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造家

  归零重启。

  记者 杨松编辑 鄢子为

  5月底,记者见到了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之一沈亚楠。今年46岁的他,频繁到外地出差,盯着家装产品的交付。

  一年多前,沈告别理想汽车,成立北京楠社科技,进入家装行业。

  沿用以往经验,他想“用造车的方式造家”,推出智能住宅品牌“栖息地”。

  其第二次创业的时机不算好,楼市低迷,家装市场萧条。沈亚楠却认为,这是机会。

  他告诉《21CBR》记者,未来中国的住宅装修市场,75%份额来自改善性需求,房子需要翻新,剩下25%,属于新房。

  “之前,大家认为,房子是个投资品。现在,用户慢慢意识到,房子是用来住的。其预算分配,后续会改变。”

  沈亚楠举了个例子,花1000万元购买住房的日本中产家庭,“500万元买水泥壳,500万元买硬装、软装材料”。

  在国内,房价与家装的价格比,连10:1都不到,增长空间大。“这是个5万亿元的市场,且带有科技属性。”沈亚楠看好改善型家装市场。

  他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融资顺利。其新项目,获得老东家支持。4月,栖息地完成6.53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人包括理想汽车、石头科技、新北科创基金。

  沈亚楠称,栖息地正在推进新一轮融资,将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力度。

  出产成衣

  装修业,变得越来越像服务业。做这门生意的人,就像一个裁缝,带着消费者去布料市场,买一堆布料,做一件衣服。

  这导致行业出现四个难题。

  第一,效果参差,裁缝做出来的“衣服”长啥样,不确定;第二,价格不明,装修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增项;第三,时间混乱,消费者什么时候能住进去,不确定;第四,售后混乱,后续出了问题,谁负责解决,用户不知道。

  装修的学习成本高,消费者需要盯紧整个过程。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装两到三次房子,去学习各种装修知识,不划算。

  “裁缝”型公司,没有自研产品,如果需要木板,就到市场买。它认为,用户不满意,是因为市面上没有好产品。

  栖息地用的是造车逻辑,不是单做坐舱等产品,而是把装修这件事变成“成衣”,希望提供一个完整的产品,消费者直接购买就行。

  在中国,要提供一个完整住宅产品,最好的方式是盖房。过去20年,城市里的房子密密麻麻,留给我们大拆大建的机会不多。更多用户拥有“水泥壳”,我们要做的,是把其改造成智能住宅。

  家装领域中,改善型需求,即对房屋的二次装修,约占75%,买新房精装的需求,仅占四分之一。

  我们主要做的是二次装修。我管它叫作“堰塞湖”,消费者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供应。

  以北京为例,市场上大概有900万套房子,其中每年有7%的住宅,达到15年楼龄,亟需翻修,超60万套。事实上,每年新房加上二手房的装修量,只有20万套。

  大家对家装市场不满意,但没有遇到好产品。中国人的居住水平,跟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住得不太好。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注重居住体验。一位在英国留学的朋友知道我开始“造家”,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观察结果。

  英国当地路上跑的汽车,大部分是普通品牌,很少见到奔驰、宝马等豪车。可是,当地人家里,房子无论新旧,屋内的摆设、环境等,都是精品。

  北京的情况相反,路上跑的车,都是精品,但贝壳上的二手房照片,装修品质参差不齐。

  栖息地主打的智能住宅,是个产品,能让用户所见即所得。你在图纸上看到的,就是最终效果。

  价格也是明确的。这解决了很多客户的痛点。有的装修公司会有很多增项,增加一个插座,都需要额外收费。

  栖息地卖的是一个完整产品,如果客户有增加插座需求,就会直接给对方安装,不加价。

  重注智能

  从业者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家装行业的问题,就要在研发上发力。

  公司现有500多名员工,其中一半是产品研发人员。装修公司中,我们的研发员工占比,可能是最高的。

  重金押注研发,与栖息地的定位相关,我们要做“智能”住宅。

  和造车一样,除了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电器之外,家里其他东西,都由我们自己研发。

  举个例子,很多用户做灶台,分三个步骤:先买一块岩板,再在上面打洞,最后购置一块玻璃板,连接两个灶头。这个做法浪费时间,且玻璃板与台面间有台阶,没法放碗筷,热油溅到打火按键上,难清洗。

  其实,打火按键配置在侧面,效果最好。橱柜商家不生产灶具,不会主动做这个设计,厨灶厂不生产柜子,远远旁观。

  明明有最合理的设计,却很少有企业去做。栖息地只能下场,把房子当作一个完整产品来看待,减少中间商。

  当下,消费者花50万元装修一个房子,花在自己家里的钱,大概只有30万元。装修过程中,涉及很多中间商,比如地板商、沙发商、家居商等。商家要做广告推广产品,产生销售成本。对比来看,作为汽车配件的座椅是没有品牌的。

  大部分装修企业采用的是裁缝模式,消费者为这些零散产品,支付了大量成本。

  我们自己做研发,成本算得过来。中国供应链太强了,大家居产业其实有两条供应链:一是大家平时看到的品牌;二是给这些品牌代工的厂家,它们更渴望新订单。

  如果能拿到一定的单量,去除中间商后,成本竞争力就上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住宅跟智能家居,是两个概念。当下的智能家居,到了电动化阶段,尚未到达智能化阶段。

  我们期待,打造一个新的三维智能终端。这类似于有些品牌提的“人车家”概念。现阶段,C2C业务有三个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如苹果Vision Pro)、新能源汽车、住宅。

  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功能受限。前两个应用场景里,用户使用时长短,影响有限。最大的三维智能终端,其实是“家”。

  要实现家的智能化,数据、模型、算力,三者缺一不可。积累数据是第一步,装修公司得有足够多的传感器,布置本地数据中心,从而保证隐私信息的安全。模型方面,主要由端侧模型构成,不在云端,好处是反应速度快、低延时、成本低。

  过去的AI助手,就像是一个算命先生,它不认识你,对你没有记忆,只能回复一些简单问题。它不会主动管理任何设备,被唤醒后才工作。

  OpenAI推出的大语言模型GPT-4,拥有多模态能力,能和用户正常交流。在大模型时代,未来的智能住宅,会认识人、看见人,帮人类管理设备,主动提供服务。

  栖息地的智能化产品,将于年底发布。除了家中的智能应用外,我们还将推出AI设计产品。部分比较专业的用户,可以利用工具设计住宅。

  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功能会慢慢演进,提供的服务也将越来越多。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情绪健康等。

  稳定交付

  栖息地的用户画像非常清晰,跟理想车主的几乎一模一样,即城市中高收入家庭。

  上有老,下有小。这些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舒适、美观的家,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据测算,中国有3500万户中高收入家庭。其中,每年大概有200万户,有装修房子的需求。

  栖息地的目标,是在5年内,每年服务其中的30%。如果一年装修60万套房子,按每套40万元预算计算,公司收入将达到2000多亿元。

  做装修生意跟造车区别大,汽车是在工厂集中生产的标准品,交付相对容易。家装得匹配千家万户的需求,是非标的。

  今年,公司业务将覆盖中国的主要城市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八个城市开设门店。

  2024年,是开局之年,我们的目标是在这八个城市,提供稳定、高标准的交付产品。创业初期,步子不宜迈大,慢慢把产品做好。

  同行看到栖息地的模式,都觉得特别难,考60分已不易,我们却希望交出100分答卷。

  对于行业发展前景,这不是一场朝阳区足球比赛,随便路边找几个普通人加入,训练每周来一次。

  我们坚信,装修行业是个5万亿元的市场,未来有潜力增长至10万亿元,且带有科技智能生态属性,是一场英超、世界杯级别的比赛。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拿到20%的市场份额。

  针对这场比赛,栖息地要请最贵的教练、最好的球员,每天都训练。

  创始团队成员,履历丰富。有来自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副总裁;有供应链上市公司的前创始人;有负责过3C、智能汽车出海业务的销售负责人。

  未来一段时间,公司挣到的钱,会持续投入到研发里,暂时不会追求净利润,但看重健康的毛利率。毛利产生的现金流,加上融资,将支撑栖息地不断研发创新。

  我们不做toB生意,不接地产公司精装房的订单,但态度开放,可以与其建立合作。未来房子比拼的,就是好不好住,这是团队拿手的。

  举个例子,常州有一整栋楼,从户型的定义到完整的装修,到公共区域的规划设计,交由栖息地团队来主导。

  李想是栖息地投资人,我们经常沟通,他会给我出很多主意。他建议,把那栋楼打造成一个集中式标杆项目,建一些样板间太零散了,向往感不够。

  在理想汽车,作为公司“二号位”,自己跑累了可以站着,李想会拉着我继续跑。出来创业,作为一号位,我永远不能停下来。

  进入家装行业,得有长期主义的想法。如果这个活好干,别人早就成功了。毋庸置疑,做这件事情很难,干个10年、15年,才能见到结果,这个事业能够干一辈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