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物里的“文明之光”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陶寺,文物,“文明之光”
  • 发布时间:2024-08-02 19:21

  陶寺文物里的“文明之光”

  编辑整理 | 陈珂 摄影|滕妍妍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点遗址,陶寺遗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陶寺遗址以其丰硕的考古成果,帮助我们找寻到了那个久远时代凝固在时间里的记忆,也打开了一扇“最初中国”的大门。

  从1978年开始,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在陶寺文化中,有哪些核心文物值得一探究竟?让我们一起翻看文物档案,在静默的文物中,看见鲜活的历史细节,探寻中华文明之来路。

  圭表

  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标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陶寺遗址中期王墓中出土有黑、绿、红三色相间的髹漆木杆、玉琮、玉戚,有学者推测其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圭表”测影仪器,不仅可以确定农时节令,还可以进行大地测量,确定“地中”,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存在“王者逐中”的意识。

  玉神面

  玉神(兽)面为片状透雕,整体呈倒三角形,顶部为蝙蝠状大冠,下部两翼张开,如同飞鸟的样子,中心部分是镂空的两只眼睛,微微合拢,下部有一个圆形穿孔,仿佛一张嘴正在发出神秘音节。玉神面是一件祭神的礼器,但不见通常的狞厉怪异,造型典雅柔和,神态安详神秘,玉质晶莹润泽,彰显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尊贵身份,反映了陶寺遗址与长江中游地区石家河文化的文化交流。

  彩绘蟠龙盘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数千年来始终有着崇高的地位,至今中华民族仍自称为龙的传人。陶寺龙盘中的彩绘蟠龙,身体饱满而外张,沉稳而强健,威严而神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从细节来看,龙蜷曲在盘中,龙头近盘口边缘,尾部位于盘中央,方头蛇身,身上有鳞甲,口中衔枝状物……古人用超越现实的图腾,传达着美好的希望和朴素的幻想。

  特磬

  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石质乐器,古人认为其声清脆悠扬,可以通神达天,因称“天籁”。这件陶寺遗址出土的特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石磬,器型硕大、音响清越,是后世编磬的鼻祖。

  土鼓

  鼓是中国较早出现的传统乐器之一,除了未能保存下来的木鼓,这是已知鼓类乐器的早期重要标本,以陶为腔,顶端蒙皮。它出土于陶寺遗址大型墓葬,除了歌舞祭祀的乐器功能之外,还体现着墓主的特殊身份。

  朱书扁壶

  朱书扁壶出土于陶寺遗址城址内的居住区,残破的壶体上有用红色颜料书写的两个字,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器具书写。其中一个文字争议不大,很多学者认为其和甲骨文的“文”字非常相似,另一个文字学界有“尧”“昜”“邑”等多种解释,至今尚无定论。朱书文字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铜铃

  以复合陶范铸造青铜礼乐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陶寺铜铃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完整的复合范铜器。它的出现,说明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可能已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为青铜礼器群的问世准备了技术条件,同时也是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很可能是后来青铜编钟的先祖之一。陶寺铜铃的出现,“标志着构成中国三代音乐文明重要内涵的‘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可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铜齿轮形器

  青铜器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入青铜文明时代的标志。陶寺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含砷元素的铜齿轮形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砷青铜之一。这件铜齿轮形器外径约11.4厘米,内径7.8厘米,形如齿轮,外缘有发散状齿形突起物29个。出土时,它与墓主手臂上的一件玉璧紧紧叠粘。有学者推测它表现了朔望月轮回,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钏饰,即胳膊上的环状装饰物。

  鼍鼓

  礼器,是“礼”的物化载体,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区别等级的标志。陶寺墓葬依照等级高低,随葬规格不同的成套礼器,并形成一定的规制。大型墓葬中,随葬品颇为丰富,发现有石磬、土鼓和鼍鼓组成的乐器组合,是“王”的身份象征,并具备了礼仪乐器的功能,是陶寺礼乐文明的重要代表,开创了三代礼乐制度的先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