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门口看历史
- 来源: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门口,历史,景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03 19:36
文/陈景新(上海)
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是无锡人,2007年4月17日在宜兴遭遇车祸后退休,就移居上海三项世纪花城(2002年建造),地址是吉浦路(1989年筑路)99弄,现在,我就站在三项世纪花城的大门口,面对眼前的景物,睹物思情,很想谈一谈这些景物的来龙去脉,就是说一说它们的历史地理。
这些地理知识和资料,有不少来自于上海地区的本地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算是正宗的上海人了。其中之一是我的朋友和邻居:76岁的何耀忠先生。
在时间上,我把大门口见到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上海:从公元前23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地治水开始,到1843年。共2081年。第二阶段是旧上海: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3年法租界被日军侵占,正好一百年。第三阶段是大上海:从1922年大上海规划开始到1949年共27年。第四阶段是新上海:1949年至今。
2千多年前的古上海遗迹主要集中在老城墙内的道台衙门一带(豫园、老西门、小东门等)。我们家大门口的古上海遗迹有吉浦河、万安路、韩世忠雕像等。
1、我们的家门口是吉浦路(1989年建造 ),地址是吉浦路99弄。吉浦路与小吉浦河平行。
小吉浦河是古上海最古老的遗迹:大黄浦江、大苏州河、大吴淞江等大河,都是黄歇封吴地之后,由人工开挖的河道,属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挑战大自然,通过引太湖水入海,向大自然索取农田所造成的结果,古太湖水原来的入海河道,就是虬江,谐音旧江。上海的旧江,与黄淮平原上的黄河古道一样,都成了现在的陆地。古虬江曲曲弯弯,所以,虹口区就有了曲阳路与江湾镇。如今位于虹口区文治路101号的红旗小学,四百多年前原名曲江学堂,晚清民国时期改名虬江学堂。小吉浦河曾经是古虬江的入海支流之一。吉浦河西南方向的尽头在万安路的龙王庙。现在的吉浦河尽头在明和苑、明珠苑之间。上海成陆的一半是长江的河沙,一半是大海的海沙。黄浦江的涨潮有3.8米的落差,涨潮的时候,潮水有点像钱塘江大潮,是后浪推前浪。一波一波推上来,到吉浦河才终止的。涨潮的时候带来不少海沙,退潮的时候,留了一点堆积成上海滩。于是,吉浦河就不断被填高而缩短,直到现在的尽头。旧吉浦河向西与万安路平行,位于万安路的南侧。万安路北侧是陆地,南侧是河浜,后来河浜被填,又修筑了逸仙路,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小吉浦向北流入蕰藻浜,蕰藻浜再流入黄浦江,黄浦江再流入长江,长江最终流入大海。与黄浦江、苏州河比起来,小吉浦河虽然有点小,但是它与古虬江同年,而且,即使古虬江消失了,小吉浦河还流淌到了现在。
在唐宋时期:小吉浦河的东侧。直接就是大海,归属于龙王:如今的万安路1289号,曾经保存有当年渔民祭祀用的龙神庙石碑,上面刻写的年代是景德(1004-1007年)。2014年11月7日,江湾镇街道在得到批准之后,在万安路与新市北路的交界处树立了”江湾源“牌坊。在为消失的旧江(虬江)与如今还存在的小吉浦河正本溯源的同时,也为古上海起到了正本溯源的作用。
2、万安路在宋靖康二年(1127年)就已经存在,是一条泥土路,明嘉靖23年(1544年)。万安路被倭寇所毁,后重建为石片路,史载:路宽2-3.5米。除了万安路原名之外,又被称为江湾大街。万安路的绝大部分都在逸仙路西侧的虹口区,逸仙路东侧的万安路非常短,吉浦河上有一座万安路桥,是万安路的尽头:过了桥走过吉浦路,就是步行街:学府街了。我们的另一个地址是:学府街88弄。
逸仙路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条很狭窄的小马路,比我们现在门口的吉浦路小了很多。财大的老职工里,有一部分是本地五角场公社国定路大队的社员,他们应该还记得当年逸仙路的模样。
3、韩世忠雕像:江湾镇丰镇公元进门,就可以见到韩世忠雕像。韩世忠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岳飞是陆军,韩世忠是海军。著名的女将梁红玉在黄天荡大败金兵的主将,就是韩世忠。1130年,韩世忠率领大宋王朝的海军驻扎在江湾下海集训,随军家属与伤病员都留在了江湾地区,江湾因此而有了人烟,成为市镇。江湾镇,就这样成为了古上海的发源地之一。1130年,韩世忠的海军下海训练,离大海的距离很近,大致就是吉浦河。过了吉浦河,韩世忠的海军就下海训练了。
1000年的海滩在如今的万安路1289号。1130年的海滩,就前移到了吉浦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令人叹服!
1843年-1943年的旧上海遗迹集中在租界,主要有南京路、外滩等十里洋场。我们家门口的遗迹有仁德路、纪念路、江湾跑马场、肺科医院,以及散落在我们小区的太湖石与吴淞铁路的路轨。
旧上海的建设资金并不来自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殖民国家,而是整个南中国的避险资金。中国社会的避险资金,第一次是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永嘉南渡,第二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后的泥马渡江,第三次就是太平天国动乱后半壁江山的避险资金涌向上海租界。
4、仁德路:1843年上海开埠,天主教进入上海,因为出海的不安全感,受基督教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渔民。1905年(光绪31年),基督教士得到上海道台衙门批准,修筑了仁德路。仁德路与万安路是邻居,不仅很靠近,而且非常平行:渔民们可以在万安路祭祀龙王,也可以在仁德路信奉上帝。仁德路的绝大部分,也都在逸仙路西侧的虹口区,逸仙路东侧的仁德路也非常短,吉浦河上也有一座仁德路桥,同样也是仁德路的尽头:过了桥与吉浦路,就是武东路(1953年造,属于新上海)了。
5、江湾跑马场:因洋人在十里洋场的三个跑马场禁止华人与狗入内。1911年,仁德路已经通车,在叶澄衷父子的带领下。华人们愤而集资在万安路、仁德路终点(就是小吉浦河)以东地区,建设了中国人自己的江湾跑马场。江湾跑马场原址在今复旦大学对面:以如今的武川路、武东路的十字路口为中心,占地约1200亩。如今是上海财经大学、三门中学、同济实验学校、政立路小学、三之三幼儿园所在地。江湾跑马厅开业后,盛况空前,营业额很快超过了南京路上洋人的三个跑马场,被公认为上海及亚洲第一跑马厅,年上缴民国政府税款达百万元之巨。
6、纪念路:要先富,先修路。在建造江湾跑马场之前的1911年,叶家父子先修筑了纪念路。与万安路、仁德路一样,纪念路的绝大部分也在逸仙路西侧的虹口区,逸仙路东侧额的纪念路很短。与万安路、仁德路不同的是:纪念路没有桥。纪念路的修筑,避开了小吉浦河的河道。而万安路、仁德路之间,就成为江湾跑马场养马用的马厩,现在是明和苑、明珠苑、清华苑的所在地。纪念路的尽头是新上海1953年修筑的武川路,武川路的尽头是大上海1932年建造的政民路(原名政宁路,因与镇宁路重名而改名)。政民路的尽头是淞沪路。
为什么万安路、仁德路、纪念路的大部分都在逸仙路西侧的虹口区,只有一小段在逸仙路东侧的杨浦区,而且都是以吉浦河为终点呢?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结果。因为吉浦河以东,历来就是大海!
7、叶城路:与江湾跑马场配套的马路,除了纪念路、万安路、仁德路之外,还有一条叶城路(叶贻铨父亲是叶澄衷,所以原名澄衷路、叶氏路)。
8、肺科医院:为了与旧上海的三个跑马场媲美,叶贻铨还参照南京路上的跑马场,用地120亩:跑马厅42.4亩,另外置地77.6亩,在当年的纪念路上,建成了叶家花园(现在的肺科医院),主要用于供赛马的游客们休息、娱乐。
9、太湖石:1912年,我的曾祖父陈焕文专程从无锡运送太湖石到上海参加江湾跑马场的建设。这些太湖石,是无锡胡埭十八湾地区能够找到的最后一批太湖石。剩余的一点点,就被堆积成无锡蠡园的假山:已经没有了观赏价值。如今这些比蠡园假山略好一点的太湖石,有一部分散落在三湘世界花城内。
10、紧靠我们三湘世纪花城家门口南侧的铁轨是吴淞铁路,也是旧上海的遗迹,吴淞铁路是中国最早的营运铁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全长14.5公里。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通车;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江湾段正式营业。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收回吴淞铁路,于当年12月18日,将铁路路轨全部拆除。拆除的铁轨被刘坤一运到台湾铺设成台湾铁路。1897年,清政府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1898年建成通车。(注意铁轨是2021-1897=124岁,淞沪铁路却是145岁)
逸仙路西侧的车站北路、车站南路等路名,就因为吴淞铁路的江湾车站而得名。
铁路的铁轨宽度,是根据马车的两匹马的马屁股的宽度而确定的。
1922年-1941年大上海计划的遗迹主要有五角场、逸仙路、三门路、政立路、上海体院、虹口足球场等。
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提出了“设世界港于上海”的宏图。国民党政府实施这个大上海计划做出了具体规划。1927-1931年完成三民路、五权路、国和路、政通路等21条。1931-1935年又完成39条。到1937年8月13日之前,实际筑路60条。加上原有的万安路、仁德路、纪念路、夜长路等15条,八一三抗战前,大上海计划的地区,一共有了75条道路。
大上海计划中关于建设《五角场交通枢纽》的五条路:
东西走向是翔殷路与邯郸路:
1、翔殷路 原名翔殷东路 1922年筑路。
2、邯郸路 原名翔殷西路 1938年侵华日军改名明治通。日伪时改名协和路。1947年复名翔殷路。1938年以美国空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名改名为魏德迈路(Wedemeyer Road)。1950年为纪念邯郸战役而改名邯郸路。1922年翔殷路开工筑路的同时,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也落成。几年后,翔殷路迟迟无法落成,校门外一片荒凉,师生只能走北门(今武东路校门)进出,直到1925年复旦校友陆达权任职淞沪护军使署时,才让翔殷路通道复旦大学校门口。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南迁西南联大,复旦师生把校门口的道路(今重庆市北培区下坝路)也称为”翔殷路“。
与魏德迈路一起改名的还有:中正路改延安路、中正南路改瑞金路、林森路改淮海路等。
南北走向是黄兴路与淞沪路。
3、黄兴路 原名淞沪路 宁国北路 后更名黄兴路至今 1922年筑路。
4、淞沪路 1922年筑路。
5、四平路 与五角场斜交 原名其美路(纪念陈其美) 50年改名至今 1930年筑路。
大上海计划中,在1937年前建成的道路:
东西走向是政字带头的道路:政立路(逸仙路以西为场中路)、政益路、政旦东路、政通路(复旦大学国定路大门对面,我当年来上海的时候,那里还属于五角场公社政通路大队)、政衷路、政治路、政府路、政德东路共8条路,都是在1931-1633年筑路。
南北走向是国字带头的道路:国和路、国济路、国光路、国定路、国容北路、国京路、国痒路、国栋路共8条国字路是1931- 1933年筑路
其他不带政字、国字的道路:
1、营口路 南北 卢家桥-翔殷路 1922年筑路
2、三门路 原名三民路 东西 1931年筑路
3、逸仙路与中山北路、中山路成环行 1931年造
4、民星路 原名五权路,58年改名五星路,80年改名民星路 1931年筑路
民字头的路:民府路、民庆路、民京路、民壮路、民彝路、民约路,与明星路一起共7条,1935年前筑路。
5、长海路、市光路、黑山路、华原路、世界路、盘山路共6条路 1931-1933年造
1937-1941年日伪时期,日本打算向上海移民56万,为此而延续了国民党政府的大上海计划。共筑路14条:市兴路、国顺路(原名协平路)、国权路(原名协睦路)、国权北路、政宣路(原名协力路)、政修路(原名协进路)、政化路(协建路)、政法路(原名协赞路)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的大上海计划终止。
从1922年规划大上海计划,1922年开始筑路,到1937年,是国民党政府落实大上海计划,时间15年。1937年到1941年,日伪延续大上海计划4年。大上海计划实施时间19年。
大上海计划值得我们珍惜的遗物:
1、五角场:1929年7月大上海计划图纸上的五角场:以”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理念,筑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未筑成)。今天实现的五角场是:翔殷路与邯郸路(原名翔殷西路)、淞沪路与黄兴路,再增加一条其美路(国民党元老陈其美,别名陈英士),解放后改名为四平路。
2、逸仙路南起邯郸路,北至吴淞大桥南堍。1919年筑南张华浜至蕰藻浜段,名军工路。1932年筑三民路(今三门路)至高境庙段,名中山北路。1940年侵华日军辟通大八字(今大柏树)至三民路、高境庙至军工路两段,改名畑路。1946年以孙中山先生的别号“逸仙”改名逸仙路至今。逸仙路是虹口区与杨浦区的分界线。万安路、纪念路、仁德路在两个区内保持同名。也有的路因穿过了逸仙路而改名:比如政立路过了逸仙路,就被称为场中路。
3、三门路:1931年大上海计划时)成筑,取三民主义之意命名三民路。1941年汪伪政府改名兴亚西路,抗战胜利后后复名三民路。1958年改名至今。三门路是杨浦区与宝山区的分界线。
孙中山先生新上海建设的意愿留下的主要遗产还有:
旧上海市图书馆(今同济中学图书馆)黑山路181号
旧上海市体育场(今上海市江湾体育场)国和路346号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今上海体育学院主楼)长海路345号
二军大内的上海市博物馆是享誉海内外著名的飞机楼,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1934年动工,1936年建成开放。1993年由泰国华侨郑仲良出资2500万人民币修复,成为海峡两岸的一座桥梁。与博物馆一起纳入二军大的,还有市立医院、卫生研究所、中心公园、航空协会。
当年大上海计划中落成的主要建筑物,历经了百年考验,至今仍能巍然挺立供后人瞻仰,值得我们庆幸和珍惜。
1939年12月11日,侵占上海的日军炮制了”建设上海大都市计划“,打算从日本移民56万到上海五角场地区居住。为此而留下的遗物主要有:
1、筑路。日军以”中日协同建立新东亚“命名这批新建道路,例如:中原路、日旭路、协睦路、同化路、建同路、立信路、新民路、东和路、亚民路。延长了中山北路(今并入逸仙路),筑成了市兴路、国顺路(原名协平路)、国权路(原名协睦路)、国权北路、政宣路(原名协力路)、政修路(原名协进路)、政化路(协建路)、政法路(原名协赞路)等.总计29条。
2、日军的海军飞机场(今江湾机场),1941年建成后,使用至今。
3、为了满足已经到上海的日本侨民与即将移民的需要,日军兴建了供水、供电、供煤气等公用设施和地下排水系统,建成了大约16万平方米的住宅和菜市场等商用建筑。同时还在大柏树配套建设了娱乐场所。
4、大柏树:大柏树原名大八寺,抗战前是无名地区,1932年淞沪抗战中,日本人给起了个“大八辻(日本字,读音:寺)”的地名,据说是一个死亡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日本少将的姓名。因地名有损我民族尊严,经市政府批准,在1988年10月将其更名为“大柏树”。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的”建设上海大都市计划“宣告寿终正寝。
新上海在大门口的政绩主要有武川路、武东路、吉浦路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突飞猛进,建设了许多新的道路。如今的大上海,大约有2500多条路名,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家门口的武川路、武东路是1953年建成的道路,嫩江路是1968年建成,而吉浦路是1998年才筑成通车。2002年我们的家园才动工兴建。
我们小区的地名是江湾机械厂,生产的是锻造机械。当年属于江湾公社。
现在对我们出行最重要的是地铁3号线的江湾镇站(或大柏树站)。上海现有17条轨交线(含磁浮线),全长705公里,日均客流量1064.2万人次。客流量最大的10个车站:人民广场、虹桥火车站、南京东路、上海火车站、徐家汇、静安寺、陆家嘴、南京西路、中山公园和上海南站。
站在大门口看历史,我想到的问题是:决定历史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是时间。历史是时间的积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的积累,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历史。从2000多年前春申君的治水工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第二是地理条件。万安路、仁德路、纪念路越国逸仙路之后,到了吉浦河就戛然而止,原因只有一个:吉浦河以东,就是大海。
第三是人,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无论是谁,都会为历史留下自己的足迹。春申君的治水、租界里的洋人、国民党的《大上海计划》、甚至侵华日军的《建设上海大都市计划》,都在上海留下了足迹。但是,最终当家做主的,还是能够世世代代居住在上海的上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