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盗龙
故事
清晨的雾气在山间飘浮,尽管天空已经放亮,可依然能够感受到阵阵寒意。这片山地位于距今1.25 亿年前的中国辽宁,山地森林中生活着许多奇异的恐龙。
在森林之中,有一片面积不大的空地,空地的形成完全是因为大型蜥脚类恐龙将原有的树木推倒,经年累月便形成了开阔的空间。每当太阳升起,温暖的阳光洒在空地上,都会有一群尾羽龙来到这里。
尾羽龙出现在空地上并不是为了觅食,而是打算办一场别样的舞会,因为此时正是求偶的季节。只见羽毛颜色更淡的雌性尾羽龙待在空地的边缘,它们抻着脖子,一双大眼睛向空地中心望去。此时,在空地中心正聚集着一群雄性尾羽龙,它们身上的羽毛相当艳丽,就好像是穿上了一件华丽的长袍。雄性尾羽龙一边拍打着前肢,同时翘起尾巴,展示着一圈长而靓丽的尾羽。为了更吸引雌性注意,雄性尾羽龙还会蹦蹦跳跳,展示奇特的舞步。
有的雌性尾羽龙显然是被雄性尾羽龙的舞步迷住了,它们会靠近雄性尾羽龙并且跟着一起翩翩起舞,这也表示求偶的成功。正是通过这种浪漫的方式,尾羽龙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伴侣,而它们爱情的结晶在几个月之后也会破壳而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雄性尾羽龙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因为太年轻或者舞步太笨拙,有的雄性尾羽龙很可能会在求偶季节里遭遇挫折,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明年啦。
热河生物群的第一根飞羽
1996 年,中华龙鸟的发现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恐龙的认知,证明恐龙也是长羽毛的。虽然长出了羽毛,但是中华龙鸟身上的羽毛还属于原始的羽毛,就像小鸡的羽毛那样呈丝状。1997年,古生物学家又在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发现了新的羽毛恐龙化石,化石不仅保存得相当完整,最重要的是它保存了如同鸟类一样的飞羽。
新的化石引起了中国、美国等国古生物学家的关注。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长羽毛都集中在尾巴上,于是在1998 年将这些羽毛命名为尾羽毛,意思正是“尾巴上的羽毛”。尾羽龙的种名是邹氏尾羽龙,种名献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感谢其为科学发展提供的重要支持。
2000 年,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又命名了新品种的尾羽龙,名为董氏尾羽龙,种名是献给有“中国龙王”称号的董枝明先生的。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一共发现了两种尾羽龙,并且以它们为基础建立了尾羽龙科,属于窃蛋龙下目。
像鸟一样的小恐龙
尾羽龙属于小型恐龙,其体长不足1米,即便是抬起脑袋也只有半米高,体重约5 千克,比一只大公鸡大不了多少。
尾羽龙的脑袋并不大,而且比较短高,上面还长有一对大眼睛,说明它们的视力很好。尾羽龙的脑袋前面是坚硬的角质喙,就像鸟类一样,适合啄食植物的叶子和果实,在它的上颌前部则长有细小的牙齿,是食肉恐龙的特征,所以尾羽龙应该是杂食性动物。除了上颌前部有牙齿,尾羽龙嘴巴中不长牙齿,这在恐龙中还是很特别的。
尾羽龙的脖子较长,而且很灵活,可以快速转动,它的脖子后面则是强壮的身体。尾羽龙的身体后面也长有尾巴,但与其他恐龙相比,尾巴显得很短。与短尾巴不同,尾羽龙的后肢长而健壮、肌肉发达,再与全身做一下对比就可以看出尾羽龙绝对是运动健将,能够飞快地奔跑。
尾羽龙不仅有长腿和短尾,化石还告诉我们它全身上下长满羽毛。除了前肢和尾巴,尾羽龙身上基本都长着绒毛,作用当然是保温。
在尾羽龙的前肢上长着15—20 厘米的飞羽,羽毛整理排列形成了一对小翅膀。不过,它的翅膀并不是用来飞翔的,极有可能是用来炫耀的。尾羽龙的尾巴上也长着飞羽,这些飞羽以尾巴末端为中心呈扇形生长,形成了一把神奇的羽毛扇子,这也是尾羽龙名字的由来。
白垩纪森林中的精灵
尾羽龙生存于距今1.25 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生存地点就在中国辽宁西部,是热河生物群中最著名的恐龙种类之一。白垩纪早期的辽宁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森林中以高大的松柏、银杏类和苏铁为主,下层则是蕨类、木贼等灌木。尾羽龙就生活在森林的下层中,借助着植物的掩护寻找食物。尽管尾羽龙是杂食性的,但它们却是以植物为主食,在不止一只尾羽龙的化石中发现过胃石,作用正是用来磨损纤维粗糙的植物及果实。
在我们的印象中,白垩纪比今天温暖得多,但是当时的辽宁比今天的纬度更高,所以温度其实与现在差不多,冬天也会下雪,尾羽龙身上的羽毛便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除了保温,尾羽龙前肢和尾巴上的长羽毛会非常艳丽,当求偶季节到来的时候,雄性为了获得雌性的好感就会拍打着前肢、扭动着尾巴翩翩起舞,就像鸟类那样。
白垩纪的森林中不仅仅只有食物和浪漫,还隐藏着危险。许多食肉恐龙与尾羽龙生活在一起,如帝龙、中国鸟龙、中华丽羽龙等。对它们来说尾羽龙是非常合适的猎物,所以尾羽龙必须睁大眼睛观察四周,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得马上逃跑。
尾羽龙的发现将恐龙与鸟类进一步联系起来,今天鸟类的许多习性正是来自它们的恐龙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