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 从消毒做起

  文|陈立云

  消毒的重要性

  消毒工作是预防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消毒水平直接关系到当地疫情的防控效果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消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感染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同时,通过规范化的消毒,可以有效降低医院的病原体数量,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提高治疗效果 消毒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节约医疗资源 有效消毒可以降低病菌感染率,杀死病原微生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加强对医院的消毒可减少院内感染,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消毒的运用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在日常工作中,消毒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将消毒工作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可以确保医疗环境安全和患者健康。消毒工作可以参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灭菌方法》等相关书籍。医疗机构要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有条件的可进行空气消毒,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设备。同时,要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多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消毒 医院应定期消毒,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栏、桌面等,医护人员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产品对其进行消毒。室内环境应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如果无法实现自然通风,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此外,使用集中空调的场所,应每周用含氯消毒剂对空调滤网进行消毒。

  医疗器械消毒 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后应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方式可采用高温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紫外线照射等。重视消毒供应室及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此外,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采用适当的消毒或灭菌方法,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

  患者皮肤消毒 在进行穿刺、注射等操作前,医护人员可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产品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常用的皮肤消毒方法包括用肥皂水清洗、使用醇类消毒剂或消毒湿巾等。紫外线不可用于人体皮肤消毒,因为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会引发生物学效应,导致电光性眼炎和皮肤癌等。

  消毒知识普及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护人员消毒技术的培训,增强其消毒意识和操作技能。卫生院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消毒措施的有效落实。医务人员应通过消毒技术培训,向居民宣传消毒知识,增强居民的消毒意识,同时要深入住户,尤其是重点监控人员家中开展消毒工作,并做好防疫知识宣传工作,引导居民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减少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的风险,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环境,如手机、键盘、门把手等。消毒知识普及应包括以下几点。

  消毒方法的选择 相关人员应根据物品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效果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紫外线等,化学消毒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酒精等。

  消毒设备的配置 配置必要的消毒设备,如消毒柜、高压蒸汽灭菌器等。这些设备能够提高消毒效果,确保医疗物品的清洁和安全。同时,制定科学、规范的消毒流程,确保消毒工作有序进行。消毒流程应包括物品清洗、消毒剂配制、物品消毒、消毒剂更换等环节。

  消毒知识的普及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疾病。不同的消毒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物品,如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化学消毒适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热力消毒适用于餐具和医疗器械等。消毒剂的种类繁多,如酒精、碘酒、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可以提高消毒效果,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害。洗手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消毒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公共场所,饭前和如厕后应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手部。

  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应从消毒做起,加强消毒观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配置消毒设备,规范消毒流程,培训医务人员,确保医疗环境安全和患者健康,以增强居民消毒意识,帮助居民掌握消毒常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