后续的课程指导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程的技能实用性较差,学生对其倾向性较低,从而使整体落实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中的技能种类较少,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使课程体系无法顺利落实。

  4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4.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设计理念

  首先,为加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速度,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守正创新”的思想,更新课程体系改革观念,同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强化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质量。在该过程中,学校应创新自身的课程设计观念。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信息化、科技化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和水平得到快速的发展,幼教市场中教师的综合实力要求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打造区域产业链,促使人才和企业实现联动,高职院校应深化教学观念,不断推动产教融合体系的落实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高职院校应意识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为促使各能力水平学生实现发展,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构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不断细化课程体系的设计。高职课程体系目标构建时,应剔除当前课程体系中的无效内容,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优势、发展方向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基本目标设置时,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教学重点知识内容与技术,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训练和毕业设计要求,能够将相关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升级目标设置为在基础目标上,获国家规定的英语级别评定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以及幼儿教师资格证。

  最后,细化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充分意识到当前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和模糊,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由于课程目标设置较为粗放,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判断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在该过程中,应对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处理,明确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以便学生及时审视自身情况。如在设计时,将知识目标设置为能够全面了解专业知识,并顺利通过考核,同时自主拓展相关职业知识面,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能力目标设置时,将口语能力、保育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综合纳入目标设置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4.2 加大专业教材开发,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积极整合学校与企业中的人才培养资源,通过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同时全面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已有资源的整合。部分高职院校内的资源并不少,但实际利用率相对较低,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为解决该情况,教师应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将已有资源与信息平台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专业教材的开发。在该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情况,将岗位职业标准融入教材中,自主设计开发教材,完善教材中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增加相关岗位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内容,全面解读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深化对教材的开发管理。通过院内自主开发,使教材内容与学生需求更加契合,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如在开发教材时,院校应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与教师共同斟酌教材内容的设计方式,以提高教材的实际利用效率。

  最后,教师应整合实训教学资源。职业院校中的实训资源相对不足,想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应全面整合实训教学资源。一方面,加强校内资源整合,部分院校本身具备实训空间,但对其利用率相对较低,院校应对实训空间进行完善,并制定使用规则,以提高校内实训概率;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校外企业实训资源的整合,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明确实训机会的周期和数量,结合校内学生数量合理设计,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锻炼机会。

  4.3 丰富课程体系内容,增加学生选择范围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为推动职普协调发展,加快产教融合,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内容,为学生增加选择范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构建时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与国家发展战略上面,因此应充分统筹了解当前学前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的实际要求,并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对比,剔除无效或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高效且发展前景良好的课程项目,从而使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得到增强。基于此,在丰富课程体系内容时,应适当增加与幼儿学习相关的内容,如幼儿美术、幼儿舞蹈、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幼儿礼仪培养、幼儿生活技能教学等相关内容,结合幼儿成长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并结合其重要程度明确课程的类别。在该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不断增加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范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掌握更多技能的途径,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稳定提升,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如院校可以增设亲子教育、育婴师培训、幼儿园管理、家长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学生按照兴趣或需求选择,全面培养高水平人才。

  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增加对学生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工作,同时实现更好的发展。此时高职院校应以岗位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教师道德素质要求为标准,构建专门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在课程中,重点突出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与幼儿相处时的童心、幼儿保育过程中的耐心、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细心以及对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培养满足幼儿教育机构需求的新一代高素质幼儿教师人才。

  4.4 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优化课程设计效果

  为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应重视对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同时优化课程的设计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应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适当增加实训课程占比,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学合作,确保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在调整课程结构时,一方面,应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将其分为基本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占比增大,并在职业技能课程中,融合职业证书相关内容,加强相关知识教学,鼓励学生考证,提高职业证书的通过率。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其职业技能课程应包括唱、跳、画、编等艺术相关的专业技能教学,增加相关的课程占比,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的艺术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后续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应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在实训环节中,应整合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中的实训资源,为学生提供“全实践”课程结构体系,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践训练,从而使其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更加完善。设置实训课程时,应加大实训课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的统一性,以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课程构建时,应增加校内实训课程,同时设置见习和幼儿园实习锻炼,使学生逐步接触到实际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4.5 加强产教融合设计,强化课程实践锻炼

  产教融合背景下,为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效果,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与幼儿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协同教育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练习环境。在协同教育下,幼儿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校外见习和实习环境,并根据见习和学习内容设置明确的学习训练任务,同时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尤其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细化工作管理和实习管理要求,并设置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学生高效完成相关实训任务。结合多种手段督促学生在有校外实训区域能够提高实际的学习效率,积极完成相关工作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锻炼相关技能,如艺术兴趣班、学前教育技能比赛、相关的汇报展演等,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自身能力,并能够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熟练使用相关技能。在假期期间,为学生提供社会综合实践的机会,如担任短期的幼儿教师或参与幼儿教育宣传工作等,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对学前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构建过程中,应结合对应岗位的实际要求,完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训练机会,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产教融合下的协同教育管理,积极打造人才链,确保学生满足人才市场要求,促使学生实现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