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欧,合作,挑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1 16:46
文| 本刊记者 张 辉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是行业升级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1年,时任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出席中欧人才论坛时如是说。他建议中欧双方要增加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要建立中欧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国应用型人才和欧洲创新型人才的优势。多次参加中欧人才论坛的外交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前驻瑞士大使王世廷认为,推动人才流动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人才上“筑墙”“脱钩”没有出路。
2024年以来,中欧各领域人文交流活动全面展开。以“共享、共生、共赢—厚植中欧传统情谊 扩大人才合作交流”为主题的2024中欧人才论坛即将于10月15日在北京举办,本刊记者专访王世廷,深入探讨中欧人才合作新动向。
《今日中国》:您怎么看中欧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势头?
王世廷: 中欧人才交流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欧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良好,双方在教育、科研、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合作。中欧之间的学生交流、学者互访、联合研究项目等都在不断增多,且发展势头强劲,双方都在积极推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的人才交流。
未来,中欧双方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人才合作,并更注重高质量,确保交流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我建议双方应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同时要注重人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双方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提升合作水平。
《今日中国》:您觉得哪些领域可以成为中欧人才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可以开展哪些形式的交流合作?
王世廷: 中欧在科技创新和研发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应共同推进研发项目,共享科研成果,以提升双方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教育与培训是人才交流合作的基础。中欧双方应深化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访,共同开展教育项目,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和教育质量标准对接,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建设更好的中欧人才供需对接桥梁,为双方的人才库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资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议题,中欧双方应共同面对,通过开展环保项目,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共建绿色产业国家规则标准对接,探索推广中欧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中欧双方应加强医疗人员的交流,联合开展医疗研究项目,提升双方的医疗水平,共同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路径,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在合作模式方面,中欧双方应定期组织人才互访、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同时,更多中欧高校可在优势学科领域互派教职工或设立合作办学和科研机构,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是提升跨国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是共享科研成果,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此外,可通过加强经贸合作激发双方人才流动,召开机制性重点产业合作交流会,挖掘中欧科技人才对接潜力。
《今日中国》:请结合您作为驻瑞士大使和在外交学院的工作经历,谈一谈您所亲历或见证的中欧人才方面的具体交流合作。这些合作产生了哪些良好的效果,如何推动了中欧各自的发展?
王世廷: 我在担任中国驻瑞士大使期间,亲历并推动了中瑞两国在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例如,中国和瑞士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进行了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互访。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此外,瑞士的创新企业和中国的企业在科技、医药、环保等领域也展开了深入合作,推动了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是人才交流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其智力资源的反哺不仅限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解决技术难题,而是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发展,因此人才培养和交流是推动中欧关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中欧人才交流合作,双方应深化战略沟通,明确合作重点,完善合作机制,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今日中国》:目前,科创正成为中欧合作的新亮点,然而在欧洲也不断有一些声音出现,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充满警惕,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抬头。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世廷: 中欧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不仅为双方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是全球科技发展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中欧在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能够推动双方的科技交流和创新,还能够为全球科技发展和经济复苏提供新的动力。这是双方共同发展的机遇,也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欧洲出现的一些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杂音,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源于个别反华政客的鼓噪和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导致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误解,以及对公平竞争的担忧。一些欧洲国家和企业担心,中国的科技进步可能会对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威胁。因此他们对中国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采取限制措施,甚至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这无疑对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中欧双方应深化对话和交流,增进理解和互信,消除误解和担忧。中国坚持开放和公平的市场原则,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规则,为欧洲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也加强与欧洲的科技合作,共享科研成果,提升双方的科技竞争力。中欧应共同促进双向开放和双向投资,加强优势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和竞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公平,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欧科技创新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双方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共同应对挑战,共享机遇,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