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本刊助理主笔 彭漾
东芝在资本市场驰骋了74年,一度打造出横跨家电、电气、半导体、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在很多日本人心中,它就是日本制造的象征,是名副其实的“日本之光”。
然而,伴随着十几年的各种动荡和丑闻,东芝身上的光环终于被消耗殆尽。
战略失策,陷入危机
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曾是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第一台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雷达、晶体管电视等都出自它的麾下。
凭着在半导体行业的骄人战绩,东芝在全球打出了名号。
“花无百日红”。20世纪90年代,随着PC产业的升级,对DRAM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全球半导体产业开始第二次大规模迁移,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转移。三星、海力士、台积电等大型半导体厂商迅速崛起,东芝的消费电子业务开始被一干对手分食。
作为日本制造业巨星的东芝自然不会眼看着辛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于是便拼命谋求转型,将手伸向了核电业务。
2006年,东芝斥54亿美元巨资收购了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希望借此打开核电市场的大门。令东芝没想到的是,此举非但没有救公司于水火之际,反而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由于核电项目的延期、超支、亏损,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核电是否安全的全球性质疑,东芝核电业务受到重创。公司的“新订单”被取消,大价钱买来的西屋电气也是一亏再亏。东芝核电业务成了一个无底洞,进而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股价暴跌,甚至面临退市的风险。
财务造假,引火烧身
21世纪初,经济大环境低迷、家电业务被新兴巨头反超、核电业务判断失误等一系列问题,都在深度影响着东芝的盈利情况。
2009年,东芝交出了一份最差的成绩单,净利润赤字达3435亿日元。
面对高额的负债,东芝高层没有想办法救企业于危难,反而采取了上不得台面的方案——做假账,维持东芝风光。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2015年,东芝假账事件终于浮出水面——从2008年到2014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公司财务造假的窟窿竟高达2248亿日元。
此事一出,东芝三任社长西田厚聪、佐佐木和田中久雄在大众面前90度鞠躬道歉。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什么。东芝被日本政府处以74亿日元的罚款,股价暴跌,市值缩水40%。
为了筹集资金,偿还债务,维持基本的运营,东芝不得不出售了其最有价值的闪存业务以及其他资产,走上了“卖卖卖”的道路。
即便如此,东芝也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改善财务状况,公司开始向国外资本求助。
2017年,东芝接受了多家外国基金入股,包括美国的黑石集团、贝恩资本、凯雷集团,以及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等。截至2022年3月底,东芝的外国股东占股已经超过五成,公司实际上已成一家外国基金控股企业。
引入外国资本,的确暂时解决了东芝的资金问题,但外国股东之间、外国股东与东芝经营层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部分资本方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开始频频介入公司决策。比如东芝最赚钱的半导体业务,就是在外国股东的强烈干预下,卖给了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牵头的一个集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财务作假无异于“引火烧身”,引入外国资本则是“引狼入室”,此后东芝的经营混乱以及摘牌退市,与之不无关系。
编辑/温碧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