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历史考证为故事初心——《敦煌的故事》创作手记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历史,考证,初心
  • 发布时间:2024-07-19 17:18

  文/《敦煌的故事》动画编剧 司徒志岚

  央视动漫集团企划部 曹绿荫

  《敦煌的故事》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与央视动漫集团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精心策划、用心推出的动画作品。该片以敦煌一地的人物和事迹为圆心,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以全新多元的视角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敦煌的故事》获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综合奖动画系列片金奖,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2023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动画片,是2024年昂纳西国际动画节中国优秀动画推介作品之一,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敦煌文化艺术的美丽篇章。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全剧格局高度

  面对“敦煌”这样庞大的艺术宝库,想把故事讲好、把动画片做好,实属不易。尤其在央视动漫之前,敦煌已经被很多前人进行了多种演绎。怎样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已有的珠玉面前重构,是创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基于敦煌文化内涵确立本片主旨立意。

  主创团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关于“一带一路”及敦煌的重要讲话。经过消化、吸收、反复领悟后,剧组主创达成共识,即“敦煌”是“大文化”概念,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外来文化交融荟萃的结晶。《敦煌的故事》既要体现敦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要面向全球讲好敦煌故事;也要彰显敦煌文化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传递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文化美美与共的美好祈愿。

  扎根历史和学术,挖掘敦煌盛世芳华

  创作前期,该片学术顾问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祁晓庆为主创团队开了书单,建议大家通过阅读学习《敦煌石窟全集》,酝酿文学策划思路。创作团队边看书边做笔记,挑选适合动画片创作的素材,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动画作品传达敦煌气派、敦煌风格和敦煌特色。

  在宏伟瑰丽的敦煌文化中,在广博的文海史料中,怎样将严谨缜密的学术思考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场景和沧桑命运,并在有限的动画片时长里讲出来,是剧本创作中最难的地方。

  结合现存的文物古迹,创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敦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时期——西汉、西晋、隋代、初唐、盛唐、中唐、五代和元代。

  在角色选定上,创作团队最终选取、策划、塑造了一批曾在敦煌穿行、驻留,甚至世代定居的人物。既有名留青史的历史人物,如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也有反映一个朝代文学气象的代表人物,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等等,还有更多在一定史料基础上改编和创新演绎的“原创型历史人物”。他们或有文化交流的身份属性,或为进入某个历史情境提供了有趣的端口及想象空间。如悉心接待于阗国王来朝的悬泉置小吏,痴迷于五台山朝圣的西域国王,籍籍无名却追求舞技精进的大唐舞伎,恪守武将精神的敦煌大族,等等。

  经过前期探索和挖掘,创作团队最终选择了13个以历史为线索、最能体现敦煌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的故事。

  每创作一集剧本,伴行多个课题研究

  通过对样片剧本的打磨,创作团队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全剧主题思想和创作思路定下来之后,具体到每一集的创作时,创作团队根据每一集历史时期、相关角色身份和当集核心文物古迹,开展专题研究。编剧根据祁晓庆老师提供的学术线索和参考论著,搜寻历史细节中的故事逻辑。在剧本创作时,创作团队根据故事场景、故事细节及台词,随时进行资料搜证。

  比如,样片是关于莫高窟322窟的故事,其塑像和壁画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在阅读了祁晓庆老师推荐的关于322窟的论著之后,延伸课题就铺开了:粟特人在中国的足迹和文化遗迹,初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敦煌地区的迁徙和定居,开凿石窟及塑像步骤,壁画创作技法,石窟工匠和画师的身份、生活,等等。

  编剧从史料里勾勒出叙事脉络,大胆想象322窟的开窟人是一名粟特商人,以此设置故事大纲。样片故事大纲确立之后,进入剧本写作,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编剧边写边搜集资料,并请祁晓庆老师终审,核准历史细节。如此,从历史资料和学术论著中脱胎的一集剧本随即完成。

  这是一次从学术成果出发,回归思考、回归领悟、回归初心的创作过程。

  认真打磨细节,突出情感表达

  只有在主题典型性、历史考证严谨性、文学性、动画效果等方面实现高度统一、突出精粹,《敦煌的故事》才能称得上好故事。为此,主创团队用时2年对剧本进行认真打磨:样片剧本修改14次,定稿的版本就有3版以上;主创团队对剧本涉及的历史细节反复查证,有时还要根据历史细节进行情节修改;每集剧本以二十分钟以上的故事结构,甚至是大戏结构进行构思,剧本成型后再反复斟酌修改,以求短小精悍而意蕴不减;最后以动画的思维方式和呈现方式,根据篇幅来反复打磨剧情中最值得表达的部分。

  在打磨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场景方面。《大唐西域故事》中,玄奘因打翻水囊而缺水晕倒在大漠里,幻觉中看到一片金光,金光里去世多年的母亲来到身边,为他哼唱摇篮曲,玄奘因此安然度过生命中的危急时刻。这场戏旨在塑造大众所熟悉的玄奘形象里最人性化的一面。

  在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民心相通的细节方面。《大漠邮差》中,粟特小商人牵着骆驼在沙漠里迷路了,骆驼驮着一箱水,里面是一条美丽灵动的金鱼——这是寓居敦煌多年的小商人为远在撒马尔罕的爷爷带去的中国礼物。小商人的“孝心”打动了官府邮差,他不惜偏离官道,冒险护送粟特小商人穿过危险频发的商道。金鱼成为本集故事的一个象征性细节,赋予故事一种灵动的气息。

  遵循历史的“颜色”,强化艺术表现

  由于每集故事背景依照的历史时代不同,道具美术设计要从搜集和研究不同朝代的文物资料着手,在文物修复专家、壁画洞窟历史学者和民俗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道具和场景的设计工作。动画合成后,镜头中出现的道具再次一一校对,由专家反复审核,比如,对服饰、礼仪、盒子、旗子、房子等道具和场景进行历史考证,力求做到符合真实历史。

  历史是有颜色的,每个时代都会有它所对应的颜色,如汉代庄重的黑、两晋清冷的灰、盛唐的紫红等,这些色调给予片子的美术设计基调以很多灵感。美术设计特别注意到每个故事的主题与内容都要具备不同的时代气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造型与色彩入手,着重渲染不同的年代感和氛围感。

  例如,《阳关故人》讲诗人岑参三过阳关,为了符合边塞诗和大漠风光的气质,选择了水墨风格的笔触来绘制场景。《五台山图》的故事取材于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具有神奇色彩,无论故事还是美术,都逃不开壁画的魅力。开篇使用插画技巧来叙事,正片使用壁画的配色,借鉴了壁画中山川人物的造型风格,力求带给观众置身其间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精益求精。例如,在13集粗剪画面完成后,编剧、文编、导演共同审阅,耗时一周重新梳理所有画面。并结合画面制作现状,商讨最佳画面修改方案。在修改过程中,创作团队完全沉浸在莫高窟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即使面对高强度的返修工作,依然觉得是一种享受。

  每个参与《敦煌的故事》的创作人员,都以自己的方式筑造内心的敦煌殿堂,致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挚的祝福。完成这样一部作品,能够深入了解敦煌文化艺术,这对任何一个创作者来说,都犹如与古往今来营造、守护敦煌的那些仁人志士的一场相遇。借这样一部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以最好的方式传播出去,也是动画人的社会责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