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 来源:消费电子
  • 关键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 发布时间:2024-09-11 13:58

  林洋芃

  【摘 要】2023 年文旅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 年)》要求“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实现文旅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为游客深度介入和互动体验提供旅游新场景、消费新场景。本文在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路径,以期为大湾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域发展趋势,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人们消费方式、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并使个性化消费、沉浸式文旅体验成为可能[1]。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基于生成式AI、数字孪生、聊天机器人、知识图谱、GIS等技术的3D数字景区、智能影像交互平台、可视化街区、数字文旅商店、AI虚拟导游、数字文物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2],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可赋能文旅融合,拓展文旅融合边界和服务形式,深化景区数字化、文化、用户之间的关系,构建形成文旅全要素、全域服务的新模式[3]。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三角,地理位置优越,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历史文物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和非遗技艺众多。2022年,文旅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融合,形成以丰富文旅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为载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大湾区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融合价值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与文旅融合路径,旨在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牵引,擦亮大湾区世界级品牌。

  一、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融合价值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驱动了传统行业领域创新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在文化旅游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能够延展文化呈现维度、提升文化传播力度、延伸文化赓续长度和拓展文旅融合广度。

  (一)延展文化呈现维度

  随着ChatGPT、Sora、文心一言、天幕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发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功能不断丰富。如上传一张手机拍摄照片和描述性控制变量,即可由人工智能自动制作动态视频;如微电影《少年梅兰芳之登台》中采用AIGC+XR技术“复活”京剧大师梅兰芳,将中国经典艺术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相融合;如开封“清明上河园”球赛影院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原”“再现”了车水马龙的北宋东京市井、汴河两岸风光,使游客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从中领略大宋不夜城的夺目璀璨和《清明上河图》意境魅力。

  在文旅产业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视觉、沉浸、生成等技术,文化旅游产业可将文化记忆、历史遗存、非遗技艺、历史文化人物等元素中挖掘线索,打造独有、在地性的主题IP,设计形成集主题性、人文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场景空间、新产品和新玩法等,实现文化旅游产品呈现维度进一步拓展,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文创能力。

  (二)延伸文化赓续长度

  历史文化遗存、文物、遗迹等历史久远,与现代生活有距离感,游客观赏参与性不强,难以全面展示历史文化魅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文旅融合,运用数字化手段创设沉浸式场景,实现科技赋能历史文化、文物、遗迹,能够使尘封的历史记忆“活”起来。如湖南博物馆“数字汉生活”项目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和数字化手段融合,制作出具有沉浸式、交互性的线上汉代生活场景数字展厅,使“汉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活”起来,以更为多元、立体的形式展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将汉代文化赓续至今,使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异样光彩,涵养更加丰厚的文化自信[4]。

  (三)拓展文旅融合广度

  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融合并不是将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业态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数字技术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赋能,实现文旅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重构,实现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质效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当前,数字化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数字技术+”模式将长期存在。同时,由于恋地情结和“再现地方”追求心理存在,文化旅游是获取穿越性体验的替代品。尽管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们到达旅游目的地亲身获得的具象体验,但是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旅融合,能够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具身性优势,延伸旅游者感官体验至视觉、听觉、触觉维度,将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景拓展延伸至虚拟情境中,将以往文旅目的地由旅游者视角向人工智能+“具身游历”整合,为旅游者提供实景可视化和“古今对话”的互动体验。如影谱科技借助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对贵州“苗族蜡染工艺”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刻画和复杂场景模拟,对“苗族蜡染工艺”产品外形、材质、特征、内部形态等进行3D建模,旅游者可在全数字场景中进行“数字蜡染工艺的创作”,实现了非遗工艺活化开发利用,为旅游者提供更深层次旅游体验。通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融合,能够进一步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发展。

  二、人工智能赋能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强化需求引领,以人工智能创新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文旅需求,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一)人工智能赋能引领文旅需求

  当前,随着大湾区建设和文旅融合顶层设计,智慧文旅、数字文旅已从概念转化为现实,为大众提供了大量可感可触的文旅产品、项目和服务。近年来,大湾区通过加速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智能化,建设智慧广电南粤云平台、发展智慧广电网络等服务,面向全球游客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智能化服务,游客可借助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沟通、基于大数据地理信息搜索、在线支付工具、可穿戴增强现实技术等,以文旅融合新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与文旅产业深入融合、以新供给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例如,广东省开发推广“一键游广东”移动智慧终端,集成景点、交通、美食、酒店、民宿、公安、交通、通信等文化旅游数据共享,并根据游客信息定向发布旅游服务通知,为文旅消费提供了便捷服务体验,实现了文旅场景智慧化、服务精准化[5]。

  实践证明,文旅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需求引擎、是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针对文旅融合中出现的新需求,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支撑,强化新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以新技术应用支撑文旅需求供给,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文旅融合IP化

  从国际视角来看,美欧西方国家文旅融合多以IP化为核心确立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如美国打造以迪士尼、环球影城为代表的IP创意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英国大力发展“唐顿庄园”“哈利波特”等。近年来,我国文旅融合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仍以传统观光经济向文化消费体验转型为主,导致文旅融合产品缺乏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湾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如广东岭南文化、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香港粤剧、凉茶等。依托大湾区丰富、独特、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潜心挖掘包装、整理提升大湾区文旅资源,以IP塑造为核心,以产业化、商业化运作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文旅产品创造性转化,不断创新文旅融合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以此丰富和完善游客旅游体验,实现文旅产业链条延伸、文旅产品相互渗透融合,实现大湾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如大湾区开通“广深港联动”深度游活动,一早在广州吃早茶、看粤剧,第二天在深圳蛇口老街和南头古城游玩,由深圳进入香港,到太平山俯瞰香港城市全景,看舞龙舞狮、舞麒麟、木偶戏、八音器乐、潮州音乐、南音等表演艺术,观赏豆腐制作、麻油酿制、鱼胶制作、茶楼点心制作、紮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等。通过打造“岭南文化”之旅IP,使游客面对面深度感受岭南文化魅力。同时,挖掘大湾区三地地域特色文化,顶层设计规划精品旅游路线、精品旅游产品,有利于推动构建旅游互通、文旅互动、产品服务共享的一站式文旅产品,进一步深化大湾区区域文旅合作。如深圳推出“海上看湾区”旅游项目,开通了环香港大屿山、港珠澳大桥等4条旅游精品航线,通过游轮将大湾区精品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旅休闲目的地。

  在发展大湾区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通过融合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技术,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活化”、岭南文化“显化”。如香港推出了“城市景昔”项目,精选香港历史照片和香港著名画家根据历史史料重新演绎的作品,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将香港历史照片拼凑为香港全景图像,以全景图像展现香港历史古迹和建筑物的独特故事,将香港生动人文风貌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旅游动线重新呈现,为游客了解香港历史文化和对比今昔赋能,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吸引更多游客将旅游意愿转化为旅游行为、文旅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

  (三)基于数字技术促进文旅消费场景创新

  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并创新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以数字化形式创新文旅产品和服务模式,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并能够显著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消费体验,进一步增强线下文旅消费附加值。

  例如,随着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开通后,香港先后推行“非遗资助计划”和“香港非遗宣传影片制作计划”,用于保护、传承、推广和开发利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了包括多段大澳端午龙舟等非遗项目的360度虚拟实景影片,以数字化技术提升了非遗文创产品互动性、体验性,进一步丰富了香港文旅资源潜力和文旅业态,带动了文旅产业和线下消费。

  又如,2023年广交会上,数字非遗艺术、电竞游戏、潮玩电动、虚拟数字人、文物3D可视化平台等数字文化发展新业态,展现了沉浸式演艺、夜间经济、文旅元宇宙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文旅融合,既带动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又迎合了游客对新颖消费体验的追求。

  (四) 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场景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模糊了虚实边界,推动实现了场景服务智能化、个性化。基于游客个性化偏好,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湾区文旅资源提供精准匹配的个性化定制旅游方案,为游客提供推荐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项目。在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中,应加强对“网生代”“Z世代”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需求关注,重视个体文旅体验、消费体验、交互体验,即不仅期望在旅途中获得知识性内容,而且住宅与景观交互,从而获得身临其境、即时性、便捷性的文化体验;注重社交需求,期望通过数字社交平台与其他用户分享旅行见闻,形成基于旅行的数字化社区;追求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场景,期望通过数字呈现场景深入了解旅游目的文化等[6]。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加速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打造中医药、传统武术等康养旅游品牌和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如2023年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合力奏响“春之乐”,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开粤港澳三地携办先河等,以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文艺活动同时呈现,展现了大湾区文化产业同频共振的新业态,为全球各地游客深入了解在地文化提供了个性化场景服务。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生命力,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文旅融合,应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和应用价值,围绕文旅融合中发现、产生的新需求,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文旅融合消费场景、IP化品牌建设、个性化场景服务供给等,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孟昕, 许毅博. 智能时代下“智慧化”红色文旅产业新路径探索[J]. 艺术工作,2024,(02):113-115.

  [2] 张亚欣. 吴国平代表: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中的应用[N]. 中国城市报,2024-03-11(007).

  [3] 孙雨露, 路菁, 姚铮. 数字文旅视域下移动智慧旅游平台拓展技术集成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24,21(07):46-49.

  [4] 卢梦匀. 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应用[N]. 上海证券报,2024-03-08(010).

  [5] 张浩, 李白杨. 培育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驱动海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J]. 产业创新研究,2024,(01):20-24.

  [6] 胡章元.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数字文旅行业中的应用与探索[J]. 通信与信息技术,2023,(04):104-10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