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队伍建设,让社区“管家”更安心

  文|本刊评论员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第一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导向鲜明,为不断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勾画出了路线图。

  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基层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在疫情防控一线,有他们坚守的背影;在脱贫攻坚战场,有他们挺拔的身姿;在民生服务前沿,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多年来,广大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居民,化解纠纷,营造邻里和谐氛围,成为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根基的重要力量。

  社区很“小”,它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很“大”,生活起居、吃穿住行,都与它密切相关。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居住在一个城市的幸福感。《意见》的出台,从制度层面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出全面规划,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每一座城市既要抓好贯彻落实,又要因地制宜进行积极探索。

  加强党建引领,持续改进社区工作。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才能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建强社区“两委”班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着力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激发一线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工作很忙很辛苦。然而,此前缺乏明确制度政策,无法就社区工作任职条件、岗位等级、薪酬待遇等作出合理界定。这也造成了一些人社区工作“活简单”“没前途”等错误认知,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城市要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意见》的措施,让社区工作者像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有更加明确的工作内容、职业资格和发展路径,改善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低、上升通道窄、职业认同感不强等状况。

  加强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提高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从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到“小修小补”服务规范有序,从调解化解邻里矛盾到服务“一老一小”,社区工作看似平常琐碎微小,考验的却是社区工作者的综合工作能力。要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区居民需求,不仅需要花一番绣花功夫,更需要发挥专业才干。《意见》将“加强能力建设”作为其中一章。各城市要在“育”字上持续用力,不断健全培训机制,让社区工作者成为组织动员、矛盾调解、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多面手”,为实现社区治理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法治化打下坚实基础。

  为民服务无小事,千头万绪在基层。让社区工作者在事业上有盼头、生活上有甜头,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干事业的劲头。社区工作成效如何,社区居民最有发言权。只有社区工作者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社区才能更加宜居,城市才能更加美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