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改造金融服务思考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工业,技术,思考
  • 发布时间:2024-09-09 21:56

  孙睿昕

  进入202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高质量发展大局,着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以下简称“两新”)。作为配套金融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已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中央财政也将相应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在此背景之下,加强技术改造金融支持尤其是工业技改信贷服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各家银行落实“两新”部署要求的重点工作。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相关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在本次大规模设备更新之前,国家于1982年、1991年、2002年、2009年和2016年先后开展过类似行动。回顾历史,每一次大规模设备更新,均会有力拉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

  以最近一次为例,2016年起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通过建设《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发布《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推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推动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2016—2018年,全国工业技改投资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工业技改投资额占工业投资总规模的比例超40%。

  此后,受内外部诸多因素影响,国家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逐步放缓,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由2019年的7.4%下降至2023年的3.8%(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阶段国家未公布相关数据)。在此关键时点,国家及时推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激活规模达5万亿元的全国大市场,具有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重大意义。参照此前历史经验,预计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能够逐步修复、扭转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疲弱的势头,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技术改造贷款发展情况

  我国的技术改造贷款最早可追溯至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安排拨款,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小水泥、小水电、小化肥、小煤炭、小农机等“五小”工业专项开发出“中短期设备贷款”,1983年更名为“技术改造贷款”,此后伴随“拨改贷”改革的持续推进,该贷款产品成为企业技改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198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的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确立之后,工农中建先后推出各自的技术改造贷款管理办法,均明确将技术改造贷款列为固定资产贷款,期限短则三到五年,长则七年、八年,且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批准的项目计划和信贷计划。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潮中,由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国有企业改革受挫、银行自身管理粗放等方面原因,技术改造贷款也出现大量坏账,不良率高企。

  进入21世纪,各大银行在相继剥离不良资产、完成股改上市之后,逐步开始遵循市场化原则办理技术改造贷款业务。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推出相关优化措施,包括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三方联动试点工作(2018年)、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工具(2022年)、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2024年)等,但基本都要求银行风险自担、自主决策,给予银行较大独立审贷空间。

  工业技术改造信贷服务面临的问题

  “真技改”“假技改”难辨,银行数据统计监测长期失准。根据《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号)定义,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什么属于合格的技改项目,国家虽有相关定性规定,但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因此,实务中产生不少虚假乱象,一些企业以“技术改造”之名行“扩大产能或圈地骗补”之实。这导致商业银行对技术改造贷款的统计监测存在“名实不副”的情况,部分打着技术改造贷款标识的融资被挪作他用,同时也有不少普通贷款实际用于技改。统计监测的模糊状态,既不利于银行防控融资风险,也无法为拓展服务提供有益参考和指引。

  “愿技改”“怕技改”共存,银行信贷支持态度显著分化。近两年,工业经济恢复承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下滑(2022年、2023年降幅分别为4%、2.3%)。因所属产业领域、现金流情况以及市场预期存在差异,工业企业实施技改的内生动力分化趋势较为突出。技改主动意愿较强的往往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希望通过淘汰落后设备、推动技术升级,努力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此类企业的技改项目通常是各家银行的竞争重点,融资可得性相对较高。对于长期处在“生死线”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实施技改担心产品线被淘汰,实施技改又担心现金流被拖垮,面临“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的困惑,企业对自身发展信心不足,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授信审批更加谨慎,技术改造贷款多数难以落地。

  “大技改”“小技改”有别,银行产品与企业需求存在错配。关于技术改造贷款的产品定位,目前各家银行的通行做法是将其纳入固定资产贷款范畴。而在银行日常实践中,真正需要信贷支持的大型技改项目数量有限,技术改造贷款的有效需求多数来自小项目。此类小型技改项目融资通常金额不大、期限不长,但业务办理的时效性、便捷性要求较高,如果按照固定资产贷款办理程序,从调查到评估再到审查审批,需要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手续要件和业务流程,往往令企业望而却步,或是转而选择相对简易的流动资金贷款来“变通”满足自身需求。

  “旧技改”“新技改”迭代,银行研究能力和专业本领面临短板。从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来看,新发展阶段工业技术改造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中心任务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当前工业技术改造已不仅局限于传统行业“老树发新芽”,而是扩展到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固态电池推广替代,光伏领域的P型电池向N型电池切换等。这对银行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对很多重点细分领域的技术趋势、发展周期、经营模式、风险特征等缺乏深入研究,“既懂金融、又懂产业”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相关建议

  强化担当作为。银行应充分认识到“两新”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把提升工业技术改造信贷服务质效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紧密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自身经营转型的重要落脚点,积极引导金融活水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

  丰富服务体系。银行应围绕工业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特点,以实质大于形式为导向,扩大支持技改的“工具箱”,提升产品服务的适配性。在固定资产贷款产品基础上,简化手续要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针对新材料采购等与技术改造相关的日常经营资金需求,在保证用途真实的前提下,合理开展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运用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其他非信贷手段,为企业更新设备和实施技改提供多元化支持。

  加强数据管理。银行应与政府深化协同合作,一方面推动产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准确区分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确保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改”得实;另一方面推动金融监管部门统一明确技术改造贷款的统计口径,持续加强信贷数据管理和分析,确保技术改造贷款“贷”得准。

  提升专业本领。银行应以央行提供再贷款为契机,围绕各部门推荐的项目清单,建立“技术改造贷款项目库”,变一次性投放竞赛为长期性跟踪服务,打造典型案例,加强复制推广。同时,应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融”合作生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系统性专业培训,扩大专岗专职的行业研究队伍,提高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人员招聘比例,着力培养通晓技改、服务技改的行家里手和能工巧匠。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