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鑫
四川省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
初中数学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就能够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在阅读“黄金分割”(八年级)知识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例如:在测量中(八年级),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的旗竿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三、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并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四、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汪广仁说过:“灵活创新是教师讲授教材必须的特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