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优化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 关键字: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发布时间:2024-09-07 15:16

  胡 婷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重点关注绩效评价的过程、方法、对象等方面,且评价对象要由“项目支出”向“部门整体支出”进行扩展。使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部门整体支出的预算绩效水平进行评价,能够理清绩效管理问题,监督财政经费。但为构建一个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组织应分析整体支出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的关系,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政府部门应将实践与研究的重点,转向部门的整体支出,以转变传统只注重项目而不注重整体的观念,从而提高组织经营、管理及绩效的总体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扩大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进一步突出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中的地位及功能。因此,我们应“遵循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逻辑,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的长期性及综合性特点,构建并优化指标体系,从而帮助政府、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整体支出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的关系

  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是相对于单个项目绩效管理而言的,它是以部门预算资金为对象,以部门所有支出所达到的结果与产出为主要关注内容,以促进部门履行职责为目标所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围绕职责、发展规划,以资金管理为主线,统筹兼顾各项业务活动与资产,将部门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到绩效管理的范围中,进而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效应、履职效能、管理效率、运行成本等维度,衡量组织核心业务及整体实施效果,促进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科学理解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质量。

  首先,在组织运营管理及财务管理中,整体支出管理发挥着“引领作用”,能够为各项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明确目标和方向,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围绕组织的发展利益及战略目标来进行。组织不仅能明确资金应该投向哪些领域,哪些项目需要进行投资,哪些项目会带来风险,还能确保组织资金使用的战略性、针对性及有效性,保障组织在有限的预算内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预算管理是实现整体支出绩效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监控等环节,每个环节相互呼应、紧密衔接,共同推进组织实现既定的绩效目标。而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预算管理可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又能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组织效应。而实时监控则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预算方案,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高效性。

  最后,绩效考核则是对“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效果”的综合评判及衡量。它不仅是对员工或团队工作成果的评估,同时也是对整个支出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流程的全面反馈。通过绩效考核,组织能够客观分析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识别出问题和不足,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工作绩效。此外,绩效考核也是对优秀员工的激励与肯定,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持续促进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化及改进,提升组织经营管理的实效性。

  三、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构建原则

  “整体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是组织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推进组织发展、改革的重要抓手。而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为绩效评价量化提供基础和前提,还能为绩效评价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供保障。但由于“整体支出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所以应遵循一系列的原则,提高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首先是科学性原则。组织在选择和确定每一个指标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不能凭空捏造或随意选择指标。而是要保障其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其次是全面性原则。通常来讲,财政支出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方面内容,所以,在指标体系建构中,组织应确保每个领域都能得到全面、有效及充分地评估。譬如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和期望,随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指标,来反映这些领域及内容,提升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最后是可操作性原则。组织必须确保每一个指标的数据,都方便获取、有效计算、可以促进评价成本与评价结果相均衡。

  (二)指标体系框架

  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组织应在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从投入维度、过程维度、产出维度、效果维度出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框架。

  1. 投入维度。投入维度强调的是预算配置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通常来讲,预算配置的合理性要求组织在分配预算时,深入分析各项目的具体需求及其对整体效益的潜在贡献,从而把握预算分配的重点和方向,确保预算资金能全面满足整体效益。同时,组织还要构建一个有关“预算分配”的量化评估模型。通过模型建构,综合分析项目的需求、效益贡献、风险因素等内容,从而为预算分配工作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为了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组织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通过构建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程序和规范,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2. 过程维度。过程维度着眼于预算执行的效率、预算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执行的效率关乎到资金的使用效果,要求组织应建立一个关于“预算执行进度”的实时跟踪系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每个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资金按照计划及时投入。或者制定一个预警机制,当预算执行进度滞后或超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调整。而评估预算管理水平则可以帮助组织对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识别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通过开展预算管理培训活动或者构建反馈机制的方式,提升预算管理质量。在资产管理评估中,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通常关乎到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通过评估资产在采购、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的合规性,能防止组织出现资产流失或浪费的情况。

  3. 产出维度。产出维度主要考察的是职责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反映了各部门是否按照预算和职责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务,能够帮助组织准确衡量各项工作的开展质量及效果。而目标完成情况则注重对活动或项目的设计效果进行衡量,有利于组织了解活动或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而通过设定可量化目标、建立信息反馈和目标跟踪系统等方式,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

  4. 效果维度。效果维度是对项目的整体效果的综合性评估,通常包括工作成效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价两方面内容。其中工作成效评估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层面对项目成果进行量化评估,能够帮助组织全面了解项目的实际效果;而社会效益评价则注重项目对社会、环境等产生的效益及影响。譬如一个环保活动或项目虽然能为组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组织还应分析它能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此,组织应借助社会调查、专家评估、环境监测等手段,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

  (三)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权重分配,能保障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得以体现,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并且通过权重分配,组织可以明确各项指标的优先级,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即在权重分配中,组织应明确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的维度和具体指标,选择出诸如德尔菲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权重分配方法,随后根据相关方法所收集、获取的数据,进行指标“权重值”计算,从而得到相应的指标权重系数。

  四、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一)提高评价指标体系时间空间的多维度应用

  首先在时间维度上,组织应将预算绩效评价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在预算编制阶段,为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组织应引入“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评价指标,或者设立预算编制准确性指标,评估预算与实际需求的契合性与匹配度,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或利用不足等现象的发生。而当预算开始执行时,组织应监控预算执行进度,通过引入“预算执行率”和“预算调整频率”等评价指标,来评估其执行情况。或者制定风险预警机制,发现并应对各类潜在风险。当预算执行完成后,组织应制定预算完成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来全面评估预算执行的最终效果。其次在空间维度上,组织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宏观层面,要借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掌握组织整体的绩效情况,从而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或者通过对比不同组织的绩效数据,及时识别出行业、产业的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管理者提供一系列可靠的决策依据。而在微观层面,组织应持续细化绩效评价指标,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和目标,从而使组织中各部门及各岗位职工能够积极参与到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提升组织的经营效应。

  (二)营造管理环境推动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

  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本质上是对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深度整合,目的是实现组织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组织的业务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持续优化、完善管理环境,推进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发展,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打造一个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模式,从而使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多个环节,紧密、充分、全面的结合起来。首先在预算编制阶段,组织应引入绩效管理理念,不仅要分析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还要评估资金的使用效益,将可行性、相关性、合理性审核纳入考核框架中,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在预算执行阶段,组织要拓展资金使用视角,通过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科学性的评估,从而使各类项目或活动的资金应用,更契合组织或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在预算监督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内部资金的使用、执行、支出情况,还要关注组织的外部责任,对其服务质量、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此外,组织为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数据得到实时共享及动态监控。

  (三)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完善

  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随着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演进,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通过定期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并修正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或者通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确保指标体系与组织需求保持一致,从而为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有力支持。首先,要定期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即全面审查、验证对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能真实反映组织绩效。其次,及时修正和改进“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例如,如果某些指标比较复杂或难以量化,组织应简化指标或寻找替代指标。再次,企业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调整和更新“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增加与数字化相关的绩效指标,如数据分析能力、线上业务占比等。最后,为了保障指标体系与组织需求保持一致,应定期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并结合这些需求和期望对“整体支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同时,也要收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信息,全面、充分、有效地了解组织的绩效表现。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某些评价指标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政策导向又要求组织引入新的评价指标。因此,组织应着重关注政策动向,确保指标体系与政策保持一致,从而反映政策变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五、结语

  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是一个以部门预算资金为对象,以促进部门有效履职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对组织经营管理及长期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全面性,使预算绩效评价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所以,应结合国家政策性文件、行业经验及模型依据,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赋能各项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组织发展及决策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秋生, 马婧媛, 江雅婧. 利率市场化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遏制[J]. 国际商务财会,2023(09):12-21.

  [2] 戚琴霞.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研究——以海尔智家为例[J]. 国际商务财会,2022,420(18):42-46.

  [3] 张雪, 张楠, 吴武清. 数据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22,403(01):72-78.

  [4] 刘守鹏. 新时代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国际商务财会,2023,430(04):57-60.

  责编:杨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