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仁心破难题——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不论是医院内部改革,还是跨区域专科医联体建设,最终目标都是推动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均衡下沉。

  2012年3月,在成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深耕多年的倪鑫,出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

  病人多、就诊时间长,儿童就医难问题突出,医院门口常年堵车;年门急诊量近300万人次,其中70%的患者来自外地;很多肿瘤等重大疾病患儿到北京时,已在各地辗转就医好几年……彼时北京儿童医院的状况,让倪鑫感触深刻。

  如何优化流程,提升患者体验?如何帮助外地患儿就近就诊,避免长途奔波?北京儿童医院如何牵头为全国儿科建“朋友圈”?就相关问题,《瞭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

  缘自仁心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如何走上从医之道路的?

  倪鑫:我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职业选择方面,父母给我灌输的观念是“既要得到大家尊重,又要从工作中感受快乐”,医生这个职业符合这个标准。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上高中时,我有一天在家吃完午饭,看见父母拿了一个大号铝饭盒,一半装菜,一半装饭。我问他们:“今晚你们不上夜班,为什么带饭?”他们说要带去给病人吃,因为这个病人没钱治病,甚至没钱吃饭。他们的做法让我很感动。

  什么叫“医者仁心”?就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中。如今,“饭盒的故事”我也常跟学生讲。作为医者,不仅要提升诊治水平,更重要的是关怀病人需求,比如关心他的心理需求、关注他的现实困难等。

  从医路上,我一直坚守着这份初心。

  《瞭望东方周刊》:你之前并非儿科医生,到儿童医院工作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倪鑫:我觉得应该给儿童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发一个“噪声补贴”。一进儿童医院的门诊楼,会觉得特别热闹,孩子哭、家长嚷,这是从事儿科工作的环境特点。

  大家公认儿科苦、儿科累,儿科医生收入也不高。业内还把儿科叫“哑科”,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就需要儿科医生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耐心。

  换句话说,做儿科医生,要有一颗更温柔的仁心。

  优化就医流程

  《瞭望东方周刊》:初到北京儿童医院,你推动的第一项改革是再造就诊流程,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倪鑫:我刚到北京儿童医院时,面临三个任务:一是如何改变就医等候环境,让病人有更好体验?二是很多患者来了医院但看不上病,怎么解决?三是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当时猖獗的“号贩子”?这三个问题都指向就诊流程再造。

  上班的第一个月,我经常不穿白大褂,不进办公室,就在门诊楼里转。我远远地跟着孩子家长,跟他们走完就诊流程。我发现,来儿童医院看病的,有一部分是罕见病、疑难病患儿,但最多的还是常见病患儿。感冒发烧都需要查血常规,按照传统流程,挂号后先在门诊排队,见到医生后开化验单,和医生交谈不到几分钟,又出去排队查血常规,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去门诊排队候诊。

  我带着门诊部共同研究后,决定改变一个流程:感冒发烧的孩子先做血常规,再到门诊排队,等待就诊开药。流程优化后,感冒发烧病人的平均就诊时间减少了36分钟。别小看这点时间,在医院多等待36分钟,对孩子和家长来说也是相当煎熬。

  《瞭望东方周刊》:从改变就诊流程开始,后续还推进了哪些改革?

  倪鑫:我主要从时间、空间、人员三个方面去推动医院扩大服务能力。通过“压缩检查时间”、“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内科不限号”、“加开小夜间门诊”等一系列的改革“组合拳”,让北京儿童医院看病排长队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为儿科建“朋友圈”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医院内部改革,后来你又联合外部医疗机构一起创建了全国儿科医联体,这一举措的缘由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

  倪鑫:在研判就医流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到医院看病的孩子中有70%来自外地。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数量庞大的外地病人能否在当地就诊?

  为此,我带队去全国省级儿童医院走了一圈。2013年,我们建立了跨区域专科医联体:以“全国儿科是一家”为理念,由北京儿童医院牵头,联合首批9家省级儿童医院,组建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6个共享、1个目标”,即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临床共享、预防共享、管理共享,目标是“病人不动医生动”。后来,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为前身,我们正式注册了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目前已有69家理事成员医院,汇聚了全国优秀省级儿童专科医院,各单位间的联系互动也更为紧密。

  通过跨区域专科医联体建设,到2019年,来我们医院就诊的外地病人占比降到了50%左右。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我们作为“输出医院”(指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从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出的高水平医疗单位,主要任务是向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输出优质医疗资源),陆续托管建设了郑州、保定、新疆、黑龙江4家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让更多孩子能在当地就近就医。

  不论是医院内部改革,还是跨区域专科医联体建设,最终目标都是推动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均衡下沉。只有“小病就近看”,才能把北京儿童医院的服务空间和时间更多地留给疑难重症患儿。

  《瞭望东方周刊》:在医联体创建过程中,北京儿童医院接诊的哪个外地患儿案例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倪鑫:安徽省儿童医院接诊过一名10岁的孩子,他吃东西往下咽时舌头根部总有阻挡,检查后发现舌根长了一个两公分大的肿物,便采取手术切除。这是个小手术,但术后孩子进食出现了新问题,一吃就呛。医院对整个流程做了复盘,认为医疗行为没有问题,可家长就是不满意。于是,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安徽省儿童医院,加上孩子及家长,三方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了沟通。

  一吃就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孩子术后需要时间适应。我告诉家长,让孩子吃饭时尽量不要笔直坐着,身体稍歪一点儿,吞咽的时候脑袋往一侧歪。我还给家长吃了“定心丸”,说安徽省儿童医院作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医联体的成员单位,孩子出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共同承担责任。一个月后,孩子吞咽不呛了,安徽省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松了一口气。

  医学发展确实存在地区差异,医联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专家的互动,还有管理、服务、资源的互动。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外地医护人员来北京儿童医院学习;二是我们的专家走出去;三是积极通过线上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支援。

  掌握儿童肿瘤大数据

  《瞭望东方周刊》:你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并以该中心为平台和载体,实现了对儿童肿瘤大数据的监测。掌握大数据,对儿童肿瘤防治产生哪些影响?

  倪鑫:2017年,北京儿童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要承担以下方面任务:儿科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儿科临床研究转化、全国儿童主要疾病登记、相关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等等。

  在建设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儿童肿瘤等重大疾病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更无完善的监测网络与体系。因此,建设一个相关大数据库可谓迫在眉睫。

  2019年,我们获批成立了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以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为平台和载体,我们搭建了国家儿童肿瘤监测网络,目前监测点已突破1000家,收集病例信息500万余条。2020年、2022年,我们分别发布了两期《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摸清了我国儿童肿瘤的发病情况、生存情况的大数据。掌握大数据,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儿童肿瘤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协作医疗机构;有助于避免家长和患儿盲目就医,耽误治疗时机;有助于药物器械研发、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儿童肿瘤预防;还能为国家儿童大病重病救治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2020年,我们带领全国相关专家针对13种儿童重大疾病制定了诊疗规范,后续又加了7种,目前形成了20种儿童重大疾病诊疗规范。这些诊疗规范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为行业内的规范诊疗和救治提供了标准。

  资源均衡分布

  《瞭望东方周刊》:儿科医生是尤其需要仁心的职业。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儿科荒”是否得到解决?下一阶段,儿科建设重点是什么?

  倪鑫: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到2030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要达到1.12名、床位要增至3.17张。

  整体而言,眼下儿科医生的总体数量基本满足需要,但一线城市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分布较多,基层依然不足。因此,通过持续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实现资源均衡分布,是未来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已呈现“少子化”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尤其应该把儿科建设好,把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做好,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让年轻人敢于生、放心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