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时改革教学中的感受

  胡 洪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天一小 550000)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24)02-0058-02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引向深入。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当今课改的进程中,要转变新的教育观念,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时常注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究竟要怎样去付诸自身的教学行为呢?现就结合自己一次参加录像课的评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1做好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

  新课程指出:反思包括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因此,当我接到参加录像课评比通知的前几天,我就反复琢磨以往的教学经历,追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对教材的恰当处理等是否与课改同步,然后从中吸取教学成败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品质,精心设计教法,恰当的与教材进行处理。

  2强化信息技术操作,充分展示课件中的图片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在化的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而我作为一名21世纪的年轻教师切身体会到:只有不断钻研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据此,在课前我就将要教学的内容《倍数和因数》与该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然后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四维目标,重难点关键以及图片的展示等。课件中图片、数据的展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观察,使学生首先获得了倍数和因数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摆一摆、弄一弄,初步获得概念的感性材料

  我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第一步,首先让学生通过摆正方形,每排摆不同个数的形成来获取乘法意义的感性认识。如:12个小正方形,若每排摆3个,可以摆4排;若每排摆2个,可以摆6排,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摆正方形的形式,直观的得到3×4=12或4×3=12,以及6×2=12或2×6=12的乘法意义。然后教师再根据算式4×3=12,2×6=12,1×12=12得出因数的概念,这就是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理,再根据算式得出倍数的概念。

  4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获取知识

  学生获得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4×3=12或6×2=12中继续去探索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让学生从4×3=12和6×2=12得出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12是6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3×5=15,6×3=18,7×3=21……同样得出了因数和倍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他们是相互相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实例得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要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时间短暂而有限,要使学生在40分钟有效的掌握知识,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在教学时,安排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摆,教师巡视指导,这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从而为下一步获得倍数和因数的相关联及概念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及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的规律,然后在列举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去观察、练习,最后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倍数和因数这一相关联的概念,这正是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真正体现。

  6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好下节课的必要条件

  我上完《倍数和因数》这一教学内容之后,就对整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看这节课成功在哪些方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而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成功的方面继续推广,失败的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之,课后反思有益教师不断改进教法,使教法得到不断地更新,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艺术的不断提升,以适应课程改革不断推向前进的需要,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以适应21世纪培养新一代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参加这次教学录像比赛受益匪浅。通过以上概括得出这样的感受:教学要常思考,常探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课改高效率,教学效果优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