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望月文物间的百年守望

  • 来源:旅游世界
  • 关键字:守望,文物,定格
  • 发布时间:2024-09-20 11:14

  丨李旭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自古以来就是团圆、相思之情的寄托,是维系情感的特殊纽带。以月喻思,古人不仅将思念之情寄托于古诗之中,还将此种情感融入各类制作的器物之上。器物以其独特的“魔力”将情感定格,形成了亘古不变的百年守望。

  光影千年:铜镜与镜架的历史

  铜镜是古代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古代社会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阵地”。铜镜最早起源于新时期时代的齐家文化,经过夏商周的发展,到战国及两汉时进入繁荣阶段,至隋唐时期铜镜制作技艺及其使用达到鼎盛,宋代缓慢发展,而到了元明清时期铜镜开始没落,逐渐被西方传来的玻璃镜所取代。铜镜在方圆之上表达了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也表现了古人对于团圆美满、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随着铜镜一起出现的是它的使用方法。最为常见并且沿用时间最长的使用方法是手持。手持的铜镜一般尺寸较小,其背后有一镜钮,钮部有一孔可以系带或绳子,手执进行照面。其次是将镜子放置在低矮的镜台上。如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就有对着镜台上的铜镜梳妆照面的画面。由于这种镜台体积小,所以可以用贵重材料制作,三国至南北朝文献中多有“纯银镜台”“玉镜台”的记载。宋代开始,镜台逐渐演化为镜架,让铜镜的放置及使用更为方便。而元明清时期随着民间文学、戏曲、故事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样式的镜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鱼化龙镜架、鹿衔灵芝镜架等,各类镜架都蕴含着喜庆、平安、吉祥的寓意,与圆形铜镜放在一起更是相映成趣,将团圆美满、吉庆如意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犀牛望月:神话传说与艺术表达

  镜架虽没有铜镜的关注度高,但是其已然成为当时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的重要表现,在明清时期,“犀牛望月”题材的镜架尤受欢迎。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浪漫主义的神话故事,而“犀牛望月”就缘起于神话传说。传说犀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将,受玉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礼仪。而犀牛到了凡间后就被花花世界扰乱了心神,将玉帝的旨意错误的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玉帝得知后大怒,将它贬下凡间。由于它思念天宫生活,一到夜晚就抬头望月,后衍生表达思念之情。由于神话传说的影响,犀牛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灵犀”指的就是犀牛。犀牛为神兽,因其角中有两条白纹贯通两端,所以后来文人墨客将其比喻恋爱中的男女心灵相通,后来也衍生出双方心念相通、心领神会之意。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代“犀牛望月”铜镜架,犀牛一只前足弓起,其余三足呈跪卧状,头上有向后的独角,牛首作回首状,牛背部有一新月形架,架内有凹槽,可以放置铜镜。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有一面“犀牛望月”镜,只见犀牛跪卧回首状,犀牛背有月状祥云,上托一面巨大铜镜。它高两米重一吨,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不但是乔家大院镇宅之宝之一,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山东博物馆也有一件清“犀牛望月”铜镜架,整器作一犀牛趴伏回首状,犀牛身披璎珞,背部有一鞍,鞍饰花卉纹,鞍上驮一新月。通长47厘米,通宽40厘米,通高31.5厘米。

  传说是美好浪漫的,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犀牛望月”正是如此。在古籍《关尹子·五鉴》中记载:“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意思是犀牛的角是弯曲的,且长在眼睛前部,所以看到的月亮都是弯弯的,比喻见到的事物不全面。故宫博物院藏“犀牛望月”铜镜架与这个故事相互呼应。但山东博物馆藏的“犀牛望月”镜架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此件镜架的犀牛,头上没有弯曲的牛角,所以回首望月可以看到月亮的全貌,故,此只犀牛达到了自己望月的目的,也看到了真实的月亮,可以说蕴含着圆满、美好之意。

  守望圆满:铜镜架背后的情感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由于玻璃镜的传入及使用,导致铜镜纹饰发生了巨大变化。清代铜镜镜背多为婴戏图、双鱼图、龙凤图、喜字等纹饰,皆为象征家庭美满、幸福安康、多子多福的吉祥纹饰。纹饰的改变往往带动着铜镜功能用途的改变,在清代多用作结婚时象征美满团圆。可以发挥想象,清代“犀牛望月”铜镜架上原来是摆放的何种纹饰的镜子。是象征“新婚之喜”的“喜字镜”?还是象征“龙凤呈祥”的“龙凤镜”?或是象征“子孙绵延”的“婴戏镜”?

  虽然犀牛背后的月亮只是一弯新月,但是将蕴含着美好寓意的、浑圆的铜镜搁置在上后,与原本的新月融为一体,让人有一种花好月圆、破镜重圆之感,缺憾与圆满交织在一起,让情景变得如梦似幻,亦真亦假。但时隔百年,当时所放的铜镜已经无迹可寻,所以此只犀牛,回首遥望的不再仅仅是月亮,也是对原来那枚铜镜百年的守望,它也希望有朝一日能与那枚铜镜“再续前缘”。此件镜架跳脱出了成语故事中的本来之意,并赋予了这类镜架不同的具有浪漫内涵的解读之意,让其有了弦外之音:犀牛不仅可以望见新月,也可以望见满月,虽有缺憾,但缺憾是可以弥补的,破镜是可以重圆的,不管过去多久结局终将是团圆与美好的。

  故事百转千回,到了现今,充满故事的清代“犀牛望月”铜镜架已经入藏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一件重要的馆藏文物。在博物馆中此件文物似乎将观众与展品间的那层冰冷的、厚重的展柜玻璃“融化”掉了,文物中的犀牛似一位无言的讲述者,默默地向观众诉说着自己对真实月亮的向往,对铜镜的思念,也诉说着原来使用者对团圆、美好、幸福的追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