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尝试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 发布时间:2024-05-07 11:44

  王晓柱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实验中学 13140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24)02-0017-02

  兴趣可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激发情,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种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主动性就会强,学习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用教学内容的精彩导入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唤起学生对教材内涵体验的积极性,其基础就是对教材的浓厚兴趣。高尚的情感体验是形成优秀个性和丰富情感的主要途径,它和培养语文兴趣又有互相促进作用。教学中,力求把学生引入兴趣之中。每讲一课,认真介绍作者的经历、写作本文的背景、中心思想等等,以此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揭示的情景之中。如教《等待》一文,导语这样设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我们在温庭筠的这首《望江南》中读到了“等待”的惆怅、渴望……“等待”如影随形般驻足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在这些诗词中风情万种,它在画家的眼里又有几许婀娜呢?今天我们来一起赏读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等待》,希望也能带给你无尽的思索。这样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增强学习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

  2利用电化朗读“范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利用电化朗读教学,语言大师们的动情朗读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直观感染力,充满美感诱惑力的悦耳声音、语调把文章的情景、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学生脑海里产生了生动的形象,蕴藏在文字中作者的思想会真实地感染学生,使他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把电化朗读教学作为各篇课文教学重要环节,使课文朗读产生良好效果,在学生脑海中产生良好形象,把语言的感染力准确传达到学生身上。朗读中,对古诗词和各类文章中精彩片段还要让学生分析句子的节拍,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节奏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分析文段的节拍,让学生学会按节奏朗读,能使他们亲身感知文章的音乐美。尤其是古典诗歌、散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节奏感,学生一但感知出来,就会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有乐、乐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中意蕴就会被学生感知,从而使文章的语言艺术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语言的美感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教师要重视作者思维感情的要素,当教师借助各种手段,使朗读达到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时,应充分使学生都成为体验的主体,因为学生对文章没有深切的感受,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教材中作者的思想通过语言外壳表现出来,是抽象的,因而,教师既不能寄希望于学生自然理解,又不能搞空洞的说教,只有挖掘出学生思想底蕴,才能掌握文章的主旨,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体验,去掌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积累较多的表达思想、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材料。伴随着情感、情操、意志、思想品质及审美情趣等积累,各种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其中作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明显,说话不再“假、大、空”了。多读是培养对语文兴趣的关键,读分很多种,通读,精读等等。多读些世界名著,要优选择的读,不要随便抓其一本滥读一通,读时口,眼,心并用,大脑要跟着思考记忆,读懂人家文章好在那里借鉴别人的好处,遇到好的语句记下来对以后写文章也有很大好处。当你经过大量的阅读后,你的文学素养在不自觉中也提升了不少,很自然的你就渐渐地喜欢上语文。

  多练。光读不行,那都是别人的东西,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要勤家练习。写日记,记笔记都是很好的练笔方法,如果时间太紧的画就要抓住老师刘作文的机会,使自己在构思,组句直到整篇文章中总结经验,由被动到主动,时间一场你就会从中得到切身体会,业界不会对写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了。

  语文教师要有才情、真情、激情,表达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深恶痛绝;借助书本重现人生的喜怒哀乐,阴晴冷暖;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但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只做个人表演,而是要以情激情,以情怡情,以情动情。语文教师应善于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欲望内化为他们持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我国古代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说法。巧妙安排朗读环节,抓住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使他们受到作品的情绪感染,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引导,使作品中潜在的思想力量注入学生情感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应重在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这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如课文《冰花》中出现了两个生字“他、它”,再加前一课的“她”,这三个字的区别运用是这一单元识字的难点。学习生字时,我不失时机地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借助图片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辨别出字形(偏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随后当场加以活用,掌握规律。再如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我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仿写诗句:“我还想变__,学生兴致盎然,满怀诗情,进行语言的迁移,语言和想象齐飞。在语言实践中学生不仅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更深化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悟,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华丽转身,让学生变成“好知者”,成为“乐知者”,这是课改以来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和面对的挑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建立亲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提供多样的语言实践平台,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发展语文素养,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