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过渡内卷的隐忧

  • 来源:中外会展
  • 关键字:会展业,内卷,隐忧
  • 发布时间:2024-04-20 16:38

  本刊记者/陈猛

  日前,一位广州会展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多个茶博会将在广州开幕,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地方都存在三个月内举办多场同类题材展会的情况,他对这种过分内卷的现象表示担忧。实际上,自疫情管控政策放开以来,各地展会在恢复常态化的同时逐渐开始内卷,同类题材展会变得更加密集、频繁,这也导致了会展业近年来叫好不叫座、“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这种状况应该引起业界的重视。

  同类展会集中举办既有部分行业市场在后疫情时代快速恢复导致的,也有地方政府刺激消费政策激励的结果。以家居建材行业为例,仅3月份就有中国家博会(广州)、2024中国建博会(上海)以及北京华夏家博会等知名展会举办。其中广州家博会达到空前的85万平方米,而华夏家博会(北京站)在一个月前已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过一场,并且主办方透露今年全年计划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6场华夏家博会,而在疫情前一年也只有4-5场。对此,主办方的解释是因为“明显感觉到市场在复苏”。这类展会在全国范围内的集中举办有季节性特点,就像车展集中在“金九银十”期间举办一样,虽然也会产生一定的集中效应,但是由于全国市场空间够大并不会让人产生内卷的焦虑和担忧。但是如果这种情况集中在一个城市或者小范围的地区,对于本地主办方就会形成较强的市场压力和心理冲击,这种内卷对市场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导致行业资源的分散乃至枯竭。同类型展会短时间内频繁举办,不仅会导致参展商和观众的疲劳和选择困难,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过度饱和。这种情况下,展会往往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同一个地区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频繁举办同题材展会耗光展商和买家资源,就是竭泽而渔。不要说其他行业,仅是会展行业活动,近年来内卷的情况可谓愈演愈烈。十余年前,会展行业的各类会议活动全国大概每年有数场,至多不过十余场,而近两年来,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媒体以及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类会展活动已不下二三十场,甚至更多。对于会展业这样一个小众行业来说,这个数量已经过多,一些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高峰期一个月要连续出席多场会展业活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会展业繁荣的表现,实际上这种内卷对行业活动的发展并无益处。对于各类会展业活动而言,应该区别看待,地方政府举办的会展招商会、推介会可以多办,这是地方发展会展经济的决心的展现,可以提振行业士气;务虚类的会议应该少办;以营利为目的的会议应该控制频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否则最终受损的仍是吃会展这碗饭的同行。

  此外,过度的竞争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利益。这种情况在去年就已经显现出来,广州、哈尔滨、呼和浩特等地均出现过类似的案例,由于两场同类型展会举办周期过近导致两家主办单位关系剑拔弩张,甚至互相诋毁,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不对这种内卷行为进行限制就会出现更多恶性竞争的案例。实际上,一些城市是有“反内卷条例”的。多年前,很多地方的会展管理办法中都制定了关于档期保护的条款,即三个月或半年内不得举办同类题材展会。只不过一部分业界人士认为此举有悖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则,而后一批城市便取消了相关规定,至今仍存在档期保护的城市已经少之又少。即便存在这样的规定,也免不了遭受质疑和诟病。比如华东某地就有这样的规定,当地已经有了车展,一些想要进入该地举办车展的机构因此被禁入,于是发文质疑当地会展管理机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涉嫌垄断市场。这样看来,内卷的问题似乎无解?

  实则不然,虽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但是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对于出现内卷的项目和领域进行引导,比如约谈主办单位、召开座谈会等,鼓励同行之间的良性竞争甚至是合作共赢。对于发生恶性竞争和同业纠纷的情况,主管部门更是要主动介入,进行调解,不能听之任之。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与疫情“后遗症”叠加,许多公司急于回笼资金,从而提高了办展频率和场次。加之一些外行加入办展之列,外部环境压力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卷。在各种因素裹挟下行业内卷加剧,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无好处。会展主办机构要对市场容量有准确的认知,不可盲目扩张和提高举办频率,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客情关系维护、提升客户忠诚度以及提升服务品质上,只有自身质量过硬,才能真正卷赢对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