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来源:精准临床医学
  • 关键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 发布时间:2024-07-20 20:49

  陈丽霞

  北海市人民医院 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临床用于促进组织愈合,恢复外形及功能的技术手段,早期多用于对软组织损伤及开放性骨折进行治疗,随后被不断完善与改良,逐渐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当中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VSD 技术在软组织、骨组织创面及感染性创面中的应用疗效及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该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现就VSD 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并综述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日后临床更好的应用这一技术及治疗更多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562(2023)01-100-01

  负压封闭引流术已发展较长时间,作为一种处理复杂创面并用于深部引流的方法,VSD 技术最初多为应用负压源产生的负压形成压力差来引流过多的渗血与渗液达到促进创面清洁与愈合的目的[1-2]。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入,VSD 技术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更多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在应用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现就VSD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VSD 技术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各类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的技术应运而生。表浅创面既往常用纱布等进行覆盖易导致污染;频繁更换纱布不进费用较高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深部创面多应用引流管或开放换药,伤口内填塞纱布,引流管易被坏死组织堵塞,更换纱布时患者痛苦较大且疗效欠佳[3-4]。VSD 是通过将多孔硅胶引流管埋入高分子聚乙烯乙醇水化还早泡沫辅料内后,使敷料可直接与创面接触,生物性薄膜严密封闭创面区域,应用黏贴性薄膜与负压源形成的封闭引流系统,在可控负压下对创面进行全方位引流[5-6]。不仅有助于清除创面分泌物确保创面清洁,更有助于血液循环并减轻创面组织水肿;可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于创面修复。另外,所应用的敷料可将创面与外界彻底隔离,进一步避免发生创面污染与交叉感染。研究人员发现[7-8],负压吸引结合冲洗能够减轻创面肉芽组织肿胀,增加创面血流量并作用于细胞膜使之扩张扭曲,将信息转到给细胞核后,通过信号转导引起细胞分泌愈合生长因子从而刺激组织产生更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减少创面淋巴结浸润。半透膜可降低水分丢失,确保组织湿润,避免由于水分丢失过多导致的组织坏死[9]。负压吸引能够调节创面明胶酶的活性,抑制明胶和胶原的降解,增加创面中神经肽sP 和P 类物质的分泌并增强降钙素基因肽的表达,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创面愈合[10]。

  2. 临床应用研究

  2.1 骨伤科:VSD 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四肢软骨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难愈性创面、急慢性骨髓炎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损伤中[11-12]。对骨伤科患者来说,损伤创面中存在细胞坏死及渗出物的分泌,再加上细菌大量繁殖可显著提高感染概率,应用VSD 可全天引流坏死物质并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加速创面愈合,持续的冲洗还可控制细菌病原体的繁殖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机体内环境。研究人员发现[13],在骨科手术中合理应用VSD 技术可显著降低患者重度创伤后窗口感染发生风险,患者不仅骨折愈合时间减少,还显著降低患者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概率,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尤其对于四肢软组织损伤伴有感染患者,不仅可加速创面血管新生,还可增加损伤区域血流量,使创面维持丰富的供血,为创面愈合提供必要而有利的条件[14]。

  2.2 普外科:VSD 技术多应用于体表脓肿、消化道瘘伤口窦道及腹腔术后切口渗液较多等情况。研究人员[15] 对50 例腹壁重建术后切口应用VSD 技术治疗后观察发现,与对照组应用传统敷料治疗相比,应用VSD 技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等发生率仅21% 显著低于对照组49%且VSD 组患者皮肤裂开发生率约为8%,对照组则为36%。王姓研究人员[16] 通过对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难愈伤口应用VSD 治疗后患者恢复时间显著缩短。

  2.3 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多将VSD 技术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由于糖尿病足治疗难度相对较高,截肢概率较大,患者伤口久治不愈,应用VSD 技术可将创面维持在低氧或相对缺氧的胃酸环境中,一直创面细菌生长并控制感染[17]。

  2.4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中一班应用于预防或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及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均可加重颌面间隙感染,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或清创及术后及时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有效的冲洗换药室确保愈合的有效措施。研究人员[18-19] 应用VSD 技术对颌面部感染患者创面治疗后发现,术后患者白细胞及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VSD 可防止颌面部死腔形成,通过引流脓腔内坏死无并在负压条件下减轻创面感染,增加创面末梢血管血流量,可有效促进脓腔愈合,局部联合抗生素冲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2.5 烧伤外科:烧烫伤患者创面躲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细胞死亡的现象,所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4 小时;患者往往具有组织损伤重并伴有深部神经及血管损伤、甚至肌腱、骨质外露的特点,易发生感染。VSD可对创面进行覆盖与封闭并持续提供全方位负压吸引,有助于及时排出创面渗血及坏死组织,降低感染几率并使创面水肿情况获得改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并阻断烧伤深入破坏的过程,减轻毛细血管栓塞的情况。研究人员通过将烧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常规治疗及VSD 治疗后发现,VSD 组患者疾病治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创面瘢痕指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创面恢复较好。但也有研究指出,VSD 技术可能由于引流动力为负压,因此持续进行负压操作可能导致四腔间隙及创面发生组织坏死及渗液现象,也可能诱发疼痛,因此应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VSD 技术作为一种加速创面愈合的有效方法,其敷料可全方位与创面接触,有效避免了常规点状接触面引起的引流不均问题,可减少渗液聚集的可能性促进整个创面引流更加全面[20]。多侧孔引流管被VSD 敷料包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堵塞的可能性并减少感染率与致残率。适度的负压吸引有助于促进水肿渗出物及液化坏死组织的排出并获得及时的清理,避免机体组织对毒性代谢物的重吸收。近年来随着VSD 技术的广泛推广目前已在大中小型医院普及与应用,但应用过程中较易发生堵塞引流管的情况,对深部切口感染也较难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也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VSD 技术将不断成熟与改良,为更多疾病治疗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王伟灿,宋先东,闫昭威,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65-168.

  [2] 薛文涛.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名医,2018(10):88.

  [3] 刘磊.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4):56-57.

  [4] 蒙炳海,田恩海,蒙元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7):36-37.

  [5] 耿庆柱.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1):56-57.

  [6] 才久波. 分析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6):163-164.

  [7] 郑章. 骨创伤创面的治疗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0):63+65.

  [8] 秦敏,谢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7):105-106.

  [9] 蒋萌.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3):46.

  [10] 刘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9):101+103.

  [11] 唐飒英.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3):4490-4491.

  [12] 聂焱,张长彬,付帅,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 医学综述,2017,23(18):3656-3659+3664.

  [13] 杨延焕.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6):123-124.

  [14] 辛有军.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6):126+128.

  [15] 魏春.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2):152+155.

  [16] 陈发益.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1):177-178.

  [17] 张天鹏,殷翠明.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39-2040.

  [18] 李铁军,孙玉花,吴文侠,等. 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07):811-812.

  [19] 吴文杰,李志强,刘树江. 负压封闭冲洗引流技术在骨科肿瘤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2017,25(07):1133-1135.

  [20] 陆扬. 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4):118-12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