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余映辉
- 来源:上海采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故事,京剧,梅余映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2 11:54
■ 沈鸿鑫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生130周年。
京剧是以角儿的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也是生、旦、净、丑各种行当交相辉映的舞台艺术。梅兰芳在舞台上就有好几位黄金搭档,如小生姜妙香、武生杨小楼、净角金少山、老生王凤卿、余叔岩等。这里就说说梅兰芳与余叔岩这双子星的一些故事。
梅兰芳与余叔岩是世交。余叔岩的祖父余三胜是京剧的奠基人之一,著名老生,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三鼎甲之一。而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则是著名旦角,四喜班班主,同光十三绝之一。余叔岩的父亲余紫又是梅巧玲的徒弟。因此梅兰芳与余叔岩是同辈的弟兄,梅兰芳称余叔岩为三哥,他们的关系异常亲密。
余叔岩十一岁从吴联奎习老生,十三岁登台,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成为童伶中的红角。后常与孙菊仙、李吉瑞、尚和玉等同台,红极津门。余最心折于谭鑫培,谭每有演出,无不往观。1908年倒嗓生病,回北京休养,同时继续学习深造。从名票陈彦衡、王君直研求谭学,并向钱金福、王长林学身段、把子。《别母乱箭》《南阳关》《战宛城》受之于姚增禄,《天雷报》《捉放曹》则请益于陈彦衡。他还加入春阳友会票房潜心研习。1915年,余如愿以偿地拜谭鑫培为师,谭亲授其《太平桥》中的史敬思和《失空斩》中的王平,前者身段多,难度大,后者念、做、打都很吃重。可惜只教了一出半戏,谭老板就去世了。但是,这一出半戏对余叔岩日后演艺生涯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的。
梅兰芳与余叔岩很早就同台演出。民国初年有一次堂会上,梅兰芳与王蕙芳演出《虹霓关》,而大轴正好是余叔岩的《失·空·斩》,梅兰芳饶有兴味地观看了余叔岩的演出,余叔岩精湛的唱功和演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甚为赞赏。1918年的旧历七月,春阳友会的名誉会长李经畬劝余叔岩搭班,余表示:“只愿为兰弟挎刀”,李先生就请冯幼伟(耿光)来征询梅兰芳的意见,梅兰芳立即表示非常愿意与叔岩合作。当时,梅兰芳正在和内兄王毓楼以及姚佩兰酝酿组建喜群社,并计划在新明大戏院开幕演出。梅兰芳就提议让余叔岩也加入喜群社。开始社内有些人不大同意,因为社内已经有了头牌老生王凤卿,在梅兰芳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
接着梅兰芳与余叔岩研究戏码,余叔岩的打炮戏定的是《盗宗卷》,梅、余合演的戏得避开梅与王凤卿原已合演的戏码,余叔岩考虑后提出演《戏凤》。这出戏原为梆子腔,后移入京剧,谭鑫培与余紫云也演过,后来也叫《游龙戏凤》,或《梅龙镇》。故事写明朝正德皇帝假扮军官,出游到山西大同府梅龙镇。在一个酒店里偶遇酒家女子李凤姐,正德见凤姐长得貌美娇憨,便以言语加以挑逗,后又入凤姐房中赖着不走,凤姐便说要大声喊叫,正德怕惊动当地官府,只得吐露皇帝身份,并封凤姐为妃子。梅兰芳曾向路三宝学过这出戏,但并没有演过,所以这次要与余叔岩合作,就提出要好好地排对一番,他们还请了陈彦衡、老票友陈子芳以及齐如山、李释勘等几位到芦草园梅宅来看排练,一起研究唱腔,修改台词。排戏大概排了一个多月才告完成。
1918年10月17日,还是以翊群社的名义在吉祥园演出。余叔岩第二次正式出山,打炮戏是《盗宗卷》。19日余叔岩、梅兰芳贴演《梅龙镇》,从此开始了这两位大师合作的艺术之旅。这一天戏园里特别满,观众们都想看一看他们初次的合演。余叔岩一出场,就是碰头好,他唱的[四平调]开始嗓音有点闷,等梅兰芳出场,两人对做的一段哑剧之后,他的嗓音逐渐开了,台下的情绪也愈见热烈,观众热烈的情绪一直持续到终场。卸装时,余叔岩与梅兰芳互道辛苦,彼此对初次的合作十分满意,余叔岩含笑对梅兰芳说:“今天的戏唱得痛快极了。跟您唱戏,不费劲,身段、盖口留的尺寸都合适,所以不觉得累。”
梅、余这出戏虽然是按谭鑫培、余紫云的路子演的,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比如余紫云演李凤姐时是踩跷的,梅兰芳却不踩跷,用大脚片子来演她,凤姐唱的“一人用不了许多银”,“用不了”三字的腔突破了一般[四平调]的唱法,这是陈彦衡帮助设计的。余叔岩对正德这个人物也琢磨得很深,扮相带点武生气,举手投足从华贵中带点故意模仿少年军官的习气,把这个风流天子的性格刻画得恰如其分。他们还删改了一些庸俗琐碎的表演,戏也比以前干净了。
《梅龙镇》合作成功后,梅余又排了《打渔杀家》。这是一出《水浒》戏,写梁山英雄萧恩与女儿桂英打鱼为生,一日故友李俊、倪荣来访,同饮舟中,土豪丁自爕遣丁郎催讨渔税,被李、倪斥之。丁又遣大教师上门勒索,被萧恩痛殴而逃。萧至县衙首告,反被县官杖责,并令其到丁府赔礼。萧恩忍无可忍,携桂英黑夜过江,假献庆顶珠之名,闯入丁府,杀死丁自爕等人。这是京剧中较常演的戏目,为谭鑫培、王瑶卿的拿手戏。梅兰芳和余叔岩基本上以谭、王作为范本,也采取边排练、边修改、边演出的办法。这一次排的时间没有排《梅龙镇》那么长,但演出也非常成功。
余叔岩的做功和唱功都很精彩,他撒网的身段特别好看,每次演到这里都有满堂彩。他用的渔网是自己研究特制,网的四周缀着黑色小铁片,扔出去容易把网张开,而不会乱成一团。他与教师爷对做的一段戏,准确好看,干净利落。他唱的那段[西皮原板]:“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卧,架上鸡惊醒了梦里南柯…… ” , 唱腔偏重于抒情,他悉心揣摩谭腔的苍浑,但尺寸比谭略微紧些,唱腔也较为细致,很受观众赞赏。梅兰芳所演的桂英在台上光彩照人,妩媚中带几分英武之气。他的表演非常细腻,如萧恩、李俊、倪荣三人在船头饮酒,桂英在船艄坐着,这里有几个动作:顺手拿起渔网,从头上拔下簪子,做收拾渔网的样子。这时一个穿褶子的小花脸上场,偷觑桂英。这里桂英有一个把渔网往地下一扔,扭过头去,插上簪子的身段。这些动作使剧情进展十分流畅,角色之间也相互呼应。萧恩告状未归,桂英放心不下,这里出场时的台步,梅兰芳用了刀马旦夹点闺门旦的步法糅合起来走,十分切合人物和情境。在船上,萧恩与桂英二人或行或止,或高或矮,身段动作配合得非常默契。
1919年初喜群社成立,梅兰芳与余叔岩继续合作,演出的戏目有《梅龙镇》《三击掌》《战蒲关》《南天门》《珠帘寨》等,梅、余的合作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为京剧舞台留下了许多精品杰作。
余叔岩这次复出时, 谭老板已经辞世,而叔岩又是正宗的谭派,所以其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尤为热烈,而他唱做均得老谭的神韵真谛,与梅兰芳合演,更推动了他声名的传扬。后来他又在谭派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端庄儒雅、醇厚清健的余派,成为继谭派之后,京剧舞台上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余叔岩本人也成为继前三杰、后三杰之后崛起的“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之首。
梅兰芳对他与余叔岩合作演出一事,非常看重。他后来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专门写了《我与余叔岩合作时期》一章来记述。而且对余叔岩“善于学习、人皆可师”的学习方法、归纳鉴别的本领和好学不倦的精神深表赞赏。
梅兰芳与余叔岩不仅同台合作演出,还在1931年于北平联手发起、创办了国学协会。
他们所称的国剧,也有明确的界定,那就是以京剧为主,兼及昆曲的旧剧,但是它不同于某些维护国粹人士所说的完全保持原状的国剧,而是在旧剧基础上有所改良、创造的新国剧。在筹建过程中,梅兰芳曾连续3次分批宴请各界人士,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并以梅兰芳、余叔岩两人的名义发表了《国剧学会缘起》一文,这篇类似宣言的文章向报界散发,广泛宣传,赢得了学界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他们在文章中说:“世界上一切学术所以存在,皆赖于学者本身为不断之研究,精密之改良……兰芳前岁薄游美洲,素见彼邦宿学通人,对吾国旧剧之艺术,有缜密之追求,深切之赞叹,愈信国剧本体,固有美善之质,而谨严整理之责任,愈在我剧界同仁。一年之间,各校对于国剧研求既已异乎旧时之观念,叔岩年来闭门勤加研讨,以为剧艺之精微博大,苟非亲传广益,终必至于袭貌遗神,渐趋沦落。发扬光大之举,尤以为不可或缓。唯以二人学识短浅,志而未逮,故谨邀请集数君子助以机缘,许以通力合作,礼迎海内贤豪、剧坛耆宿,为国剧学会之组织。并创设国剧传习所,为有志学国剧而未知门径者之讲肄机关。”
1931年12月21日,北平国剧学会正式成立,梅兰芳为会长,余叔岩、齐如山为副会长。会址设在北京虎坊桥45号(今晋阳饭庄原址),内建戏台一座。成立那天,李石曾、胡适、袁守和、于学忠、溥西园、刘半农、刘天华、梁思成、焦菊隐、王泊生、王梦白、管翼贤、徐凌霄等各界人士数十位到会祝贺。会场四壁挂着梅兰芳收藏的清升平署扮相谱数十幅,引起了人们的瞩目。会上还选举了理事会,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李石曾、冯幼伟、王绍贤、吴震修、傅芸子等为理事,王绍贤为主任。
国剧学会下设四个组:一是教导组,主持艺术教育,由梅兰芳、余叔岩负责;二是编辑组,主持文字整理和印刷出版,由齐如山、傅芸子负责,三是审查组,主持研究提高工作,由张伯驹、王孟钟负责;四是总务组,主持联络工作,由陈鹤孙、白寿芝负责。
国剧学会成立后, 做了许多实际工作,最显著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成立了国剧传习所,为京剧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材;二是出版了一批有关京剧的理论著作和刊物,推进了京剧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
1932年5月12日,国剧传习所正式开学,主任由徐兰沅担任。这一期招收了70名学员。开学典礼那天,梅兰芳邀请多位学者到会演讲,王搏沙讲《戏剧救国》,徐凌霄讲《戏剧与观众》,陈子衡讲《戏剧之革命》,余上沅讲《国剧传习所的意义》,刘半农教授也到会祝贺,并发表了讲话。梅兰芳主持典礼,并致了词,他说:“我认为戏剧要接近人民,接近大众,研究艺术是从事人类精神生产的生活,所以要站在时代前面一点一点地做下去。”他还勉励学员“一要敬业乐群,二要活泼严肃,三要勇猛精进”。
当天晚上举行了庆贺演出,先是跳男女加官、跳财神、跳魁星、跑灵官。开场戏是《大赐福》,另外还有《庆顶珠》《捉放曹》《芦花荡》《阳平关》《女起解》等,大轴是《巴蜡庙》,戏里诸角皆用反串,梅兰芳饰老英雄褚彪,武老生应工,挂“掺三”髯口,张伯驹饰黄天霸,刀马旦朱桂芳饰费德功,名小生程继仙饰朱光祖,琴师徐兰沅饰关泰,武净钱宝森饰张桂兰,青衣王蕙芳饰贾兴,姚玉芙饰院子,花脸刘连荣饰施士伦,票友朱作舟饰小姐,名小生姜妙香和名票陈鹤荪饰王栋、王梁,如此等等。全部反串,演出极其轰动。有人曾问梅兰芳:“你们闹什么?都是反串,开学第一天,不严肃。”梅兰芳回答说:“一来是开学余兴,大家一乐,二来是从反串中可以看出,一个角儿并非单会本行,对各行当的基本功都掌握了,可以为后学者做个榜样。”
国剧传习所所收70名学员,分为老生组、昆曲老生组、旦行组、净行组、小生组、武生组和音乐组。梅兰芳和余叔岩亲执教鞭,其他老师有萧长华、程继仙、徐兰沅、孙怡云、胜庆玉、汪子良等。当时的学员郭建英还留存有梅兰芳讲课的笔记,梅兰芳在首次讲课的开场白里说:“将来能把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市场中占一个优胜的地位,是我所最盼望的。中国戏曲的起源,是由于‘歌舞’,而它的优点也就在‘歌舞’能具备艺术的条件:真、善、美。这次我到美国的成功,‘舞’的成分就占大半。‘舞’现时就叫身段,无论什么角色,做出一种身段得像真,得好看。”接着他概述了旦角的脚步、站立的姿势以及双手的表情等,并亲自示范,带领学员练习。传习所培养出许多优秀演员,其中有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刘、郭二位后来是创建上海夏声戏校的骨干。
国剧学会的另一显著成绩就是国剧研究著作和刊物的编印。1 9 3 2年1月,由北平国剧学会编辑的《国剧丛刊》正式出版,发表了齐如山、张伯驹、傅芸子、傅惜华等人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对中国戏曲、京剧历史的研究和考证,或是对京剧艺术本体特征的研究和总结,或是对京剧改良的探讨,都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此外还有对欧美各国研究中国戏曲文章的译介。《国剧丛刊》原定为季刊,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定期,从1932年1月至1935年10月,总共出版四卷。国剧学会还创办了一种画报,名为《国剧画报》,主要刊登有关戏曲、京剧的照片、图片、绘画。
为了推广京剧, 国剧学会创办了国剧陈列馆,收藏了清宫演出的剧本、宫中所绘的扮相谱一百多帧以及各种乐器数百件。这些戏曲文物现在看来都是很珍贵的。
国剧学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对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梅兰芳与余叔岩分别是京剧旦行和老生行当的巨擘,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余叔岩是“四大须生”之首,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被称为京剧的“三大贤”,所以梅兰芳与余叔岩的同台合作格外引人瞩目。梅余合作是京剧界的最佳组合,黄金搭档,达到了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境界,为京剧舞台创造了一批美好的形象。同时也树立了文人相亲,互学互鉴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