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文|陈新新

  发扬“特别能吃苦”的工作作风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时代青年应发扬“特别能吃苦”的工作信念,做志存高远的“追梦人”。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无人试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多人多天飞行到圆梦太空行走,如果不是我们向往着科技,中国航天将永远只存在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之中,不可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更不可能实现我们一直憧憬的飞天梦。被称为“航天花木兰”的鲍硕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第一位女性总调度。在担任总调度的一个月前,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只为在指挥嫦娥五号时能坚持30个小时不休息。她的同事评价她说“只要一进飞控大厅,她就像变了个人,可以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也不休息”。作为青年工作者的鲍硕,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作为磨炼自身的机遇,把刻苦耐劳的足迹印在了航天发展之路上。

  当前,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当发扬航天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的工作作风,披甲执剑,一往无前,不断提升吃苦的本领,于实践中千磨万击,于奋斗中冶炼成金,以脚踏实地的步伐奋力追梦未来。

  锤炼“特别能战斗”的工作能力

  “揽彗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新时代青年应锤炼“特别能战斗”的工作能力,做敢闯敢拼的“奋斗者”。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是航天工作者们持之以恒的深耕与坚持不懈的奋斗,在排挤中备尝艰辛,在封锁中比学赶超,才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突破。26年,44次发射,59颗卫星,跨越经纬,纵横天地的北斗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他们与各方力量一道,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完成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建设,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也将年轻一代的力量注入了接力太空的中国梦之中。

  我们要发扬好航天精神,就必须保持“能战斗”的干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一腔热血、浑身是胆”的态度,主动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练就铁肩膀、硬脊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

  坚守“特别能攻关”的工作信念

  “明日登峰需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新时代青年应坚守“特别能攻关”的工作信念,做迎难而上的“攻坚者”。环绕地球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月球的“玉兔号”月球车,它们在地球外探索的勇敢身影,凝结着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和攻坚克难的汗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冯韶伟在2014年毕业后就加入了长征五号研究团队,他说:“当初我们选择的路,是一条无论从理论研究、机理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几乎是空白的路。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因为未来运载火箭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

  攻坚克难是青年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是党和人民群众对青年最殷切的希望。只有当青春不畏艰难困苦的品质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年的力量才会充分迸发。面对新征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青年大学生切不可畏缩不前,应切实展现责任担当,秉承好“特别能攻关”的工作信念,以“战天斗地不怕难”的壮志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把准工作脉搏。在面对疑惑时,可以讲得明白、说得清楚,在遇到困难时,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在面对工作时,做到遇事不慌、处变不惊。

  塑造“特别能奉献”的工作品质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新时代青年应塑造“特别能奉献”的工作品质,做为民服务的“实干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有数百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于此,他们一辈子甘做幕后英雄,他们把“飞天”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神圣使命,以实干精神托举起航天事业的高度,将自己的身影化成载人航天事业的永恒丰碑。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唯有实干才能出实绩。在大家庆祝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时,北京总调度高健的一句“北京明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铿锵有力、沉着冷静的背后折射出青年一代的担当。高健第一次执行这个任务时,仅仅以为这是一句口号,不知道“明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自此之后,高健深知自己能力不足,经常参加联调演练,模拟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虚心向前辈请教,真正做到“因为懂得,所以明白”。

  青年大学生要将航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以身许国之心、秉持热忱报国之志,扛实知重负重的担当,经得起劈波斩浪的历练,受得住化茧成蝶的蜕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把困难当考验,把阻碍当锻炼,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在奉献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