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母亲——缅怀我的母亲鲍芝芳
- 来源:上海采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母亲,缅怀,鲍芝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02 12:01
余 斌
在母亲去世整整一年之际,上海电影及文化系统为我母亲举办了一系列缅怀活动,在参加了这些活动后,我感觉再次“认识”了我的母亲。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的印象一直是碎片式的、阶段式的。从当年下乡劳动开始,到她在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导演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磨练,在我记忆中,她在家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我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原因,也经常不在上海,我们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也失去了彼此“认识”、了解各自内心世界的机会,实在教人抱憾终生。
这一年来,我非常认真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许多都是通过文字的记载而保留下来的回忆,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然保留着许多记事本,她从中学时代开始记录周围发生的一切,有故事,也有琐碎的生活点滴,以及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这个习惯,她一直保留到去世前夕。
现在想来, 母亲每次拍戏间隙回到家时,总是在写、写、写,包括在报章杂志上剪下各种信息。我甚至曾经为此与她争执过,我觉得这些东西堆在家里,很少会去翻看,累积多年,有些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我问“这究竟有什么意义”,母亲只是淡淡一笑说“有用的”。
在我中学及大学阶段, 正是西方所谓大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期,领先的科技所营造的逼真特效、宏大场面以及从未见识过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多数国人的眼球,包括我在内,认为这才是电影,母亲所拍的那些电影,没有市场,就不是好影片。
对于电影创作,我也曾经与母亲有过分歧。一旦有机会,我很喜欢到片场感受拍摄的过程。可每次去,都会听到许多对母亲的意见,主要是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服装、置景、道具、灯光部门,还是演员及导演组,稍有差错,母亲就一定会要求重拍,有时场景已经变换,她也会“固执己见”地要求恢复原来场景再来一遍。
我有时就会悄悄跟她说,有些小细节,观众不会注意到的,再来一遍,各部门人员会有意见。听到这样的话,母亲往往会突然表现出平时极少示人的那一面:果断、严厉和坚持。她会瞪我一眼,并大声告诉全体摄制组:“必须重新拍,没有商量余地!”
母亲去世后, 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她的,其实是件很巧合的事情,也许就是“缘”。那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医院工作人员,在我意识里,现在的年轻人是绝对不会了解甚至听说过我母亲的。然而,这位小伙子在为母亲办理相关医学文书时,看到“鲍芝芳”的名字后,突然抬头看着我问:“是鲍芝芳导演吗?”在得到确定的答复后,他告诉我,他是我母亲的影迷,所有我母亲拍的影片及电视剧,他都看过,有几部甚至看了两次。
我在无比羞愧的情况下,也很好奇这么一个90后年轻人竟然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产影片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经过交谈,发现他是个非常有思想、认真思考并善于观察的人,他对我母亲的作品,有着很深的理解。
正如纪念母亲的研讨会上许多老师提到的,我母亲非常善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去体会许多超前的意识,去展现当下社会的问题,去勾画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有些题材放到现在其社会触觉都是非常敏锐的,也因此吸引到了一大批观众,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意识到的。
那天以后,我开始有意识、认真地去尝试通过母亲遗留下来的许多创作素材、笔记、影视作品以及生活记录去重新“认识”母亲。
在中学期间, 母亲已经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队,同时对于绘画、写作、阅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在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也逐步使她形成了对于电影的热爱,对于老一辈上海的电影人,她有着痴迷的敬仰。由此也立下此生投身中国电影事业的坚定信念。这也是母亲在高考第一年,被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因为无法放弃“电影学院”的理想,第二年坚决地办理“退学”,参加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招生考试并被顺利录取的原因。母亲对于电影创作的热爱,也自此逐步展现出来。
经历过特殊年代,终于可以真正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电影创作了,母亲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我们艺术创作者的新生,我终于可以说:我在拍电影了!
当时的各种资讯还是非常闭塞的,很多事物可以说闻所未闻,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母亲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这与她平时的观察积累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密不可分的。在拍摄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影片《黑蜻蜓》之前,她已经在收集许多国内外有关时装的资料,当大家还在纠结是否可以穿牛仔裤时,母亲的思绪已经飞到巴黎、米兰、纽约。从她遗留的剪报中,我就看到许多1980年代国外模特走秀的图片。所以当得知上海时装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时,母亲立即就有了把这个题材搬上荧屏的设想,并积极地与编剧及上影领导们沟通,全身心地投入到前期创作中。她说:“我自己就是个爱美的人,我要让更多的人敢于爱美,并知道什么是美。”
在创作了《黑蜻蜓》之后,母亲连续执导了多部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影片—— 《奥菲斯小姐》《江城奇事》《激情辩护》等,都是能够挖掘到人内心深处、充分体现人性的作品。回想起来,影片中许多话题以及人物的刻画,都是当时人们讳莫如深的,这也反映出母亲的“前卫和真实”。
母亲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细腻的拍摄手法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纪念母亲的影片展映中,我在现场听到许多观众在追忆当年观看这些影片的感受,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影院中切身体会到他们对于母亲作品的喜爱,以往对于母亲的不少偏见以及不理解,甚至是“怨恨”都随之消散。对于电影创作,母亲是伟大的,她留给了我们这些值得去珍惜、回味、思考的作品。
艺术上的成就, 难掩对于家庭的愧疚。在母亲的遗物中,我发现从我出生到成年所有的照片、课本、玩具,以及能够反映各个成长阶段的物品,甚至我工作以后,所有任职公司各个版本的名片,她都留存着。在日记中她还记录着每件物品的来源以及我的喜好。我想,这就是她表达爱的方式,虽然平时聚少离多,但作为一个母亲,心却时刻记挂着自己的孩子。
在她去世前,经常会跟我提起,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我的父亲,我父亲为母亲和我们这个家付出了一辈子,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发展,母亲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艺术创作中,父亲是她背后真正的“靠山”。所以,父亲是位伟大的丈夫和父亲,他和母亲彼此深爱,共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重新“认识”了我的母亲,是我这一年来最大的感触。在整理遗物时,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资料,从开始的“恐惧”,到乐在其中,时而落泪、时而微笑,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眼前,以往记忆中的碎片及缺失,也在变得完整、丰满。