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热爱是生命的燃料

  只支持,只肯定,只遥遥相爱

  还记得被“全国考古团宠的女孩”钟芳蓉吗?她又上热搜了。

  2024年7月11日,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去敦煌!北大钟芳蓉,祝福你!》文章,介绍了有关钟芳蓉学习考古的细节,并透露钟芳蓉去敦煌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是编写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她十分期盼自己能为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走寻常路的钟芳蓉,有着无条件支持她的父母,钟芳蓉的成长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更好的养育。

  讲述钟芳蓉的近况之前,我们先把时针拨回4年前——

  4年前高考放榜后,作为长期和打工父母分居两地的“留守孩子”,钟芳蓉一举考了湖南省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绩。

  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报考志愿时,钟芳蓉居然避开了她可以任意挑选的所有热门专业,顶着众人诧异的目光,坚定地向北大考古专业递交了“投名状”。

  一时间,舆论哗然。

  有人认为这个小孩没有见过世面,放着大把“能捡钱”的好专业不读,非要读坐冷板凳又没“钱途”的考古,脑子难道不清醒了?也有人认为,不是所有考古都叫“北大考古”,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钟芳蓉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爱。

  面对汹涌的舆情,彼时刚满18岁的钟芳蓉异常冷静地解释:她从小的偶像就是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先生。她要像樊先生那样,投身到孤独又厚重的考古中,为煌煌历史和悠悠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从小就喜欢,报专业只用了几分钟,但我会为此坚持很久。”2020年时的钟芳蓉说。

  “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就此爆火。全国考古圈都跟着扬眉吐气了一把,考古工作者还争先恐后地给钟芳蓉寄去共计25公斤的礼物。

  这些礼物中,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当属时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送给钟芳蓉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在扉页上,樊先生给钟芳蓉写下寄语:“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当年,这个交织着寒门和贵子、现实和梦想、争议与厚爱的温暖故事中,打动很多人的部分,还有钟芳蓉和父母的关系。

  作为留守儿童,钟芳蓉和长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并不亲近,甚至有什么心事也不和父母说,而是写到日记里,或说给同学听。但她从父母沉默操劳的背影里,读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还有生活的艰难。

  钟芳蓉留守住校,寒来暑往,刻苦自律,成绩优异,以好好读书反哺父母,实现自我。在努力学习、逐梦的过程中,逐渐长大的女孩,也从更高维度上理解了父母:不得不辗转漂泊打工的父母,为她和弟弟的成长已使出能力范围内的全部力量。

  钟芳蓉没有抱怨,只有感念,还有这感念之下的奋发图强,以及这奋发图强之下超越不得已的父母,去牢牢掌控自我命运的自主权。

  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法陪在钟芳蓉身边的父母,对女儿怀着深深的亏欠与内疚。在这种愧疚心理的驱动下,他们对女儿无限宽容和接纳:“爸爸妈妈对不住你,你尽力就好了。”

  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备受争议后,父母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你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管别人怎么说。”钟芳蓉妈妈在2020年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们没什么文化,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我最大的心愿,是她以后再也不会像我这样,让她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她们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在一起。”

  这段话,让人看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若父母没有条件和资源,甚至无法陪在孩子身边,那就对孩子无限接纳和理解就好了。

  不苛责,不控制,不遥控指挥;只支持,只肯定,只遥遥相爱。这种朴素的深情,在最近曝光的钟芳蓉近况里,再次流淌……

  让孩子找到“我本具足,我爱万物”的自信

  这个毕业季,钟芳蓉两次登上热搜。

  一次是,她作为北大考古毕业生代表,发言演讲。关注她的人,从她日益美丽自信的脸庞上,看到北大求学4年,她从内到外的蝶变。那是考入大学的寒门之子,超越底层与闭塞后,长出的香气和辽阔。

  一次是,她以面试92.4分的成绩,位列她报考的甘肃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岗位第一名。这个岗位,全国只招聘1人。

  北大的名气、钟芳蓉的优秀,还有她和敦煌的“量子纠缠”,让她成为不二人选。

  钟芳蓉去敦煌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是编写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她十分期盼自己入职之后能为这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车马很快的年代,总有人还在坚守着执着,从4年前选择考古到4年后投身敦煌,热爱不变且愿意不顾世俗的羁绊投身其中,这在如今的时代是件太难得的事情了。”在北大微信公众号文章的评论区,有网友这样赞许。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院本部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莫高窟,分院位于兰州市城关区。

  “随着最后一班满载游客的大巴车从莫高窟返回敦煌市区,白日的喧嚣散去,莫高窟再次静了下来。在城市中久居,人们会对此处的寂静感到惊叹,广袤无垠的大漠中,只余下风掠过白杨树梢发出的沙沙声响。”《光明日报》报道曾这样形容。

  天地广袤,心无旁骛。公开报道显示,近些年,在莫高窟,有一群年轻工作者,他们正值芳华,或受前辈感召,或为实现艺术理想,离开热闹的大城市,来到安静的莫高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是他们共同的感受,“传好接力棒”是他们共同的愿望,“择一事,终一生”是他们共同的信念。

  知情人透露,敦煌研究院有编制,收入在甘肃省事业单位中堪称最高,钟芳蓉作为本科生能入职这里,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运气。

  而笔者想到的是这么一句话: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武大选调生因不满分配嘉峪关满腹牢骚,北大女生钟芳蓉因热爱考古奔赴敦煌——除却中间的是是非非,最明显的区别是:逃离与奔赴之间,横亘着不满或热爱。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寒门出身的钟芳蓉,失于父母家庭的引领,却得益于自由生长的热望。她没有被世俗功名利禄牵着走,父母也没有对她的人生指手画脚,她完全而自由主持着自己的人生,并在“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帮你实现”的预言里,抵达一切如愿的梦想。

  钟芳蓉敦煌面试考第一后,她的父亲说:“她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她开心就好啦。”

  “她开心就好啦。”“她尽力就好啦。”“她喜欢就好啦。”这些简单清晰的话里,藏着天底下最好的父母的模样: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最好的父母,就是让孩子回归到自我的主体,找到“我本具足,我爱万物”的自信;而不合格的父母,是不停操控孩子的人生,让孩子陷入“我不能”的郁闷……

  热爱,才是生命唯一的能源

  心理学者贺岭峰有个视频刺痛了很多人。

  视频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父母,都在知名大学当教授。父母都是学霸,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自然对孩子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但他们13岁的儿子曾通过跳楼、割腕的方式,自杀过很多次,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他们带孩子来找贺老师做心理咨询。

  咨询中,这个13岁的孩子问贺老师:“你说人是不是早晚都得死啊?”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少年侃侃而谈:“我已经13岁了,我爸妈都是大学教授。从小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我都经历过了。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遗憾了。”

  “接下来如果我继续活下去,还要参加中考、高考。中考我不一定能考上好高中,我就算能考上好高中,也不一定能像我爸妈这样,考上这么好的大学。”

  “就算考上一个好大学,我也不一定能读到博士,就算我读了博士,也不一定能留下来当教授啊。”

  “我就算当了教授,有什么用啊,你看我爸我妈说起来是大学教授,可还是天天上班,天天加班。而且你看他俩的关系,天天吵成那个样子,结婚有啥意思啊?我将来也不会结婚,我也不想生孩子,如果生出一个像我这样的孩子,还要天天操心。”

  “像我这种性格,如果出去到社会上打工,我还要遭受社会的折磨。人生没意思,中考、高考、结婚、生孩子、被老板PUA,最后到头还是得死。”

  “我干吗要被社会全部折磨一遍后再死呢?现在死了不挺好吗?活着没啥意思啊。”

  贺老师很快发现这个孩子看似逻辑清晰的表述背后,最致命的问题:对父母无望,和父母关系僵化,对自己失望,对人生绝望,觉得人生无意义。简单说:他没有什么热爱的,他在绝望无趣中,失去了探索生命意义的热忱。

  于是,贺老师问少年:“生活中,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有意思?”少年想了想说:“我每个周末,会去一家猫咖馆做两个小时的义工,帮他们清理猫砂、换水、喂食,我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

  贺老师听完,心里有数了:人不一定能救得了这个孩子,但猫大概可以。所以,他和孩子的父母说:“给孩子养只猫吧。”

  贺老师为什么要让父母给这个孩子养只猫呢?不会说话只会陪伴的猫,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那种只有守护没有控制的爱,隐喻那些愿意接纳孩子且从不干涉的父母。

  养了猫的孩子,会在和小猫的朝夕相处中,产生爱与牵绊、情与温柔,会在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靠近中,得到治愈,并从心底对这个糟糕的世界,产生那么一点儿“还不太坏”的热爱。

  热爱,才是生命唯一的能源,也是持久活着的燃料。

  生活不易,热爱的火种却是挨过漫漫长夜的那团火,也是撑起悠悠岁月的那盏灯。

  没有什么现成快捷的路,让我们瞬间收获一个懂事优秀的孩子。但,哪怕我们没有文化,哪怕我们活得艰难,我们也能像钟芳蓉的父母那样:不控制,不裹挟,不干涉,不越界;去接纳,去守望,去支撑,去深爱。

  安安静静做好本职工作,从从容容接纳孩子真实的想法,一家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向前。

  大人回归自己的边界和职责,孩子找到自己的热望和梦想。这,就是很好的陪伴和养育。

  请陪孩子找到热气腾腾的种子,而不是让孩子活成死气沉沉的样子。

  文/刘娜(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