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玩”法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长城,特质,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26 17:01
文│张佰明 编辑覃柳笛
长城脚下的村民和外来创客等人群,以不同方式共同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及生态等多个层面的共生共荣,有望为城乡互动、共同富裕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质的新路。
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张“金名片”,长城早已超出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和古代建筑遗迹范畴,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一直是长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段长城是长城全线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在北京延庆、怀柔等地,有一批因敬畏和热爱奔赴长城的创业者,用勇气和智慧让更多中外游客与长城建立连接,长城所蕴含的巨大文旅潜力,由此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洋家乐”火了
北京段长城普遍选择在崇山峻岭设置关隘的布局,决定了长城脚下的乡村不可能倚靠广袤田地成为鱼米之乡。
20世纪80年代,喜欢长城并愿意厮守在这里的一些外国人,发现了长城脚下的巨大经济价值。美国人萨洋就是最早的尝试者。
到中国寻求事业发展机会的中国女婿萨洋,一到周末就会带家人到慕田峪长城游玩,逐渐萌生了长租个小院度周末的念头。美梦成真并陆续接待愿意在小院一起过周末的朋友后,他看到了经营高品质乡村酒店的美好前景,于是在2005年,将废弃校园改造为“小园”,建成慕田峪长城脚下的第一家餐厅。
当时,因国家筹备北京奥运会,涉外组织和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量外国客人,“小园”很快成为当红餐厅。随后,萨洋开始着手将倒闭的琉璃瓦厂改造成精品酒店“瓦厂”,很快“瓦厂”就成了京郊精品酒店的代名词,中国最早的“洋家乐”让周边村民尤其是家庭妇女成为直接受益者。
萨洋为母亲精心改造的小院“奶奶家”,采用不改格局但大大提升舒适性的做法,不但打动了附近村民,而且吸引了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他们都成了萨洋的客户。改造农家院在长城脚下定居一时成为热门生意。
萨洋前后参与了40余个院子的改造,包括部分精品民宿项目。他如此总结自己几十年来“安居长城”的生意经:将中国人习惯于作为背景的长城改为“前景”,让长城成为住宅视域的核心,让人从改造的房间里一抬眼就能看到长城,这是打动客人的关键。
在萨洋看来,读懂长城、敬畏长城是安居长城的基础,是发挥长城文旅价值的前提。
“长城人家”共生共荣
2014年,在北京市内经营餐饮的贺玉玲被延庆区文旅局邀请到石峡村考察。走出延庆多年,再仔细打量有些破败但四面被长城环绕的小山村,贺玉玲返乡创业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
她将多年积蓄投入其中,一口气租赁了20多个院子进行改造。除了建起餐厅、咖啡厅、图书馆、酒坊等配套设施外,其他宅院都用当地石材、城砖改造成独立小院,坐在院子里甚至躺在床上就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长城,“石光长城”由此得名。
与贺玉玲不同的是,作为国家一级建筑师的曹一勇是在考察过全国多个地方后,决定将“原乡里”精品民宿项目落在延庆区井庄镇三司村,重要原因是这里有夯土筑造的古老长城穿村而过,至今还有长城墩台遗址作为文物立在村里。
出于对村庄历史的尊重,原乡里民宿用“土不掉渣儿”的风格让城里人享受坐拥长城的乡居生活。他聘请本村返乡青年做管家,不但能带游客游周边长城,还能和游客一起在平地上建土窑,变着法儿地将土鸡、土豆、地瓜、披萨等塞到窑里烤出香味,这个“大地窑烤万物”的体验活动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
每到节假日,亲子家庭可以跟随原乡里民宿团队体验当地跑旱船的非遗活动,到山上采摘松塔做成形态各异的松塔彩画。为让市民深度了解长城文化,民宿牵头成立原乡长城志愿服务队,住在民宿里的游客和长城保护员一起走到城墙边捡拾垃圾,去除病害,这样的活动受到团建客群的欢迎。
长城在延庆区的分布范围最广,形态最为丰富,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延庆区政府早在2020年就明确打造区域民宿品牌“长城人家”。
到石峡村游玩的游客不但能抬眼看到长城,触摸到与长城相关的元素,感受到长城脚下百姓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而且能直观感受因民宿发展带来的新老村民和谐相处的温馨氛围。
第一家获授“长城人家”的民宿“石光长城”,每天为65岁以上的村民供应一袋牛奶、一个鸡蛋,每到春节会挨家挨户为村民送去节日大礼包,村民们都把民宿员工当作一家人。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已将“长城人家”升级为市级区域民宿品牌,在全市范围内首批认证了15家高端民宿,未来将会把数以百计的民宿纳入其中。长城IP将为北京地区民宿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除了民宿主,长城脚下还有其他创客。“90后”李思鹏返乡创业的发力点是围绕“板栗+咖啡”开发特色“村咖”。
怀柔长城从多个村镇穿过,当年戍守长城的军士种植了大量栗子树作为食材来源,存活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作为栗子集中产地的渤海镇就有几十棵树龄超过500年的老栗树。将分散的栗农聚合起来提高种植技术和农户收入,是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
作为合作社副理事长的李思鹏带着年轻人探索出速冻板栗、栗子酱、栗子馅烘焙饼干等产品,制作成具有怀柔特色的伴手礼。比如,以吉祥物“栗娃”为原型的栗树王雪糕精巧别致,可爱的造型与古老长城相映成趣,特别受城市年轻人喜爱。
目前,已有多个长城景区推出不同款式的文创雪糕,如八达岭长城、黄花城水长城、慕田峪长城等开发的文创雪糕,都带有不同点段的鲜明地域特色。比如由优质白橡木做成的慕田峪长城雪糕棒,洗净后就可以直接作书签,让游客无论距离长城多远,都能留下一份牵挂。
长城脚下的村民和外来创客等人群,以不同方式共同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及生态等多个层面的共生共荣,有望为城乡互动、共同富裕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质的新路。
长城研学贯通古今
北京境内的长城形制复杂多样,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相关故事传说不计其数,是连接古今的独特有效载体,也是依托长城开展的研学活动,能得到不同人群认可的重要原因。
位于八达岭长城区域的石峡关谷,是传说中李自成突破长城的重要通道,村内的石峡峪堡是扼守此地的重要城池,至今依然残留少许城墙及门额。为有效推动世界遗产教育和长城沿线乡村振兴,北京建筑大学与民间组织长城小站联合推出“长城营造社”活动,融合了研究、实践和教育。
长城营造社串联起主题课程、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非遗技艺体验等形式,创新世界遗产保护场景化教育模式。主办方发起了面向青少年的长城体验活动,涉及建筑、军事、天文、农事、民俗等多个领域,涵盖80余个研学模块和10余堂教学课程,包括跟随长城保护员巡查长城、搭建拱形敌台、长城攻防战、制作鱼鳞甲军服等,让孩子们在长城脚下的古村落里沉浸式感受古老长城厚重的历史文化。
自2018年开始,长城营造社开展研学活动40余次。以石峡村为例,研学团队广泛带动村民、长城保护组织及民宿企业深度参与其中,吸引了上千名青少年参加,为石峡村带来直接收益。研学活动不但得到了京城市民的认可,更赢得了国际遗产保护组织的高度认可。团队申报的《长城营造社——非核心/非旅游开放区域的遗产教育模式》项目,获评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AWHEIC)未来之星奖,颁奖机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
面向少年儿童传播长城文化使命的“少年使者”研学项目,是八达岭长城景区另一研学示范产品。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研发,利用按图寻找敌楼、烽火台等标志性点位获得相应徽章的身份晋级机制吸引孩子参加,他们借助手册、地图、草帽、笔、望远镜、背包等探索工具,主动发掘有关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并通过定时定点讲解,让更多游客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长城文化的代际传承,影响更多亲子家庭。该项目推出后,很快拓展到周边有长城资源的乡村里,为参与活动的村民和创客带来营收。
位于密云区的古北口长城,因抗战和催生《义勇军进行曲》而闻名,这里也兴起了红色研学。围绕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冯玉祥抗日指挥部所在地杨令公庙、侵华日军投降地、胜利广场等与抗战相关的点位,古北口镇整合相关资源开展特色党建研学活动。由于周边有司马台长城等多处特色鲜明的长城遗址,及古北水镇的大流量加持,这里已成为京郊以长城为核心IP的红色文化传承高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