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评价改革“牛鼻子”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评价,改革,发展
  • 发布时间:2024-08-27 15:23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 0 3 5 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日前,《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

  民生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什么要强调“一体改革”?

  于发友:教育、科技、人才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是很难区分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恰恰是这三者的根基。

  人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是通过人才做出来的,特别是高校,还承担了相当大的科学研究任务。在2 0 2 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 5 . 5%、7 5 . 6%、5 6 . 5%。我们其实是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进行科学研究,很难完全分割,要是分割开了,可能会是低效的。

  适应当前国际新形势和科技革命发展新态势,我国迫切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实践探索中磨炼和提升。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所突破。因此,教育、科技、人才是一种紧密的、天然的关系,三者需要融合协同发展,这也是这三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生周刊:多年来,高校、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科教融汇”“产学研结合”等,在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挑战和问题?

  于发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科、专业分得太细,学科之间的融合度、协同度不够,相互之间结合不够紧密,复杂的问题或科研项目很难突破。

  我们早就有融合发展理念,但在操作层面很难落实。比如,高校不了解企业的研发进展,高校教师的研究不能跟企业结合起来,学生的培养也就跟企业发展脱节。有时候最难的是合作与协同,很多协同创新项目进展缓慢都是因为合作不到位。

  民生周刊: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于发友: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国家整体上的制度设计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尊重发展规律,提出了很好的办法,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实现双向奔赴。

  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首先要打破学科壁垒,努力让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让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研发紧密结合,重视加强跨学科、跨学院、跨行业、跨系统融合协同。特别是加强以问题解决式的项目制研究工作带动人才成长。

  此外,要从整体出发,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内容、育人方式的一体化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规划培养方案。

  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协同培养的主体性,因为高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也要主动争取高校的指导,主动承担育人责任,主动与高校协同培养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能,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让高校教师能更自由地参与企业工作,大学生能参与企业实习和技术研发,同时让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中也能获得税收或其他支持。

  总之,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企业要主动担当作为,三方协同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民生周刊: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深化综合改革中,高校应如何发力?

  于发友:深化综合改革,要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稳步增加职业教育本科高校数量。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动态调整专业目录。

  分类推进高校发展,根据不同的办学主体、功能定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学校性质和服务对象等,明确各类高校发展类型定位,引导支持高校差异化发展。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

  求,聚焦国家重大的战略前沿和新兴领域,扎实开展有组织的协同创新研究,多出快出一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高校还要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

  民生周刊:“应试”“刷题”等教育方式广受诟病,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应该如何深化改革,为人才成长、科技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于发友:评价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减少教育的功利性。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这5个教育主体怎么评价进行了系统设计。按照这一方案,我们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教育深化改革中,对中高考这种具有选拔筛选功能的考试,完全取消不现实,但可以改革考试内容、方式,减少考试的频率,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能。

  教育评价改革主要有5 个关键点:

  一是理念,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和政绩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二是体系,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由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具有世界水平、简洁高效的评价体系。三是内容,明确合理的教育评价内容,总体方案已经对五大教育主体的评价内容要素进行了系统设计,下一步要做好细化落地。四是方法,探索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法,创新评价方式,善于运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育评价。比如有的小学把低年级考试设计成游戏过关,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接受测验考试。五是能力,提升研究和开展评价能力,高校要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和队伍的培养培训,提升各个方面特别是教师教育评价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同时要普及教育评价相关理念、知识、内容和方式方法,引导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教育评价改革。

  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指挥棒,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